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第18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
《遗传的物质基础第18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的物质基础第18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单元,遗传的物质基础,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2第三章基因的本质DNA的发现、结构与复制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过程以及中心法则和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两大部分内容。,单元教学分析,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本单元在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易与其他单元的内容相联系。(2)考查内容 两个经典实验的设计原理、材料、流程、现象及结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相关的计算。DNA复制的特点、条件、原料、结果、意义等。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比较。,(3)考查题型:选择题考查以上各考点。简答题主要考查DNA的复制及中心法则,多以图解的形式出现。,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 以“DNA的发现结构复制功能”为主线,系统
2、复习两个经典实验、DNA的结构及与RNA的比较,DNA的复制及相关计算。以“中心法则”为纽带,比较转录、翻译、DNA复制、RNA复制、逆转录过程的区别,尤其是转录、翻译与蛋白质、性状的关系。,(2)复习方法 借助实验流程图和列表比较法突破两大经典实验。采用图文结合法理解记忆DNA的组成、结构。列表比较法和图文结合法理解基因的表达。,第 18 课时,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回扣基础构建网络,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础导学,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 材料:型(有毒)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原理: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病而死亡。过程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
3、,S,S,转化因子,判一判 格里菲思实验结果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和动物肝脏都能合成多糖()(d)组死亡的小鼠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过程,R型活,提示绝大多数为R型细菌,少数为S型细菌。,提示只提出“转化因子”,未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提示S型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细菌,结论: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DNA,拓展提升如何辨析培养基中R型和S型细菌?制作装片,显微观察是否有荚膜结构。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菌不断增殖
4、形成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可以区分肉眼即可辨别。,(1)T2噬菌体的核酸为,存在于,尾部及头 部外侧为。(2)T2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是,宿主细胞为,(能/不 能)在培养基上繁殖。,DNA,头部,蛋白质,寄生,大肠杆菌,不能,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的为模板,利用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2方法:,用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3材料T2噬菌体,DNA,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5S,32P,细菌,4过程,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即DNA是遗传物质。,DNA,蛋白质外壳,高,子代,噬菌体,低,未检测,到
5、,蛋白质外壳,低,子代,噬菌体,高,检测到,比一比与艾弗里实验比较,两者共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提示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练一练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表中对结果的预测最可能发生的是(),解析病毒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只有核酸注入细菌内,由图可知,病毒先在含32P的宿主细胞1中培养(其DNA被32P标记),然后转移到含35S的宿主细胞2中培养。病毒复制自身遗传物质的模板是自身核酸(含32P),所用的原料是宿主细胞的31P(不具放射性
6、),故子代病毒的核酸大多含31P,少数含32P;病毒合成的蛋白质外壳所用的原料都是宿主细胞2的,故全被35S标记。,答案D,1教材42页中第一段:当时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理由: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与性状关系密切;氨基酸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010江苏卷,4改编)2教材43页中图32和教材44页中图33,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3教材45页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图解及相关文字信息。,回扣教材,知识网络,DNA,RN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DNA,蛋白质,DNA,RNA,突破考点提炼方法,1(2011广东卷,2)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
7、可知(),实验技能提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典例引领,考点54,A.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B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C和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D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解析 1944年艾弗里和同事的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但不能说明荚膜多糖有酶活性,故A、B错误。、可组成对照实验,由实验结果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可知: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答案C,排雷明确转化因子(格里菲思提出)和遗传物质(艾弗里证实两者是相同物质)的关系。两个
8、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证据来源不同。对照原则: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分别用活的S型和R型细菌注射小鼠形成对照,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单独注射和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形成对照。在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之间形成对照,而DNA与DNA酶处理产物之间也形成对照。,注意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并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思实验第四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细菌和艾弗里S型,考点剖析,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菌的DNAR型活菌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都是R型和S型都有,但是R型多。
9、S型菌的DNADNA水解酶R型活细菌只有R型细菌,该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是为了证明DNA的水解产物脱氧核苷酸不是遗传物质,尽管此实验可以证明该问题,但不是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氢键断裂变性失活后随温度降低又恢复活性(类似于PCR扩增)。转化导致的变异方式类似于转基因工程,故应界定为基因重组。,培养,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R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 A B
10、C D,对位训练,答案A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和RNA不是遗传物质;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内因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并成功表达了某些性状。,2(2011江苏卷,1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实验技能提升噬菌体侵染细
11、菌的实验,典例引领,考点55,解析 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需用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培养才能使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A项错误;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检测到32P,B项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而存在于沉淀物中,C项正确;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缺少蛋白质进入细菌细胞的对照实验,D项错误。,答案C,排雷 保温的目的保证增殖(相应酶活性)顺利进行。提醒:保温时间既不能过长也不
12、能过短。搅拌的目的将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分开。提醒:搅拌要充分,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离心利用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密度不同,将两者分离开。,1实验思路及方法 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地单独地观察它们的作用。2侵染特点及过程 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考点剖析,注意T2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DNA作模板起指导作用外,其余的原料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全由大
13、肠杆菌提供。,3结果及分析,注意必须分两组分别标记进行实验,不能同时对噬菌体既标记35S又标记32P。该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4结论:DNA是遗传物质。,提醒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该实验可同时证明: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DNA能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但不能证明DNA分子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拓展提升少量放射性出现的原因 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
14、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用35S标记实验时,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是相同的,但所用技术手段(物质提纯与分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材料、实验结论(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方面)都是不相同的。,2噬菌体是一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 物质基础 18 课时 DNA 主要 遗传物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5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