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ppt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在回火时的转变与回火.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章钢的回火转变与回火,2,回火就是将淬火后钢在A1以下温度加热、保温,并以适当速度冷却的工艺过程。,回火基本目的,3,对于合金钢,随着合金元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AR的变化幅度可能更大一些。,10.1 淬火钢回火时的组织变化,4,回火处理就是通过提高原子的活动能力、使转变能以适当的速度进行,或在适当时间内使转变达到所需要的程度。,一旦动力学条件具备,M转变就会自发进行,5,根据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的组织转变,碳钢的整个回火过程可分为5个有区别而又相互重叠的阶段。,时效阶段(100以下):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回火第1阶段(80250):马氏体分解回火第2阶段(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回
2、火第3阶段(250400):碳化物析出与转变回火第4阶段(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相的再结晶,回火转变随着温度的升高是连续进行的,由于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和精度不同,不同文献给出的各阶段的温度范围略有差异,甚至对回火阶段的划分也不同。,6,在80100以下回火时,虽然从组织和硬度方面观察不到明显变化,但此时M中却发生了C的偏聚.,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时效阶段(100以下),晶体点阵中的微观缺陷较多,碳钢中M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C分布于bcc点阵的扁八面体间隙中心,使晶体产生较大弹性变形,7,低碳位错型马氏体中碳的偏聚,M中C原子分布在正常间隙位置时比偏聚在位错线附近时的电阻要高,因此
3、可通过测定淬火钢的电阻率变化来间接推测C原子的偏聚行为。,在20100的范围内,板条M晶内存在大量的位错,8,高碳片状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富集区,高碳片状M的亚结构为孪晶,可被利用的低能量位错很少,因此除少量C原子可以向位错偏聚外,大量碳原子可以在M的某一晶面(一般为 112或100晶面)上富集,形成碳浓度比平均碳浓度高的碳原子富集区。,偏聚区形成的条件,9,C富集区的形状为片状,厚度为3,宽度为6,长为7,每片中含23个碳原子。,富集区只是碳原子在某一晶面上的富集,因此,它与母相马氏体保持密切的联系,它的存在将使马氏体点阵发生畸变;随富集区数量的增加,畸变量也增加,硬度将有所提高,同时也使马氏体
4、的电阻率有所提高。,10,在80250之间,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以及回火时间的延长,偏聚区或富集区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继而转变成碳化物而析出,即M发生分解。马氏体分解阶段,得到的组织是回火马氏体。,马氏体分解回火转变第一阶段(80250),11,M分解过程中随着碳化物的析出,M中碳含量的不断下降,将使点阵常数c下降,a升高,正方度c/a减小。,实验测定了高碳钢(1.4%C)M的正方度与回火温度之间的关系,高碳马氏体的分解,12,当回火温度低于125,当回火温度高于125,13,当回火温度较低(20150)时,M的分解将以双相分解方式进行。,双相分解,在高碳M分解过程中,碳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此
5、时析出的碳化物为亚稳碳化物,属于Fe3N型,一般称为-碳化物,用-FeXC表示,其中X常为23。,双相分解,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扩散能力很弱,-FeXC在M内某些碳富集区通过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形核,并向M中长大。,14,-FeXC在长大时,要吸收附近M中的碳原子,而远离-FeXC的M中碳原子仍然保持不变。,双相分解,这样在同一片M就出现了两个成分不同而结构相同的区域。,双相分解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分解速度越快,而合金元素对M的双相式分解没有影响。,15,当温度超过125150后,M的分解将以单相分解即连续式分解方式进行。此时碳原子的活动能力增强,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单相分解,
6、因此,已经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从较远处获得碳原子而长大,M相内的碳浓度梯度也可以通过C的扩散而消除。,单相分解,16,回火温度达到300时,正方度c/a接近1,此时M相的碳浓度已经接近平衡状态,M的脱溶分解过程基本结束。,单相分解,如此,在M分解过程中就不再存在两种碳含量不同的区域,但M相的碳浓度及正方度c/a随分解过程的进行而不断下降。,17,低碳马氏体的分解,对于低碳的板条M(C%0.2%),18,综上所述,在80250内回火,主要发生的回火转变是M分解。M经过分解获得的是(低碳M-FeXC)的混合组织,称为回火M。注意,如果在80250范围内回火时间过长,回火M会继续发生变化,碳化物聚集长
7、大,-FeXC转变为更稳定的碳化物。,中碳钢马氏体的分解,中碳钢正常淬火组织,19,残A分解回火转变第二阶段(200300),由于M转变的不完全性,随回火温度的升高,20,碳化物的转变回火转变第三阶段(250400),在250400回火时,碳素钢M中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析出,将形成比-FeXC更稳定的碳化物。,碳化物的转变,是通过-碳化物的溶解、碳化物或-碳化物重新析出的方式完成的;最终得到的组织是:铁素体与片状(或小颗粒状)渗碳体的混合物,称为回火屈氏体(T)。,21,当回火温度高于200时,直接由偏聚区析出-Fe3C,也有可能从板条M边界上析出。,碳化物形成的方式,碳化物的形成是通过形核长大
8、方式进行的。,在250以上低温回火时,M分解析出与M保持共格联系的-FeXC,随着-FeXC的长大,将使母相的点阵畸变增大,当-FeXC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共格关系将被破坏,此时-FeXC将转变为更稳定的碳化物。,低C钢,高C钢,22,转变为或时只能按独立形核长大方式;而转变为时可以独立形核,也可以原位转变。,碳化物转变方式,碳化物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及长大过程,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原位形核长大:在原碳化物基础上,发生成分变化和点阵重构,形成更稳定的碳化物,也称为原位转变;独立形核长大:原碳化物回溶到母相之中,而新的、更稳定的碳化物在其他部位重新形核长大,也称为离位转变。,23,随回火温度的升高,
9、碳化物由亚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过渡。随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的转变温度降低。,温度及时间对碳化物转变的影响,24,-FeXC碳化物转变为其他类型碳化物时,新生成的碳化物往往呈薄片状,且常分布在M的孪晶界或M边界处。随M的含碳量降低,薄片状碳化物减少。研究表明,不论M的形态如何,在回火过程中,当回火温度较低时,都存在这样的薄片状碳化物。碳化物本身是一个脆性相,特别是当它呈薄片、分布在M的孪晶界或M的晶界上时,将使钢材的脆性增大。一般认为,这种状态分布的碳化物是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之一。,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25,相的回复与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 回火转变第四阶段(高于400),在40070
10、0之间回火时,26,淬火时由于热应力与组织应力的存在,使工件淬火后存在较大的内应力,这些内应力会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淬火应力的消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碳化物聚集长大,区域性,晶粒内晶胞之间,晶胞内原子之间,300左右,400左右,500左右,27,相的回复与再结晶,淬火M,28,低碳板条状马氏体,低C板条M,29,第二相颗粒对晶界具有钉扎作用,回火时析出的碳化物颗粒,对相的再结晶具有阻碍作用。钢中碳含量愈高,相的再结晶愈困难。通过相的回复与再结晶后,得到的组织为回火索氏体,一般用S表示。组织为等轴状的铁素体加上粒状渗碳体。,高碳片状马氏体,高碳片状M内部的亚结构主要是高
11、密度的孪晶,因此这类M的回复与再结晶过程不同于板条状M。,30,位错线的产生,可能是渗碳体析出时造成的体积变化引起的。所得到的组织同样是回火索氏体(S)。,高碳片状M,当温度高于250时,当温度高于400时,400以上的过程,31,碳化物的球化、长大过程,是按照小颗粒溶解,大颗粒长大的机制进行的。,碳化物聚集长大,淬火碳素钢在较高温度回火时,当温度高于400时,当温度高于600时,32,研究表明,第二相粒子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Cr与第二相粒子的半径r有关,可以由下式求出:,式中,Cr第二相粒子半径为r时的溶解度;C第二相粒子半径为时的溶解度;M第二相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第二相粒子的密度;单位面积
12、界面能;,可见,第二相粒子的半径r越小,其在基体中的溶解度Cr越大。,33,如果已经析出的碳化物粒子的大小不一,则由于其溶解度不同,将在相内形成浓度梯度,基体中小颗粒内浓度较高的合金元素原子和碳原子将向浓度较低的大颗粒碳化物处扩散,结果导致小颗粒碳化物的溶解、大颗粒的长大。若碳化物呈杆状或薄片状,则由于各碳化物部位的曲率半径r不同,其溶解度也不同。r 较小的碳化物部位将溶解,r 较大的碳化物部位将长大,这将使杆或片发生断裂,导致碳化物球化。,34,总的规律是:合金元素的加入,都会使回火转变推迟、转变温度升高。,10.2 钢中的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包括对回火转变的
13、四个主要阶段的影响,即:,35,合金钢中的M分解与碳素钢相似,但其分解速度受合金元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尤其是M分解的后期。合金元素对M分解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C的扩散来实现的。因此,合金元素对C的偏聚、双相式分解的影响不大,而对单相分解的影响较大。,合金元素对M分解的影响,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Mn与C的结合力与Fe相差不大,所以对C的扩散影响不大,对M分解的影响也不大;Si、Co虽不形成碳化物,但可溶入-FeXC中而提高其稳定性,使-FeXC不易聚集而推迟M的分解.,36,Cr、Mo、W、V、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原子结合力强,增大C在M中的扩散激活能,阻碍C原子的扩散,可以将M分解温
14、度提高100150。,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在合金钢中,由于合金元素的作用,M分解的温度将提高,通常把合金元素这种阻碍相中碳含量降低和碳化物颗粒长大,从而使钢件保持高强度和高硬度的性质,称为回火稳定性或抗回火性。,37,合金钢中的残A转变与碳素钢基本相似,只是合金元素可以改变残余A分解的温度和速度,从而可能对残余A转变的性质和类型产生影响。,合金元素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合金元素对残A转变的影响,淬火合金钢回火时,残A的转变与回火温度和残A的稳定性有关。通常,合金元素的加入提高残A的稳定性。,在Ms点以下温度回火,残A将转变为M。若Ms点较高(100),随后还将发生M的分解,形成M回。,38,残
15、A在B区域内转变为贝氏体;残A在P区域内转变为珠光体;残A在回火加热和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为M。,Ms点以上温度回火时,残A可能发生以下转变:,回火的二次淬火、稳定化及催化现象,由于残A本身的稳定性高,或在P和B区之间比较稳定的区域保温时,残A可以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冷却时转变为M,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的现象。,二次淬火,39,研究发现,二次淬火所产生的M量,与二次淬火的Ms点和钢材原Ms点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稳定化及催化现象,560回火时,Ms高于Ms,产生了催化作用。250回火时,Ms低于Ms,产生了稳定化作用。,例如:W18Cr4V钢的回火工艺,MsMs,
16、MsMs,40,先在560回火,冷却到250再保温一定时间,再冷却到室温时,MsMs,与250回火工艺效果相同。,说明,W18Cr4V钢的稳定化与催化是可逆的,但并非所有钢残A的稳定化和催化都是可逆的。,催化与稳定化机理的解释有以下几种观点:碳化物析出理论;相硬化消除理论;C原子微扩散理论:用柯氏气团解释,柯氏气团有一上限温度。,41,合金元素对回火时碳化物转变的影响,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对回火时碳化物转变的性质并无影响,但可以改变碳化物转变的温度范围。,42,43,合金元素不仅影响碳化物的转变温度,同时对碳化物聚集与粗化也有很大的影响,使粗化温度升高,使碳化物能保持较细小的状态。,合金钢回火时
17、除了有-FeXC、-Fe5C2、-Fe3C外还会出现特殊类型的碳化物。,合金钢中碳化物的类型,当回火析出后,继续升高回火温度,就会发生渗碳体向更稳定的特殊类型碳化物的转变,合金元素不同时,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特殊类型的碳化物。,44,例如:高Cr高碳钢淬火后,在回火过程中碳化物转变过程为,(Fe,Cr)3C,45,特殊类型碳化物的形成方式,总之,回火时合金钢中碳化物的转变,与C及合金元素在相和碳化物中的重新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46,通常情况下,碳钢在回火的第三阶段即碳化物转变阶段,随着渗碳体颗粒的长大,钢件硬度将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但当钢中含有某些特殊类型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如Mo、V、
18、W、Ta、Nb、Ti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将减弱钢件软化倾向。当M中含有足够量上述碳化物形成元素时,在500以上回火时将析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导致因回火温度升高、渗碳体粗化而软化的钢再度硬化,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回火时的二次硬化现象,47,10.10%C,20.19%C,2.91%Cr30.11%C,2.14%Mo40.50%C,0.52%Ti50.32%C,1.36%V60.35%C,12%Cr70.43%C,5.6%Mo,48,当钢中含有合金元素时,在回火过程中,由于合金元素扩散能力很低,新生成的特殊碳化物弥散度极高,又与相保持共格,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特殊碳化物尺寸加大,数量增多,从而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火 转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7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