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碳平衡相图详解.ppt
《铁碳平衡相图详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碳平衡相图详解.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前应用的铁碳合金状态图是W(c)为06.69%的铁碳合金部分(即Fe-Fe3C部分),W(c)大于6.69的铁碳合金在工业领域应用鲜见报道。,1.铁碳合金状态图,1.1 以构成相标注的铁碳相图,1.2 以特性点标注的铁碳相图,注:虚线、点划线的意义尚未准确确定的数据、磁学转变线、有序无序转变线。,以稳定的化合物分割相图(Fe3C);以特殊的成分分割相图(钢*与铁的区分);确定各点、线、区的意义;分析特征合金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演化;说明相图的实际应用,2.1 分析步骤,2.铁碳相图的分析方法,*此处讨论的钢仅限于碳钢,暂不涉及合金钢。,相邻相区的相数差1(点接触除外)相区接触法则;三相区的形状
2、是一条水平线,其上三点是平衡相的成分点。若两个三相区中有两个相同的相,则两水平线之间必是由这两相组成的两相区。单相区边界线的延长线应进入相邻的两相区。,2.2 铁碳相图的几何规律,2.3 铁碳相图的相区,1)单相区(四个):,-Fe-铁素体;-Fe奥氏体;-Fe-铁素体;L液相区,2)两相区(七个):,L+A L+A;L+Fe3C;A+F;A+Fe3C;F+Fe3C,续前页,3)三相区(两个)L、A、Fe3C ECF线:共晶线,是液相、奥氏体、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A、F、Fe3C PSK线,共析线,是奥氏体、铁素体、渗碳体的三相共存线。,续前页,2.4 主要特性点,1)A点 纯铁的熔点,温度1
3、538,W(c)=0%;,2)C点 共晶点,温度1148,W(c)=4.3%成分为C的液相,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LcLd(AE+Fe3C);,3)D点 渗碳体熔点,温度1227,W(c)=6.69%;,4)E点 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1148,W(c)=2.11%;,5)G点 纯铁的同素异晶转变点,冷却到912时,发生-F-Fe;,6)P点 碳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温度727,W(c)=0.0218%;,续前页,8)S点 共析点,温度727,W(c)=0.77%成分为S点的奥氏体,冷却到此温度时,发生共析反应:AsP(Fp+Fe3C);,7)Q点 600时,碳在-Fe中的溶
4、解度,W(c)=0.0057%;(冷至室温时,碳在-Fe中的溶解度为0.0008%);,续前页,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点,2.5 特性线,1)ACD线 液相线,由各成分合金开始结晶温度点所组成的线,铁碳合金在此线以上处于液相。,2)AECF线 固相线,由各成分合金结晶结束温度点所组成的线。在此线以下,合金完成结晶,全部变为固体状态。,3)ECF水平线 共晶线,W(c)2.11%的铁碳合金,缓冷至该线(1148)时,均发生共晶转变,生成莱氏体。,4)ES线 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曲线,通常称为Acm线。碳在奥氏体中最大溶解度是E点(W(c)=2.11),随着温度的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减小
5、,将由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Fe3C。,5)GS线 奥氏体冷却时开始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线,通常称为A3线。,续前页,7)GP线 0 W(c)0.0218%的铁碳合金,缓冷时,由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的终了线。,6)PSK水平线 共析线,通常称为A1线。奥氏体冷却到共析线温度(727)时,将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P),W(c)0.0218%的铁碳合金均会发生共析转变。,续前页,8)PQ线 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曲线。在727时,W(c)=0.0218%,溶碳量最大;在600时,W(c)=0.0057%。在727缓冷时,铁素体随着温度降低,溶碳量减少,铁素体中多余的碳将以渗碳体(三次渗碳体Fe3CII
6、I)的形式析出。一般情况下,忽略Fe3CIII的存在。,以上各特性线的含义,均是指合金缓慢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若是加热过程,则相反。,续前页,附:铁碳平衡图中所有的特性线,一般所指铁素体系碳溶于-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晶格。碳在-Fe中的溶解度很小,727时0.0218%;室温时为0.0008%,几乎为零。其强度和硬度很低,塑性、韧性好。显微组织是明亮的多边形晶粒。,2.6.1 铁素体(FerriteF或相),2.6 各相(组织)名称及其定义,2.6.2 奥氏体(AusteniteA或相),奥氏体系碳溶于-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晶格。碳在-Fe中的溶碳量较高,1148时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平衡 相图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7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