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代谢病科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护理.docx
《内分泌代谢病科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分泌代谢病科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护理.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分泌代谢病科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和护理通过糖尿病饮食(医学营养)、运动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治疗措施,但是由于胰岛素抵抗的持续存在,胰岛B细胞的进行性衰退,甚至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遭遇各种应激,单单改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合理和积极的使用药物。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分类较多,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纠正导致人类血糖升高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一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口服降糖药可分为主要以促进胰岛素分泌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磺脉类、格列奈类、DPP-4抑制剂)和通过其他机制降低血糖的药物(双胭类、TZDs.糖甘酶抑制剂、SGLT2
2、抑制剂)。磺版类和格列奈类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PP-4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T的分解、增加GLPT浓度从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双胭类的主要药理作用是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TZDS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抵抗;糖普酶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SGLT2抑制剂的主要药理作用为通过减少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来增加肾脏葡萄糖的排出。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会逐渐增大。临床上常需
3、要口服药物间及口服药与注射降糖药间(胰岛素、GLPT受体激动剂)的联合治疗。【口服降糖药的适应证】(1)通过饮食运动治疗尚不能使代谢控制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口服降糖药。(2)用胰岛素治疗而代谢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联合应用某些口服降糖药治疗。【口服降糖药的分类、特点及护理要点】(一)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1.磺腺类药物可以使HbAl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有功能的胰腺是发挥这种作用的前提条件。(1)作用机制: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2)适应
4、证:适用于2型糖尿病,特别是非肥胖血糖升高者。(3)不适应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单纯饮食运动治疗血糖已能控制的轻型糖尿病患者;高胰岛素血症;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或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拟行大手术的患者;孕妇;对该类药物中任何成分过敏者;肝肾功能障碍;白细胞减少者。(4)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为2%5%,第二、三代磺月尿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第一代更低一些,包括:低血糖反应;皮肤的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骨髓抑制;个别有肝酶升高。磺腺类常致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胰岛B细胞出现疲劳,甚至衰竭,内源性胰岛分泌功能进一步减少,形成胰岛素缺乏状态。而20%30%糖尿病患者出现对磺腺类
5、产生耐受性,并且每年有5%10%的糖尿病患者继发失效。(5)常见代表药:第一代主要药物有甲苯磺丁版和氯磺丙版,由于其作用时间长且低血糖风险大,现少用;第二代主要药物有格列本腺、格列齐特、格列此嗪和格列喳酮等,与第一代相比其与B细胞选择性结合能力显著力口强,使用剂量较小且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症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概率较低;第三代药物格列美版,它与B细胞磺腺类受体结合特异性更高,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格列苯服。1)格列苯腑:属长效口服降糖药,降血糖作用快而强,作用可维持15h以上,有低血糖反应,老年患者慎用。与阿司匹林及小槃碱三者合用可克服此不良反应,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可减少格列本腺的用量。2
6、)格列喳酮:属短效口服降血糖药,不良反应较少,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并具有降血脂和降低尿蛋白作用,对血液、肝、肾功能基本无影响,是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首选药。3)格列齐特:属长效口服降血糖药,作用温和,半衰期达10-12h,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同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作用,适用于伴有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4)格列美腺:本品极少引起低血糖反应,与其他磺酰腺类降糖药相比本品具有较强的胰岛外降糖作用,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发生低血糖反应较小,每日1次给药(开始l2mg;最大剂量为6mg),于早餐前或早餐时口服。(6)护理要点:注意服药时间,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适应证、代表药、不良反应和毒性。每
7、日多次服用的磺腺类药物应在餐前30min服用,并鼓励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教会患者做好血糖监测及日记,并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原则,以及发生低血糖后如何选择医疗支持。注意药物之间的协同与拮抗,此类药物与磺胺类、水杨酸制剂、B受体阻滞剂、利血平等药物合用时会产生协同作用,可增加其降糖效应,应注意发生低血糖;和喂嗪类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合用时会产生拮抗作用,降低其降糖作用,应注意观察血糖变化。2.非磺腺类胰岛素促泌剂(格列奈类药物)(1)作用机制:其作用机制与磺腺类相似,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胰岛B细胞上结合点不同,通过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来促进胰岛细胞膜上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
8、关闭,使细胞膜去极化,钙通道开放,促使胰岛素分泌。(2)适应证:适用于饮食、运动治疗及减轻体重均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3)不适应人群:1型糖尿病;对本类药物成分过敏者;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12岁以下儿童;严重肝功能不全者。(4)不良反应:轻度低血糖。(5)常见代表药:瑞格列奈、那格列奈。(6)护理要点:注意服药时间,一般餐前1015min给药。不进餐不服药,服药后按时、按量进餐,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余同磺腺类药物。3.DPP-4抑制剂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PP-4抑制剂的降糖疗效(减去安慰剂效应后)为:可降低HbAlcO.4%0.9%。我国的
9、研究显示在二甲双胭联用西格列汀的基础上加格列美腺、格列奇特缓释片、瑞格列奈或阿卡波糖后可以进一步降低HbAlco(1)作用机制: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而减少GLP-I在体内的失活,使内源性GLP-I的水平升高。GLP-I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2)适应证: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不能控制血糖的单药、联合二甲双胭以及联合二甲双服和磺腺类治疗。(3)不适应人群:1型糖尿病;对本类药物成分过敏者;有急性并发症的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不良反应:单独使用DPP-4抑制剂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DPP-4抑制剂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西格列汀、沙格
10、列汀、阿格列汀不增加心血管病变发生风险。在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沙格列汀的心血管结果评估研究中观察到在具有心血管疾病高风险的患者中,沙格列汀的治疗与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风险增加相关。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西格列汀、沙格列汀、阿格列汀和维格列汀时,应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来减少药物剂量。(5)常见代表药: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维格列汀、利格列汀和阿格列汀。(6)护理要点:可在每天的任意时间服用,餐时或非餐时均可服用;联合用药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二)促进胰岛素作用的药物1.双服类药物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胭可以使HbAI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在UKPDS试验中,二甲双胭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
11、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长期使用二甲双服者应注意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性。(1)作用机制:通过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2)适应证:IGT患者;肥胖的2型糖尿病,伴胰岛素分泌水平增高,用饮食运动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单用磺腺类药物代谢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可联合使用二甲双胭类药物。(3)不适应人群:孕妇;用碘化造影剂者;重型糖尿病伴有严重并发症者;有急性并发症或有急性感染、创伤、大手术等情况;肝、肾功能障碍或有心衰、肺功能不良、休克、低氧血症等并发症时用此药易诱发乳酸性酸中毒;消化道反应剧烈不能耐受者或原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酒精中毒者可诱发低血糖。(4)不良反应:胃肠
12、道反应,其出现与剂量有关,减量后可减轻或消失;乳酸性酸中毒,特别是原有肝功能障碍或合并重症感染,缺氧等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皮疹;其以原型从尿中排出,所以肾功能不全者禁用。此类药物单独使用不会发生低血糖,(5)常见代表药:二甲双胭(盐酸二甲双胭、格华止、倍顺),苯乙双胭(降糖灵)。(6)护理要点:注意服药时间,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适应证、代表药、不良反应和毒性。一般餐后或餐中服用。如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应予患者讲解和指导,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恐惧和疑虑。用药期间限制饮酒。教会患者做好血糖监测及日记,并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原则,以及发生低血糖后如何选择医疗支持。2.嚷嗖烷二酮类药物(TZDs
13、)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的1/体(PPARY)的激动药,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临床试验显示,嘎嗖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lC下降1%L5%。罗格列酮可防止或延缓IGT进展为糖尿病。(1)作用机制: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l,核受体,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控制血糖的生产、转运和利用。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2)药物特点: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明显降低空腹及餐后血清胰岛素及前胰岛素水平;不增加体重;明显降低TG、VLDL-C,LDL-C及轻度增高HDL-C;轻度降低血压;抗氧化、过氧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能有效减轻胰岛素抵抗;无
14、低血糖反应,无继发性失效;在2型糖尿病中有25%原发无效;本品需内源性胰岛素作为发挥作用的基础,故对1型糖尿病患者无效;该药95%经肝代谢,故也可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3)适应证:2型糖尿病;糖耐量低减;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代谢综合征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尚可能用于脂肪萎缩,伴有胰岛素抵抗及肾上腺功能早熟的患者。(4)不适应人群:对本药过敏者;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禁用本类药物;有心衰或潜在心衰危险的患者;18岁、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服用;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人不宜应用。(5)不良反应:转氨酶升高;容易引起水钠潴留;另有研究提示此类药物可能增加女性患者骨折的风
15、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网站2007年5月刊登研究报告,表明马来酸罗格列酮(文迪雅)或可能大幅增加心脏病风险,导致死亡率增加,但柳叶刀(LanCet)杂志也发表了对NE川公布的数据表示质疑,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较严格的限制。(6)常见代表药:曲格列酮、此格列酮、罗格列酮等,其中,曲格列酮在1999年因严重肝毒性而退出市场。(7)护理要点:此类药物每天服用一次,可在餐前、餐中、餐后任何时间服用,但服药的时间应尽可能固定。如果发现食欲不振等情况,立即抽血查ALP,警惕肝功损害。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适应证、代表药、不良反应和毒性。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教会患
16、者合理安排用药时间,并做好血糖监测及日记。此类药物疗效大多在开始服药后13个月才能体现出来,护士应向患者解释,避免其焦虑情绪。(三)糖甘酶抑制剂a-糖普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O.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腺类、双胭类、嘎嗖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临床研究显示阿卡波糖可防止或延缓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SToP-NIDDM次级终点分析显示可能降低糖耐量异常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1.作用机制可竞争及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处的各种a-糖昔酶,使淀粉、麦芽糖、蔗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避免葡萄糖在小肠上段大量迅速吸收,使餐后血糖平稳上升,降低餐后血糖高峰而不减少葡萄糖的
17、吸收。2 .药物特点不抑制蛋白质与脂肪;单用本药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O.5%0.8%,与磺脉类或双期I类药物合用时,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L5%2%;低剂量时几乎完全不吸收,安全性高,能降低餐后血糖,安全和不增加胰岛素分泌,但单用其降糖作用较弱。3 .适应证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轻度到中度的2型糖尿病;预防IGT转化为显性糖尿病;可与二甲双胭类和磺腺类药物合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可与胰岛素合用,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同时避免血糖大幅度的波动。4 .不适应人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炎症性肠道疾病;消化道溃疡;部分性小肠梗阻或有小肠梗阻倾向的患者;18岁的青少年;肾病或严重
18、肝病者;孕妇或哺乳期患者。5 .不良反应肠胀气;肛门排气增多;腹痛或腹泻。如遇上述情况通常无须停药,在继续使用或减量后消失。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6 .常见代表药拜糖平、卡博平、倍欣(不能抑制淀粉酶)。7 .护理要点熟悉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不适应证、代表药、不良反应和毒性,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加强健康教育,使用时要注意,如果饮食中淀粉类比例太低,而单糖或啤酒过多则疗效不佳。如果发生低血糖,不能食用淀粉类食物。本品不宜与抗酸药、考来烯胺、肠道吸附剂、消化酶制剂合用,因其有可能降低本品作用。(三)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降低HbAlC幅度大约为O.5%1.0%;减轻体重1.
19、535kg,降低收缩压35mmHgo我国的研究与国际研究一致。SGLT2抑制剂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比较,其降糖疗效与二甲双胭相当。在具有心血管高危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或卡格列净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可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肾脏事件复合终点发生发展的风险显著下降,心衰住院率显著下降。SGLT2抑制剂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联合胰岛素或磺腺类药物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SGLT2抑制剂在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减量使用。(1)作用机制: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肾小管中负责从尿液中重吸收葡萄糖的SGLT2降低肾糖阈,促进尿葡萄糖排泄,从而达到降低血液循
20、环中葡萄糖水平的作用。(2)适应证:2型糖尿病成人中作为辅助饮食和运动改善血糖控制。(3)不适应人群:1型糖尿病;对本类药物成分过敏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4)不良反应:生殖泌尿道感染,罕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酮症酸中毒(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肾损伤(罕见)、骨折风险(罕见)和足趾截肢(见于卡格列净)。(5)常见代表药: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和卡格列净。(6)护理要点:早餐服用,不受进食限制。联合用药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多饮水。【选择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1)肥胖、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年龄及其他的健康状况,如肾病、肝病可影响药物选择。(2)联合用药宜采用
21、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3)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应采用胰岛素与降糖药的联合治疗或单独胰岛素治疗。(4)三种降糖药物之间的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和花费.效益比尚有待评估。(5)严重高血糖的患者应首先采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待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病情重新制订治疗方案。GLP-I受体激动剂】GLP-I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I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I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通过中枢性的食欲抑制来减少进食量。目前国内上市的GLP-I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贝
22、那鲁肽,均需皮下注射。GLP-I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降低血糖,并有显著降低体重和改善TG、血压和体重的作用。单独使用GLP-I受体激动剂不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GLP-I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期I、磺版类)治疗失效后加用GLP-I受体激动剂有效。GLP-I受体激动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主要见于初始治疗时,不良反应可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研究报道,利拉鲁肽、利司那肽和艾塞那肽在伴有心血管病史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具有有益的作用及安全性。【胰岛素】要点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
23、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若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尽早(3个月)开始胰岛素治疗(八)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起始治疗可以采用每日12次胰岛素(八)胰岛素的多次注射可以采用每天24次或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法(八)对于HbAIC29.0%或空腹血糖211.lmmol/L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实施短期(2周至3个月)胰岛素强化治疗(八)(一)概述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禁忌时,仍需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分泌 代谢 糖尿病患者 口服 药物 治疗 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7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