最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展望.docx
《最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展望.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现状和展望摘要: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传统的瘤内栓塞提供了新的理念,治疗策略转至重建载瘤动脉并促进动脉瘤的愈合。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的广泛应用将其适应证从最初的未破裂、大型或巨大型颈内动脉瘤拓展到多种类型颅内动脉瘤。但是,目前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仍存在诸如高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支架内再狭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更多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药物涂层乃至生物可吸收血流导向装置的出现,未来动脉瘤治疗的方向与发展将逐渐明朗。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害性极高,因此,寻找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式至关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得到了
2、验证,但对于大小、结构、形态等复杂的病变,传统栓塞疗效却不甚理想。血流导向装置的基本原理为降低血液流速和压力以减轻瘤内负担,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并提供可供内膜生长的条件以促进内皮化,重建载瘤动脉U自2011年以来,以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PED;Medtronic公司,美国)为代表的血流导向装置应用疗效已被大型研究验证,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引发了令人担忧的问题2。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高金属覆盖率带来的缺血风险以及置入后过度内膜增生等使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和发展面临挑战。作为血管内治疗的先行者,冠状动脉治疗领域也曾遇到类似问题,
3、辅助药物策略的完善以及治疗设备的涂层、装饰乃至生物材料的开发均较好地应对了这些难题。因此,我们认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未来也在于此。1血流导向装置应用现状1.1 血流导向装置应用的相关研究现状Kallmes等2汇总分析西方国家率先开展的3项大型研究,包括Pipeline治疗弹簧圈未栓塞及栓塞失败的动脉瘤研究(PiPelineforuncoilableorfailedaneurysmsstudPUFS)PED国际回顾性研究(internationalretrospectivestudyofthe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InterPED)xPipeline治疗动脉瘤
4、注册研究(aneurysmstudyofPipelineinanobservationalregistry,ASPIRe),3项研究共纳入1092例患者的1221个颅内动脉瘤,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平均最大径(12.07.8)mm、颈宽(6.64.8)mm;围手术期患侧严重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3.7%(40/1091),严重颅内出血率为2.0%(221091),病死率为3.3%(36/1091),合并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为7.1%(78/1091);术后180d时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75.0%(111/148);1年时为85.5%(94/110),再治疗率为3.0%(33/1091)。研究结果表明
5、,PED可有效治疗卢页内动脉瘤并奠定了血流导向装置应用的基础,卢页内动脉瘤闭塞率在随访期间逐渐升高,且对于最大径较大且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其安全性尚可接受。Hanel等3新近报道了一项PED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该项研究纳入141例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未破裂中小颅内动脉瘤患者,颅内动脉瘤最大径(5.OO1.92)mm,随访3年,患侧严重卒中或神经系统整体死亡发生率为2.8%(4/141);术后1年时,颅内动脉瘤闭塞不全25例(17.7%),其中3例在3年随访时进展为完全闭塞,故3年时颅内动脉瘤整体完全闭塞率为83.3%(115/138)。该项研究明确了PED治疗未破裂中小卢页内动脉瘤的效
6、果,并推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PED适应证的拓展。Kang等和Luo等5分别报道了由国内14家中心参与的PiPeline治疗白页内动脉瘤的中国上市后多中心注册研究(PoSt-marketmulti-centerretrospectiveresearchonembolizationofintracranialaneurysmswithPipelineembolizationdeviceinChina,PLUS),研究共纳入1171例应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计1322个动脉瘤,结果显示,围手术期严重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3.8%(441171),颅内动脉瘤破裂率为2.0%(23/1171
7、),脑实质出血发生率为2.0%(23/1171),整体病死率为1.3%(15/1171);术后(8.967.50)个月时卢页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1.4%(787967)两项研究结果证实了PED对国内白页内动脉瘤患者的良好效果。1.i等对过去10年血流导向装置与常规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18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纳入患者中有1001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133例接受常规血管内治疗,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组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OR=1.40,95%CI:1.011.96zP=0.045),但围手术期缺血性、出血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缺血性QR=0.85z95%CI:0
8、.531.36,P=0.505;出血性QR=1.51f95%CLO.802.86,P=0.204),且白页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更高(OR=2.55z95%CL1.703.83,P=0.OOl),复发率更低(OR=0.24,95%CIO120.46,P=0.OOl),再治疗率更低(OR=0.31,95%CLO.210.47,P=0.O01),研究表明,与常规血管内治疗相比,血流导向装置虽然导致更多的并发症,但整体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远期疗效更好。1.2 血流导向装置的适应证与拓展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所有部位及大小的颈内动脉未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较高,在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
9、证的同时也被国内指南以I级推荐为治疗策略刀。目前,血流导向装置几乎被扩展应用到所有颅内动脉瘤,现有证据虽有限,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对于破裂宽颈卢页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闭塞率较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可作为在临床中常规栓塞或夹闭治疗有挑战性动脉瘤的可行选择Giorgianni等8对35项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389个破裂卢页内动脉瘤相关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显示白页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78%(95%CL73%83%),卢页内动脉瘤再出血率为12%(95%CL8%15%)。血流导向装置对于Wills环远端宽颈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尚可,整体闭塞率较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Sa
10、lem等9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87例患者,共87个大脑中动脉Ml段白页内动脉瘤,其缺血并发症发生率&0%,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1%,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5.7%,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2.3%;影像学随访率88.5%,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16.3个月,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59%,近全闭塞率为90%,分支闭塞率11.5%oLauzier等10对8项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脑中动脉M2M4段动脉瘤相关研究的54个颅内动脉瘤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0%(95%CE69%91%),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9%(95%CL2%16%)。血流导向装置在后循环中多用于治疗形态特殊的梭形颅内动脉瘤,在
11、PLUS研究中共104例患者109个梭形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7.3%(18/104)和2.8%(3/104);85例患者85个颅内动脉瘤接受末次影像学随访,58个(68.2%)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完全闭塞相关11。目前指南将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视为B级证据,且认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瘤闭塞率低于前循环,且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选择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需加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肝素化管理7。此外,血流导向装置也被用于多种特殊颅内动脉瘤。Lee等12对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颅内动脉瘤的26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共纳入3
12、74例患者,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86%(95%CL81%92%),整体不良预后率为6%(95%CL2%10%),既往治疗方式对血流导向装置的再治疗疗效无影响。本中心徐善才等口3对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串联动脉瘤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纳入19例串联颅内动脉瘤患者共47个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整体效果良好,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白页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达80.0%(32/40)。有研究报道,血流导向装置对于分叉部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欠满意,其原因可能由于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分叉部颅内动脉瘤会覆盖分支,存在闭塞分支血管的风险,且可能因不完全覆盖瘤颈而致闭塞效果不良14。但AbbaSi
13、等14对35项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侧壁或分叉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纳入1084例患者共1208个白页内动脉瘤具中侧壁颅内动脉瘤组共654个(54.14%),分叉部颅内动脉瘤组共554个(45.86%),结果显示,侧壁组与分叉部组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40%(95%CI:13.24%30.08%)x27.12%(95%Cl:16.56%41.09%)zP=0.3527,侧壁组与分叉部组颅内动脉瘤完全闭塞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9.49%(95%CL62.41%75.75%)、73.99%(95%CL13.24%30.08%)zP=0.43280该研究结果表明
14、,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侧壁和分叉部颅内动脉瘤在并发症或闭塞率方面相似,但其整体疗效仍与传统栓塞及新兴的瘤内扰流技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血流导向装置常不作为分叉部颅内动脉瘤的首要治疗选择。1. 3血流导向装置的常用类型PED为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血流导向装置,其效果已得到广泛验证。另两种在我国使用较多的血流导向装置为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flowdiverter,TFD;微创神通医疗科技公司中国)和Surpass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Styker公司美国)。LiU等15对TFD与EnterPriSe支架(Codman公司,美国)治疗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疗效的
15、对比分析进行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其中82例置入TFD,62例置入EnterPriSe支架。治疗后6个月随访,TFD组完全闭塞率高于Enterprise支架组75.34%(55/73)tb24.53%(13/53)zPO.01;TFD组与Enterprise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07%(14/82)比14.52%(9/62),P=0.678。该项结果表明,TFD较常规辅助栓塞治疗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闭塞效果更佳。此外,国外还有多种类型的血流导向装置得到了应用,大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包括血流腔内转向装置(flow-redirectionendoluminaldev
16、ice,FRED;Microvention公司,美国)、p64/p48血流调节装置(PhenOX公司德国)、DeriVO血流重定向装置(ACandiS公司,德国)、Silk及SiIkViStababy血流导向装置(Balt公司法国)等。2血流导向装置面临的问题2.1出血性并发症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出血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术中及迟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远端脑实质出血等,常导致不良预后,但发生率并不高,多项研究报道其发生率为1%4%2,4-5,16。术中出血通常与手术操作相关如导丝损伤引起的载瘤动脉穿孔,或在支架内球囊过度扩张等。术中出血可能很难被及时发现,有时需注射对比剂后观察到明显外渗而得以确认。及时
17、应用鱼精蛋白逆转肝素、严格控制血压和输注血小板通常是治疗的选择,但多数情况下牺牲载瘤动脉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迟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通常被认为与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多发生在术后30d内,既往出血、颅内动脉瘤尺寸大及后循环病变是其危险因素24。在PLUS研究中,迟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略高(2.1%),其中95%(2021)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30d),卢页内动脉瘤最大径10mm是术后早期迟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5.466,P=0.008)4。远端脑实质出血是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预后较差的出血性并发症,其病因存在争议,可能与血流因素或微栓子形成等相关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血流 导向 装置 治疗 动脉瘤 现状 展望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7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