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第2章-遥感物理基础.ppt
《遥感第2章-遥感物理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第2章-遥感物理基础.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遥感物理基础,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 3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2.1.1 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的性质:电磁波是横波,传播速度为光速;不需要媒质也能传播;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两者的乘积为光速;电磁波具有波粒(波动性和粒子性)二象性;电磁波传播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吸收、透射、散射等,并遵循同一规律。,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的叠加原理(干涉),当两列波在同一空间传播时,空间尚各点的振动为各列波单独振动的合成。任何复杂的电磁波都
2、可以分解成许多比较简单的电磁波;比较简单的电磁波也可以合成为复杂的电磁波。(白光的色散和合成,计算机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混合像元的分解),电磁波的衍射和偏振,电磁波遇到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而弯曲地向障碍物地后面传播。把这种通过障碍物边缘改变传播方向地现象,称为电磁波的衍射。,(设计遥感器空间分辨率具有重要意义。),电磁波遇到“狭缝”的障碍物时,能够通过狭缝地振动分量,称为电磁破的偏振。偏振光,非偏振光,部分偏振,最小分辨角:,d 物镜的有效孔径,电磁波的波长,动量:P,能量:E,h:普朗克常数,6.62607551034 J s,c:光速;v:频率,能量和动量是粒子属性,频率和波长
3、是波动属性。可见光,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紫外线和X射线Y射线。,电磁波的粒子性,电磁波波长、频率,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P17,F2.3)依次为: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电磁波谱示图,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电磁波谱,近红外:0.763.0 m,与可见光相似。中红外:3.06.0 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远红外:6.015.0 m,地面常温下的辐射波长,有热感,又叫热红外。超远红外:15.01000 m,多被大气吸收,遥感探测器一般无法探测。,红外线的划分,遥感导论,遥感对地观测
4、,波长:0.0010.38m特征:1.大气对紫外线吸收较强;2.能使溴化银底片感光;3.太阳光谱中只有0.30.38 m的光到达地面,对油污染敏感应用:1.用于测定碳酸岩的分布 2.用于油污的监测,波长:0.380.76m特征:1.由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组成;2.人眼对可见光有敏锐的分辨率;是遥感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波段。应用:1.鉴别物质特性的主要波段 2.以光学摄影或扫描方式接收和记录地物对可见光的反射特征,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1.2 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发出)辐射。遥感的辐射源可分自然电磁辐射源和人工电磁辐
5、射源两类:(1)自然辐射源:有太阳辐射(被动式遥感系统中重要的自然辐射源)和地球的电磁辐射(地球辐射可分为两个部分:短波(0.32.5m)和长波(6m 以上)部分。)(2)人工辐射源 主动遥感采用人工辐射源,是指人为发射的具有一定波长(或一定频率)的波束。工作时接收地物散射该光束返回的后向反射信号强弱,从而探知地物或测距,称为雷达探测。雷达又可分为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在微波遥感中,目前常用的主要为侧视雷达。,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1.2 电磁辐射的度量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焦耳)。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W(瓦)辐照度(I):被辐射的
6、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属于辐射通量密度概念)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W/m2。(属于辐射通量密度概念)以上各辐射量都是波长的函数 辐射通量密度、辐射亮度(P18),光谱辐射通量,以上各辐射量都是波长的函数。右图表示单位波长间隔内的辐射通量,称为光谱辐射通量。()=d/d 单位:瓦/微米(W m-1),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1.3 黑体辐射绝对黑体(简称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光谱吸收系数(吸收率):(,T)光谱反射系数(反射率):(,T)绝对黑体特性:(,T)=1,(,T)=0,与温度和
7、波长无关,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2.1.3 黑体辐射黑体辐射规律(1)黑体的辐射(发射)能量-辐射出射度(M)是波长和温度T的函数;某一波长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 是指在某一单位波长间隔()的辐射出射度。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 M 与5 成反比;在微波波段,M与2成反比。(2)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M:黑体对所有波长的(发射)辐射能量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MM(T)。即:MT4(P20,F2.7)F2.7表明总辐射出射度 M与温度T的关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M的值急剧增大;不同温度下的M值在波长能量曲线图中,展现为一系列互不相交的曲线(族)。,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3)黑体辐射出射度
8、M 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ax 与黑体自身温度 T 的关系:max 与T 成反比。(维恩位移定律)即:黑体温度越高,其总辐射出射度 M的曲线的峰值就越向短波方向偏移。(太阳的max=0.47;地球max=9.66)高温物体发射较短的电磁波,低温物体发射较长的电磁波。(P21,T2.2)常温(如人体300K左右,发射电磁波的峰值波长9.66m)针对要探测的目标,选择最佳的遥感波段和传感器。,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实际物体的辐射(1)发射率(比辐射率、热辐射率)的概念:物体(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比。(2)物体的发射率等于该物体的吸收率:=,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发射率:
9、0 1。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发射体,如果不吸收某些波长的电磁波,也不发射该波长的电磁波。(3)物体的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物体的发射率与身的性质、物理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物体的表面温度受自身的比热、热惯量、热导率、热扩散率等影响较大。(4)按照与的关系,辐射源可以分为三种:黑体灰体选择性辐射体。黑体的=1;灰体的=常数1;选择性辐射体的 1,且随波长而变。(P22,表2.3;P23,F2.10),2.1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1 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情况下,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通常指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108公里)内
10、,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量为:1.360 103 瓦/平方米。(太阳常数不是恒定不变的,但变化不会超过1%。)地面所接受全部太阳辐射能,忽略大气损失时为 为太阳天顶角,D为日地之间距离(以日地平均距离为单位)。(参见教材P26),太阳辐射源,遥感导论,太阳能量随波长的分布,红外波段38%,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主要特征(P25,F2.11)(1)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顶时与60000K黑体的辐射能特征基本相同:辐射能的强度特征、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特征。(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被大气反
11、射、散射和吸收强度有所减少,而且存在多个O3、CO2、H2O的吸收带。(3)在0.30.47范围内,随波长的增加太阳辐射能急剧增长,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左右;随波长的继续增大,太阳辐射能逐渐减少,在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能已相当微弱。,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4)在0.6附近有一个O3的吸收带;在0.7、0.9、1.1附近有三个水汽的吸收带、在1.4和1.9附近太阳辐射能完全被吸收;CO2 的强吸收带在2.7和4.3附近。(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43.5%集中在可见光波段36.8%集中在近红外波段。(P25,表2.4),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2.2.2 大气
12、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层次与成分(自行阅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 太阳辐射进入地球之前必然通过大气层,太阳辐射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能量不断减弱。约有30%被云层和其它大气成分反射回宇宙空间;约有17%被大气吸收,约有22%被大气散射;而仅有31%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共同衰减了辐射强度,剩余部分即为透过的部分,剩余强度越高,透过率越高。对遥感传感器而言,透过率高的波段,才对遥感有意义。因此:太阳辐射衰减的原因是:吸收、散射、反射。,2.2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 1、大气的吸收作用(看看这里)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物质是:H2O、CO2和O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遥感 物理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58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