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第一节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第二节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第三节 金属在塑性加工过程中的塑性行为第四节 金属的超塑性,第一节 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1.塑性变形机理2.塑性变形特点3.合金的塑性变形4.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多晶体是由许多微小的单个晶粒杂乱组合而成。多晶体在其组织结构上的特点:(1)多晶体的各个晶粒,其形状和大小是不同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分布不均匀;(2)多晶体各相邻晶粒的取向一般不同;(3)在多晶体中存在大量的晶界,晶界的结构和性质与晶粒本身不同,并在晶界上聚集着其它物质的杂质。,1.塑性变形机理,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滑移和孪生多晶
2、体的塑性变形 晶内变形和晶界变形多晶体的晶内变形可以看做是一个单晶的塑性变形,(一)晶内变形,晶内变形的主要方式和单晶体一样为滑移和孪生。其中滑移变形是主要的;而孪生变形是次要的,一般仅起调节作用。但在体心立方金属,特别是密排六方金属中,孪生变形也是主要的。,(一)晶内变形,(1)滑移滑移:晶体一部分沿一定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相对另一部分发生相对移动和切变。产生宏观的塑性变形。滑移面: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晶面。滑移方向:原子排列密度最大的方向。滑移系:一种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滑移总是沿着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生。因为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原子间距小,原子间结合力强;而其晶
3、面间的距离则较大,晶面与晶面之间的结合力较弱,滑移阻力较小。,1、滑移系多的比少的容易变形。2、体心和面心立方同样具有12个滑移系,面心比体心易变形,滑移方向的作用大于滑移面的作用。3、滑移面对温度具有敏感性。温度升高,原子密度次大的晶面也参与滑移,故温度升高,金属塑性提高。,滑移系的存在只能够说明金属晶体有产生滑移的可能性。还需要一个临界切应力。,临界切应力:要使滑移能够发生,需要沿滑移面的滑移方向上作用一定大小的切应力。临界切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金属的类型、纯度、晶体结构的完整度、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和预先变形程度等。,晶面转动,单晶体拉伸,单晶体压缩,滑移的微观描述,单滑移(平移滑移):是沿着
4、一定的结晶面和结晶方间进行。它仅可能在最初始的塑性变形阶段发生。双滑移:指从某一变形程度开始,同时有两个滑移系统进行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作用是同步的。多滑移:与双滑移相似,晶体在滑移过程中,如果滑移同时在各个滑移系统上进行时,则称此滑移为多滑移。交滑移:若滑移是沿两个不同的滑移面和共有的滑移方向上进行时,则称为交滑移。,(一)晶内变形,面心立方晶体孪生变形示意,a)孪生面和孪生方向 b)孪生变形时原子的移动,孪生面,孪生面,孪生方向,孪生方向,孪生区域,2.孪生,孪生:晶体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其一部分沿某一定晶面和晶向,按一定的关系发生相对的位向移动,其结果使晶体的一部分与原晶体的位向处于
5、相互对称的位置。这种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孪生变形部分称为“形变孪晶”,在孪生变形时,所有平行于孪生面的原子平面都朝着一个方向移动。每一晶面移动距离的大小与它距孪生面的距离成正比。每一晶面与相邻晶面的相对移动恒等于点阵常数的若干分之一。,晶体以何种方式变形,取决于那张变形需要的切应力低。常温下滑移切应力低于孪生,很低温度下,孪生低于滑移。变形速度的增加可促使晶体的孪生化,如高速冲击。高应力集中处会诱发孪生变形。密排六方滑移系少,主要以孪生为主。滑移和孪生可交替进行。,镁中的变形孪晶和滑移带,孪生与滑移的区别,由孪生的变形过程可知,孪生所发生的切变均匀地波及整个孪生变形区,而滑移变形只集中在滑移面上
6、,切变是不均匀的;孪生切变时原子移动的距离不是孪生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而是几分之一原子间距),而滑移时原子移动的距离是滑移方向原子间距的整数倍;孪生变形后,孪晶面两边晶体位向不同,成镜像对称;而滑移时,滑移面两边晶体位向不变;由于孪生改变了晶体的取向,因此孪晶经抛光浸蚀后仍可观察到,而滑移所造成的台阶经抛光浸蚀后不会重现。,(二)晶间变形,晶粒相互滑动和转动,在冷态变形条件下,多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集中在晶内。晶间变形只起次要作用。而且需要其他变形机制的协调。这主要是由于晶界强度高于晶内,其变形比晶内困难。而且多晶体各晶粒间犬牙交错,造成晶界滑移困难,如晶界发生变形,必将引起裂纹,故晶界变形量
7、是很小的。,2.塑性变形特点,1.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2.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3.晶粒与晶粒之间和晶粒内部与晶界附近区域之间变形的不均匀性。,1.变形的不同时性,切应力达到要求的有利滑移系晶粒先变形,取向不利的尚未开始变形。位错开动在晶内滑移,在晶界处塞积,造成应力场,作用于相邻晶粒。如果此附加应力足够的,造成相邻晶粒取向不利的滑移系开动,则发生滑移,塑性变形。位错塞积处应力释放,A中位错继续移动,发生形状改变。,2.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多晶体中晶粒处于其他晶粒的包围中,它们的变形不是孤立和任意的,需要其他晶粒的相互协调配合,否则无法保持晶粒之间的连续性。在晶粒内部,除了取向有利的滑移外
8、,还要求其他不利的滑移系也参与滑移,才能保证晶粒形状的改变,而与周围晶粒的协调性。,3.变形的不均匀性,宏观变形的不均匀是外部条件造成的微观变形不均匀是由多晶体的结构决定的。软取向先滑移,硬取向后滑移。晶界和晶内性能不同。,粗晶粒钢冲压会出现“桔皮”,3.合金的塑性变形,合金相结构两类:固溶体和化合物常见的合金组织种类:(一)单相固溶体合金(二)两相或多相合金,3.合金的塑性变形,(一)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1 固溶体的结构与纯金属组织无差异;变形机理与多晶纯金属相同,即滑移和孪生,变形也会受相邻晶粒影响。不同就是有异类原子存在,固溶或置换。2 固溶强化(1)固溶强化:固溶体材料随溶质含量提高其
9、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2)强化机制:柯氏气团强化,导致晶格畸变减小,位错应变能降低,阻碍位错运动。,(一)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2 固溶强化(3)屈服和应变时效 现象:上下屈服点、屈服延伸(吕德斯带扩展)。预变形和时效的影响:去载后立即加载不出现屈服现象;去载后放置一段时间或200加热后再加载出现屈服。这种现象叫做应变时效。原因:柯氏气团的存在、破坏和重新形成。,(一)单相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2 固溶强化(4)屈服效应当金属的变形量恰好处于屈服延伸的范围时,金属表面会出现粗糙不平、变形不均匀的痕迹,称为吕德斯带。防止措施:a.薄板在拉延前进行微量冷轧(12%压下量),使被溶质碳
10、原子钉扎的位错脱钉,然后冲压加工。b.钢中加入少量钛、铝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减少碳、氮对位错的钉扎,消除屈服效应。,(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1.结构:基体(70%)第二相。2.分类:a.聚合型两相合金,即第二相粒子尺寸与基体相晶粒属于同一数量级。(-两相黄铜、碳钢中铁素体和粗大渗碳体)b.弥散分布型两相合金,第二相粒子十分细小,弥散分布在基体晶粒内。(钢中细小碳化物弥散分布)3.性能(1)两相性能接近:按强度分数相加计算。(2)软基体硬第二相 第二相网状分布于晶界(二次渗碳体);a结构 两相呈层片状分布(珠光体);第二相呈颗粒状分布(三次渗碳体)。,两相合金中,如一相为塑性相,而另一相为脆性相
11、,则合金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脆性相的存在情况。,(二)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3 性能(2)软基体硬第二相 不可变形粒子,位错绕过第二相粒子(粒子、位错环阻碍位错运动)b 弥散强化 可变形粒子位错切过第二相粒子(表面能、错排能、粒子阻 碍位错运动),沉淀强化:通过过饱和固溶体的时效处理而沉淀析出并产生强化的称为沉淀强化或时效强化。多属可变形粒子。弥散强化:第二相微粒是借粉末冶金方法加入而起强化作用的。属于不可变形粒子。,4.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晶粒拉长;(1)形成纤维组织 杂质呈细带状或链状分布。,(一)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形成形变织构a.形变织构:多晶体材料由
12、塑性变形导致的各晶粒呈择优 取向的组织。丝织构:某一晶向趋于与拔丝方向平行。(拉拔时形成)b.类型 板织构:某晶面趋于平行于轧制面,某晶向趋于平 行于主变形方向。(轧制时形成),第五节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对组织结构的影响(2)形成形变织构 力学性能:利:深冲板材变形控制;弊:制耳。c.对性能的影响(各向异性)物理性能:硅钢片100100织构可减少铁损。,(一)对组织结构的影响(3)形成位错胞 变形量 位错缠结 位错胞(大量位错缠结在胞壁,胞内位错密度低。),(二)对性能的影响(1)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加工硬化)a.加工硬化(形变强化、冷作强化):随变形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硬
13、度升高而塑韧性下降的现象。,4.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二)对性能的影响(1)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加工硬化)强化金属的重要途径;利 提高材料使用安全性;b.利弊 材料加工成型的保证。弊 变形阻力提高,动力消耗增大;脆断危险性提高。,(二)对性能的影响(2)对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 导电率、导磁率下降,比重、热导率下降;结构缺陷增多,扩散加快;化学活性提高,腐蚀加快。,热塑性变形的概念实际热加工温度远高于再结晶温度在热塑性变形过程中,回复、再结晶与加工硬化同时发生,加工硬化不断被回复或再结晶所抵消,而使金属处于高塑性、低变形抗力的软化状态。软化分类:相变软化和热软化。,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
14、性变形,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1.热塑性变形时软化过程,(1)动态回复 动态回复是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回复,金属即使在远高于静态再结晶温度下塑性变形时一般也只发生动态回复。(2)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是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的再结晶,与静态再结晶一样,也是通过形核和生长来完成的。它容易发生在层错能较低且有较大热变形程度的金属上。,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1.热塑性变形时软化过程(3)静态回复 在较低的温度下、或在较早阶段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静态回复。它是变形后的金属自发地向自由能降低的方向转变的过程。(4)静态再结晶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金属原子有更大的活动能力,会在原变形金属中重新形成新的无畸
15、变等轴晶,并最终取代冷变形组织,此过程称为金属的静态再结晶。,图4-9 冷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冷变形金属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如图,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1.热塑性变形时软化过程,(5)亚动态再结晶 热变形中已经形成但未长大的再结晶晶核以及长大途中遗留下的再结晶晶粒,但变形停止后温度足够高时,会继续长大,此过程称为亚动态再结晶。它不需形核,所以进行得很快。,图4-10 动、静回复和再结晶示意,热轧和热挤时,动、静态回复和再结晶的示意图。,热塑性变形机理,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2.热塑性变形的机理 变形机理主要有:晶内滑移、晶内孪生、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一般来说,晶内滑移是最
16、主要和常见的;孪生多在高温变形时发生,但对刘芳晶系金属,这种机理起重要作用。晶界滑移和扩散蠕变只在高温变形时才发挥作用。(1)晶内滑移 热变形的主要机理仍然是晶内滑移。高温时原子间距加大,热振动和扩散速度增加,位错滑移、攀移、交滑移及节点脱锚比低温容易;滑移系增多,滑移灵便性提高,各晶粒之间变形更加协调;晶界对位错运动阻碍作用减弱。,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2.热塑性变形的机理(2)晶界滑移 热塑性变形时,由于晶界强度降低,使得晶界滑动易于进行;又由于扩散作用的增强,即使消除了晶界滑动引起的破坏。因此,与冷变形相比晶界滑动的变形量要大的多。此外,降低应变速率和减小晶粒尺寸,有利于增大晶界滑动
17、量。三向应力的作用也利于“塑性焊合”,修复晶界滑动引起的裂缝。在常规的热塑性变形中,其占的比例很小。,扩散蠕变示意a)空位和原子的移动方向 b)晶内扩散 c)晶界扩散,2.热塑性变形的机理(3)扩散性蠕变扩散性蠕变是在应力场作用下,由空位的定向移动所引起的。受拉应力的晶界(特别是与拉应力相垂直的晶界)的空位浓度高于其他部位的晶界。由于各部位空位的化学势能差,引起空位的定向移动,即空位从垂直于拉应力的晶界放出,而被平行于拉应力的晶界所吸收。a图中虚箭头方向表示空位移动的方向,实箭头方向表示原子的移动方向。空位移动的实质就是原子的定向转移,从而发生了物质的迁移,引起晶粒形状的改变,产生了塑性变形。
18、按扩散途径的不同,可分为晶内扩散相晶界扩散。晶内扩散引起晶粒在拉应力方向上的伸长变形(见图b),或在受压方向上的缩短变形;而晶界扩散引起晶粒的“转动”,如图c所示。扩散性蠕变既直接为塑性变形作贡献,也对晶界滑移起调节作用。,温度越高,扩散越强。晶粒越细,扩散距离越短;应变速率低,扩散具有足够的时间。,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热塑性变形的主要机理仍然是晶内滑移;由于晶界滑动和扩散蠕变作用的增加,再加之变形时会产生动态回复和再结晶。因此,热态下金属塑性变形能力比冷态下高,变形抗力较低。,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3.双相合金热塑性变形的特点,1)对于弥散型双相合金,由于位错在第二相粒子附近塞积
19、,使位错密度增加、分布不均,因而有利于再结晶形核。但如果弥散的第二相粒子直径和间距都很小,则位错的分布会较为均匀,在热变形过程中不易重新排列和形成大角度晶界,因而反而不利于再结晶形核。第二相粒子一般在热塑性变形过程中会聚合和软化,使第二相粒子的直径和间距加大,因而有利于再结晶形核。弥散的第二相粒子对晶界具有钉扎作用,降低了晶界的可动性,因而既限制了高温过程的晶粒长大,也限制了动态再结晶、静态再结晶以及聚合再结晶的晶粒长大。,2)对于聚合型的双相合金,由于各相的性能和体积百分数的不同,同样会对热变形时的再结晶行为产生影响。对于变形小的那一相,再结晶的晶核只能在相界旁形成,而对于变形大的那一相,既
20、可在相界旁也可在内部生成。由于形核机率不同,再结晶的情况及晶粒大小必然不同,这就造成热变形时的不均匀流动和较大的内应力,降低了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两相变形量的差异越大,这种后果就会越明显。3)两相合金热变形时,在较大的变形程度条件下,可将粗大的第二相打碎、并改变其分布状况,使第二相(包括夹杂物)呈带状、线状或链状分布。4)双相合金热变形时,由于具备有利的原子扩散条件,会使第二相的形态发生改变。特别是在较高的变形温度和较低的应变速率下,第二相粒子可能发生粗化。在亚共析钢和共析钢中,还可看到第二相的球化。5)当第二相为低熔点纯金属相或低熔点共晶体分布于晶界时,则热变形时会局部熔化,造成金属的热脆性
21、,在热锻、热轧时容易沿晶界开裂。,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3.双相合金热塑性变形的特点,1)对组织的影响(1)改善晶粒组织,细化晶粒 对于铸态金属,粗大的树枝状晶经塑性变形及再结晶而变成等轴(细)晶粒组织;对于经轧制、锻造或挤压的钢坯或型材,在以后的热加工中通过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其晶粒组织一般也可得到改善。晶粒越细小均匀,金属的强度和塑、韧性指标均越高。尽管晶粒度还可以通过锻后的热处理来改善,但如果锻件的晶粒过于粗大,则这种改善也不可能很彻底。至于那些无固态相变、不能通过热处理来改善其晶粒度的金属(如奥氏体不锈钢、铁索体不锈钢和一些耐热合金等),控制其塑性变形再结晶晶粒度就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22、义。,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对组织的影响(2)锻合内部缺陷 铸态金属中疏松、空隙和微裂纹等缺陷被压实,提高金属致密度。锻合经历两个阶段:缺陷区发生塑性变形,使空隙两壁闭合;在压应力作用下,加上高温,使金属焊合成一体。没有足够大的变形,不能实现空隙闭合,很难达到宏观缺陷焊合。足够大三向压应力,能实现微观缺陷锻合。,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对组织的影响(3)形成纤维组织 在热变形过程中,随变形程度增加,钢锭内粗大树枝晶沿主变形方向伸长,与此同时,晶间富集的杂质和非金属夹杂物的走向也逐渐与主变形方向一致,形成流
23、线。由于再结晶的结果,被拉长的晶粒变成细小的等轴晶,而流线却很稳定地保留下来直至室温。,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钢锭锻造过程中纤维组织形成的示意,1)对组织的影响(4)破碎改善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在钢中分布 高速钢、高铬钢、高碳工具钢等,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碳化物。通过锻造或轧制,可使这些碳化物被打碎、并均匀分布,从而改善了它们对金属基体的削弱作用。(5)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铸造组织的偏析是由于热变形破碎枝晶和加速扩散所致。其小枝晶偏析(或显微偏析)改善较大,区域性偏析改善不明显。,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对性能的影响
24、细化晶粒、锻合内部缺陷、破碎并改善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在钢中分布可提高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纤维组织形成,使金属力学性能呈各向异性,沿流线方向比垂直流线方向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其中尤以塑性、韧性指标最为显著。,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4.热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二节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5.热变形加工的优缺点,热加工变形的优点:1)金属热变形时,变形抗力低,能耗少。高温时原子运动及热振动增强,扩散和溶解加速,临界切应力降低;滑移系统增多,变形更为协调;加工硬化因完全再结晶而被消除。2)金属热变形时,塑性升高,产生断裂的倾向减小。由于完全再结晶使加工硬化消除,在断裂与愈合的过程
25、中使愈合加速。3)与冷加工相比较,热加工变形一般不易产生织构。在高温下发生滑移的系统较多,滑移面和滑移方向不断发生变化。4)在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像冷加工那样的中间退火,从而可使生产工序简化,生产效率提高。5)热加工变形可引起组织性能的变化,以满足对产品某些组织与性能的要求。,热加工变形的不足:1)对薄或细的轧件,由于散热较快,在生产中保持热加工的温度条件比较困难。因此,生产薄的或细的金属材料一般仍采用冷加工方法。2)热加工后轧件的表面不如冷加工生产的尺寸精确和光洁。因为热轧件表面生成氧化皮和冷却时有收缩。3)热加工后产品的组织及性能不如冷加工时均匀。因为热加工结束时,各处的温度难以均匀一致,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塑性变形 物理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7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