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ppt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ppt(1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讲授教师:张彦丽,内容提要,遥感平台 摄影成像扫描成像微波遥感与成像 遥感图像的特征,1 遥感平台,根据运载工具高度分为:地面遥感平台,高度在100米以下;航空平台,高度在100米以上,100km以下;航天平台: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飞机和卫星等根据服务内容航天遥感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和海洋卫星系列。,附录:1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遵循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1)卫星轨道为一椭圆,地球(地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其长轴的两个端点是卫星离地球最近和最远的点,分别叫做远地点和近地点。(2)人造地球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
2、,其运行速度是变化的,在远地点时最低,在近地点时最高。速度的变化服从面积守恒规律,即卫星的向径(卫星至地球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3)人造地球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其运行周期取决于轨道的半长轴(与半长轴的二分之三次方成正比)。不管轨道形状如何,只要半长轴相同,它们就有相同的运行周期。,附录:2 轨道倾角,倾角i决定了轨道面与赤道面,或与地轴之间的关系。i=0时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i=90时轨道面与地轴重合。i90时轨道面接近地轴,这时的轨道称近极地轨道。轨道近极地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球的观测范围。,附录:3 卫星轨道及其运行特点,1.近圆形轨道不同地区获取的图像比例尺一致。
3、解决了固定扫描频率对地面扫描成像时,扫描行之间衔接问题。2.近极地轨道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面总的观测范围。3.与太阳同步轨道 指的就是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使得卫星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地方时)经过每个地点的上空,使资料获得时具有相同的照明条件。如,landsat 5,在张掖市获取数据时间为上午11:30左右。,附录:3 卫星轨道及其运行特点,4、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顺行轨道(轨道倾角小于90度)上绕地球运行时,其运行周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24小时5、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如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离地面35786千米
4、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由于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从地面上看去它好像是静止的,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的特例,它只有一条。,附录:3 卫星轨道及其运行特点,在地球静止卫星轨道运行的卫星的覆盖范围很广,利用均布在地球赤道上的 3颗这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除南北极很小一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1 遥感平台,一、气象卫星系列二、陆地卫星系列三、海洋卫星系列,摄影成像,一、摄影机二、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三、摄影胶片的物理特性遥感影像免费下载网站地址:https:/wist.echo.nasa.gov/wist-bin/api/ims.cgi?mode=
5、MAINSRCH&JS=1,摄影成像,遥感传感器是获取遥感数据的关键设备(1)摄影类型的传感器;(2)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3)雷达成像类型的传感器;(4)非图像类型的传感器。,摄影成像摄影机,1、分幅式摄影机一次曝光得到目标物的一幅像片。常角(50-70),宽角(70-105),特宽角(105-135)焦距: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聚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短焦距(200mm)。航空在150左右,航天大于300。分辨力:70100线对/MM像幅大小:230mm*230mm,180*180等。摄影机外壳材料:不同波段选用不同材料镜头
6、:根据所摄取的波段选择。,摄影成像摄影机,2、全景摄影机-扫描摄影机缝隙式(或航带摄影机)和镜头转动式摄影机。不是一幅一幅地曝光,而是连续曝光,不需快门。为了得到清晰的影像必须满足:缺点?,摄影成像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目的和意义?)同一地区,同一瞬间摄取多个波段影像的摄影机。(1)多相机(如何获取某个波段的影像?)(2)多镜头型多物镜+相应滤光片+不同光谱感光特性的胶片(3)单镜头分光束分光装置+相应滤光片+不同光谱感光特性的胶片利用相应不同波段的多感光层胶片得到一合成的多光谱影像,如彩色摄影和红外彩色摄影。4、数码摄影机,怎样实现?(两个关键点),摄影成像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主光轴:通过
7、物镜中心并与主平面(或焦平面)垂直的直线称为主光轴。像主点:主光轴与感光片的交点称为像主点。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a。两种摄影方式:、垂直摄影、倾斜摄影,S,a,b,B,A,S,o,O,O,o,垂直摄影,倾斜摄影,3、垂直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1)像片的投影(分两类?),中心投影定义:凡空间任意点A(物点)与一固定点S(投影中心)连成的直线或延长线(即中心光线)被一个平面(像平面)所截,则此直线与平面的交点a(像点)称为A点的中心投影。,航摄像片为中心投影,地形图为正射投影,从投影上而言,航空像片(正片)的位置,等于以投影中心为圆心,以焦距f为半径,将P旋转至P(下图),P即为正像的位置。,(1)
8、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 第一,投影距离与焦距f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无f的概念,并有统一的比例尺。第二,投影面倾斜的影响:第三,地形起伏的影响:,投影距离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距离不同或焦距不同则像片的比例尺也不同。垂直投影:投影距离不同与像片比例尺无关。(不存在焦距),投影倾斜面的影响,中心投影:投影面的倾斜造成各点的相对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垂直投影: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地形起伏的影响,中心投影:地形起伏造成像点位移。垂直投影:不存在像点位移。,(2)中心投影的透视规律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各种物体的形状不同及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变形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点-点 线
9、-若与像片平行的直线,仍为直线,且与地面目标的形状基本一致;若直线垂直于地面,其中心投影有两种情况。曲线-曲线 面-线的组合。水平面、垂直面及其他。,(2)像片的比例尺(一)定义: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式中:f为焦距,H为飞行器相对航高。,(二)不知航高的情况下,像片比例尺的求得,航高未知时,第一,已知某一地面目标的大小,可以通过量测其在像片上的影像而算出该像片的比例尺。第二,若具有摄影地区的地形图,先在像片上和地形图上找到两个地物的对应点,然后分别在像片上和地形图上量得其长度。,已知某河流的宽度为20M,在像片上量得的宽度为0.5cm,则该像片的比例尺为:,计算
10、比例尺实例1,已知的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在地形图上量得AB两点的长度为3.5cm,像片上量得相应ab两点的长度为7cm,则像片的比例尺为:,计算比例尺实例2,1.与焦距和航高的关系:航空像片的比例尺与物镜焦距成正比,与相对航空成反比。若焦距固定不变,相对航高越高,比例尺就越小。2.受地形因素的影响(1)平坦地区:摄像时像片处于水平位置,则像片的比例尺可以近似看成处处一致。例如:f=70mm,H=3500mm,则像片比例尺为1:50000 一般在航空摄影时,焦距是固定的,比例尺主要随着航高而变化。,(三)影响航空像片比例尺的因素,(2)地形复杂地区 由于地形起伏使得每一地物点的航高不同
11、,实际比例尺与不一样。举例说明:在用RC-5拍摄的像片,已知航高2600m,焦距210mm,红松K36号样地的海拔高为500m,红松K40号样地海拔高为290m,则K36的比例尺分母为:,(3)像点位移(1)、定义,当像片倾斜、地面起伏时,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理想情况下的构像所产生的位置差异称像点位移,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投影差:由于地面起伏变化,投影在像片上的像点产生的直线移位。其与地形起伏和像片倾斜都有关系。,(2)、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航空光学影像,ADS40数字航空影像,正射影像图,三峡正射影象图:三条航带、175张航空影像,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
12、可得投影差的公式:,其中:r为像点a到像主点的距离;H为摄影航高;h为地面离差;,投影差分布规律(1)对相对高差相等的点,h也相等;r=0时,h=0;像主点无像点移动;(2)h与h成正比,h0,像点背离像主点方向移位,h0;h0,像点朝向像主点方向移位,h0。(3)h与航高H成反比。,感光材料是胶片()和印像纸的通称。由感光乳剂层和片基组成。黑白片有单层感光乳剂,彩色片有三层感光乳剂。感光材料的性能指标:(1)感光度:感光的快慢程度。(2)反差():最大光学密度与最小光学密度之差。(3)分辨率:对景物细微部分的表现能力,用线对数(mm)表示。航摄选用感光度高、反差适中、有较高分辨率的感光材料。
13、,感光材料的乳剂层上使影像表达出所摄物体各部分在光量方面差别的能力,称为乳剂的反差,即黑白差。感光材料特性曲线的直线段斜率为反差系数。,遥感中常用的胶片是全色片、天然彩色片、彩色红外片等。它们的感光范围各不相同。,感光特性曲线,摄影成像摄影胶片的物理特性,思考:绿色植被在彩红外像片中呈什么颜色?,由地物反射的光线进入摄影机镜头,使彩色红外感光底片产生光化学反应,由该底片印出的像片称为彩红外像片。彩色红外感光片没有感蓝层和黄滤色层,有感绿、感红和感红外层。因此不受大气散射蓝光的影响,像片清晰度很高,适合城市航空摄影。在彩红外航片上():,植被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品红到红色。因为近红外段
14、的光谱反射率远远高于它在可见光波段的光谱反射率。水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蓝到青色(清水呈蓝色,浊水呈青色)。城市呈现内部有纵横纹理的青色。公园、绿化带呈品红到红色。湿地呈青色。干旱裸地和沙漠都呈黄色。雪和云都呈白色。,To be continued,彩色红外像片,黑白像片上某一部分的黑白深浅的程度称为色调,它能反映物体反射率的大小。影响航空像片色调的因素:地物表面亮度(取决于摄影时的照度和地物自身的亮度系数);感光材料(摄影时应选取感光度高、反差系数适中、分辨率较高的感光片);摄影技术(包括曝光量的选择、感光片的冲洗以及印像、放大技术)。,黑白像片的色调,是衡量胶片分辨地物细部能力的一种指标。用
15、单位距离内能分辨的线宽与间隔相等的平行细线的数目来表示。主要取决于航摄相机的镜头分辨率和感光乳剂的分辨率。但景物的反差、大气的光学条件、飞机的震动也影响航片的分辨率。,航空像片的分辨率,扫描成像,、光机扫描成像、固体自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扫描成像,扫描成像,扫描成像,扫描成像类型的传感器是逐点逐行以时序方式获取二维图像,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对物面扫描的成像仪,它的特点是对地面直接扫描成像,这类仪器如红外扫描仪、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自旋和步进式成像仪及多频段频谱仪等;二是瞬间在像面上先形成一条线图像,甚至是一幅二维影像,然后对影像进行扫描成像,这类仪器有线阵列CCD推扫式成像仪
16、,电视摄像机等。,扫描成像-红外扫描仪,1.具体结构元件:一个旋转扫描镜,一个反射镜系统,一个探测器,一个制冷设备,一个电子处理装置和一个输出装置。,2.扫描成像过程 当旋转棱镜旋转时,第一个镜面对地面横越航线方向扫视一次,在扫描视场内的地面辐射能,由幅的一边到另一边依次进入传感器,经探测器输出视频信号,再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和调制,在阴极射线管上显示出一条相应于地面扫描视场内的景物的图像线,这条图像线经曝光后在底片上记录下来。接着第二个扫描镜面扫视地面,由于飞机向前运动,胶片也作同步旋转,记录的第二条图像正好与第一条衔接。依次下去,就得到一条与地面范围相应的二维条带图像。,扫描成像-红外扫描仪,
17、由于地面分辨力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使红外扫描影像产生畸变,这种畸变通常称之为全景畸变,其形成的原因是像距保持不变,总在焦面上,而物距随扫描角发生变化而致。下图是取一段红外扫描仪图像与同一地区航空像片比较,可明显看出全景畸变的影响。,扫描成像-红外扫描仪,3、光机扫描的几何特征1)瞬时视场角22)总视场角2,扫描成像,扫描成像-CCD,瞬间:垂直航线的一条图像线。(单中心)连续图像条带:以“推扫”方式获取沿轨道的图像。(多中心),扫描成像-CCD,SPOT卫星上有两个:1、多光谱:每个像元的大小相对地面上为20m20m。每个波段有3000个探测元件。一行图像,相对地面上为20m60km。2、全色
18、波段:6000个CCD元件组成一行。一个像元大小为10m10m,一行图像,相对地面上为10m60km。,扫描成像-CCD,为了在26天内达到全球覆盖一遍,SPOT卫星上平排安装二台HPV仪器。每台仪器视场宽都为60km,两者之间有3km重叠,因此总的视场宽度为117km。相邻轨道间的间隔约为108km(赤道处),垂直地面观测时,相邻轨道间的影像约有9km重叠。这样共观测369圈,全球在北纬81.3和南纬81.3之间的地表面全部覆盖一遍。CCD的缺点:光谱灵敏度的有限,只能在可见光和近红外(1.2m以内)区能直接响应地物辐射来的电磁波。对于热红外区没有反应。但如果与多元列阵热红外探测器结合使用,
19、则可使多路输出信号变成一路时序信号,因为它对电能的强度有响应。,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mote Sensing)是指利用很多窄的电磁波波段获取物体有关数据的技术,它可在电磁波的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以至热红外区域,获取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图像数据。这样,在传统的二维遥感的基础上增加了光谱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维遥感。运用具有高光谱分辨率的仪器,通过获取图像上任何一个像元或像元组合所反映的地球表面物质的光谱特性,经过计算机的图像处理,就能达到快速区分和识别地球表面物质的目的。成像光谱仪基本上属于多光谱扫描仪,其构造与CCD线阵列推扫式扫
20、描仪和多光谱扫描仪相同,区别仅在于通道数多,各通道的波段宽度很窄。,扫描成像-高光谱成像光谱扫描,成像光谱仪按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面阵探测器加推扫式扫描仪的成像光谱仪。它利用线阵列探测器进行扫描,利用色散元件将收集到的光谱信息分散成若干个波段后,分别成像于面阵列的不同行。这种仪器利用色散元件和面阵探测器完成光谱扫描,利用线阵列探测器及沿轨道方向的运动完成空间扫描,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不低于1030m等特点,主要用于航天遥感。线阵列探测器加光机扫描仪的成像光谱仪。它利用点探测器收集光谱信息,经色散元件后分成不同的波段,分别成像于线阵列探测器的不同元件上,通过点扫描镜在垂直于轨道方向的面
21、内摆动以及沿轨道方向的运行完成空间扫描,而利用线探测器完成光谱扫描。,微波遥感与成像,、微波遥感的特点、微波遥感方式和传感器,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1mm1m范围的波称微波。(微波波段划分)微波遥感特性:能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等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分辨率较低,但特征明显()。,微波遥感的特点,由于微波的波长较长,因而散射相对较小,在大气中衰减少,对云层、雨区的穿透能力较强,基本不受烟、云、雨的限制。对于热带雨林地区更有意义。,微波传感器的波长分辨率比较低,是由于其波长较长,衍射现象显著的缘故。同时,观察精度和取样
22、速度往往不能协调。,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探测隐藏在林下的地形、地质构造、军事目标以及埋藏在地下的工程、矿藏、地下水等。电磁波通过介质时,部分被吸收,强度要衰减。故将电磁波振幅减少1/e倍(37%)的穿透深度定义为趋肤深度H:H=(5.310-31/2)/式中:为地物的介电常数;为地物的导电率。,微波对于海水特别敏感,其波长很适合于海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等)的观测。,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各自的优势?,许多地物,微波辐射能力差别较大,可分辨出可见光和红外波段所不能区分的地物。如,水和冰。红外波段,水的比辐射率为0.96,冰的为0.92;在微波波段,水的比辐射率为0.4,而冰的为0.99。
23、,微波遥感与成像-雷达,雷达一词是英语Radar的音译,即“无线电测距和定为”(Radio Detection and Range)。藉由接收空间内存在物体所反射的电磁波,可以计算出该物体之方向,距离及速度。并且可以探测物体的形状,以地面为目标的雷达可以探测地面的精确形状。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以及显示器。,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传送给发射天线,发射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集中到空中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并发射出去,沿某一方向传播的电磁波遇到物体后,会被物体表面向各个方向反射,其中的一部分被接收天线截获,就
24、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雷达分为连续波雷达和脉冲雷达两大类。地物对微波的反射能力取决于本身的性质和形状。,微波遥感与成像-雷达,金属和各种良导体的反射能力强;木质物体,如树木等,反射能力微弱;反射能力与介电常数密切相关;微波具有极化特性,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反射强度不同;所发射的波长越短,反射能力越强。发射波长大于物体长度时,会产生绕射,反射能力越弱;表面光滑会产生镜面反射,表面粗糙发生漫反射。,微波遥感与成像-雷达,极化是指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其电场矢量的方向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天线装在平台的侧面,发射机向侧向面内发射一束窄脉冲,地物反射的微波脉冲,由天线收集后,被接收机接收。由于地面各
25、点到平台的距离不同,接收机接收到许多信号,以它们到平台距离的远近,先后依序记录。信号的强度与辐照带内各种地物的特性、形状和坡向等有关。,微波遥感与成像-侧视雷达,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距离分辨力:在脉冲发射的方向上,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它与脉冲宽度有关,也与俯角有关,俯角越大距离分辨率越低,微波遥感与成像-侧视雷达,若要提高距离分辨力,从式中看来,需减小脉冲宽度,但这样将使作用距离减小。为了保持一定的作用距离,这时需加大发射功率,造成设备庞大,费用昂贵。目前一般是采用脉冲压缩技术来提高距离分辨力。方位分辨力是指相邻的两束脉冲之间,能分辨两个目标的最小距离。,微波遥感与成像-侧视雷达,要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遥感 成像 原理 图像 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5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