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01章绪言.ppt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01章绪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01章绪言.ppt(1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遗 传 学第三版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徐晋麟,徐 沁,陈 淳编著 现代遗传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 2001年¥68.00共960页,教学参考书:,第一部分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和物质基础第一章孟德尔定律第二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三章性别决定和性相关遗传第四章孟德尔分析的扩展第五章基因的连锁与交换和真核生物的基因作图第六章数量遗传第七章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第八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重组第九章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第十章基因组和染色体第十一章DNA的复制,教学参考书:,第二部分 遗传信息的表达第十二章转录第十三章转录后加工第十四章遗传密码和遗传信息的翻译系统第十五章蛋
2、白质的合成,转运和加工第十六章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十七章噬菌体的裂解途径和溶原化途径的选择和调控第十八章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第十九章癌基因与癌第二十章核外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参考书:,第三部分遗传信息的改变第二十一章基因突变第二十二章染色体畸变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第四部分发生遗传学和分子进化第二十四章基因调控和细胞的分化发育第二十五章群体遗传学,教学参考书:,2.刘祖洞主编:遗传学(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19913.方宗熙编著:普通遗传学 科学出版社 19794.英P.F.史密斯凯利著 褚启人译:遗传的结构和功能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教学参考书:,5.王亚馥 戴灼华:
3、遗传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9.60共596页,教学参考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孟德尔式遗传分析第三章连锁遗传分析与染色体作图第四章基因精细结构的遗传分析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第六章细菌的遗传分析第七章真核生物的遗传分析第八章遗传重组第九章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第十章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教学参考书:,第十一章遗传与发育第十二章体细胞遗传第十三章免疫遗传第十四章核外遗传第十五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一)染色体畸变第十六章遗传物质的改变(二)基因突变第十七章群体遗传与进化第十八章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第十九章基因工程导论第二十章遗传学与人类健康,6里查德 M.特怀曼著 陈 淳 徐 沁 等译
4、徐晋麟 校 高级分子生物学要义 科学出版社20007盛祖嘉 沈仁权 分子遗传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8孙乃恩 孙东旭 朱德煦 分子遗传学 第二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9朱玉贤 李毅 分子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0.扬歧生:分子生物学基础 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11.王德宝 祁国荣:核酸(上,下)科学出版社 1986 198712.张玉静主编: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13美D.弗雷费尔德著 蔡武城等译:分子生物学(上,下)科学出版社 199114李汝祺:发生遗传学(上,下)科学出版社 198515.杜传书 刘祖洞:医学遗传学 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16
5、.吴乃虎编著:基因工程原理,(上,下),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1998年17.卢圣栋主编: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美 J.萨姆布鲁克,E.F.弗理奇,T.曼尼阿蒂斯著,金冬雁,黎孟枫等译,候云德等校: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科学出社,1993,19.美F.奥斯伯,R.布伦特,R.E.金顿,D.D.穆尔,J.G.塞德,J.A.史密斯,K.斯特拉 尔著,颜子颍、王海林译,金冬雁校: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820.J.D.沃森,J.图泽,D.T.库尔茨著;重组DNA简明教程 沈孝宇等译,王培楠校 科学出版社,1987年,:Modern Genetic
6、Analysis,W.H.Freeman and company/Ney york.(1999)22.Russell,P.J.,Genetics,3 rded.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2),23.Lewin,B.,GENES.University Press,Oxford.(2000)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4th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Coompany,Inc.198725.B.Alberts,D.Bray,J.Lewins,M.Raff,K.Roberts,J.D.
7、Watson: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3rd Garland Publishing,Inc.New York&London 199426.Strachan,R.F.and Read,A.P.,Humen molecular Genetics,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Oxford.(1996),27.Winter,G.I.遗传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1999年28.Robert F.Weaver:分子生物学(影印版),科学出版社,200029.中泽信午:孟德尔的生涯及业绩,科学出版社,198530.美I.夏恩,S.朗比尔(李振华等
8、译)遗传学先驱 摩尔根 科学出版社,1987J.D.Watson(刘望夷等译):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科学出版社,198432.保罗.拉比诺(朱玉贤译):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33.G.孟德尔等:遗传学经典论文选集,科学出版1984,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P2三、遗传学的应用P3四、遗传学的特点与学习方法本章要点,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学科名称是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Bateson,W)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通
9、、最基本的两个特征遗传(heredity):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即生物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可以保持物种和生物个体各种特性不变;变异(variation):指生物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在子代与子代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的现象。,图1耳垂的位置1、有耳垂 2、无耳垂,图2 卷 舌1、有卷舌 2、无卷舌,图3前额中央发际有一三角形突出称美人尖1、有美人尖 2、无美人尖,图4 拇指竖起时弯曲情形1、挺直 2、拇指向指背面弯曲,图5上眼脸有无褶皱1、双眼皮 2、单眼皮,图6 食指长短1、食指比无名指长 2、食指比无名指短,图 7 脸颊有无酒窝1、有酒窝 2、无酒窝,图8 双手手指嵌合1、右手拇指在上 2
10、、左手拇指在上,遗传(Heredity,inheretance):基因的结构 DNA的复制(replication),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表达调控(regulation)基因纵向转递 转化(transformation)基因横向转递 转导(transduction)转染(transfection)无性繁殖 接合(conjugation)保持物种稳定 转基因(transgene),变异(variation)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染色体间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染色体内 染色体的重排(Rearrangements)转 基 因体外重组 突变(Mutatio
11、n)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Aberration)有性繁殖 物种进化,遗传学的分支,按研究的层次分类:群体遗传学(Population genetics)宏观 即进化遗传学或种群遗传学 数量遗传学(Quantitative gentics)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核外遗传学(Extranuclear G.)微观 即细胞质遗传学(Cytoplasmic G.)染色体遗传学(Chromosomal G.)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按研究对象分类: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动物遗传学(Animal genetics)植物遗传学(Plant gen
12、etics)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al genetics)按研究范畴分类:发生遗传学(Developmental genetics)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毒理遗传学(Toxicogenetics)辐射遗传学(Radiation genetics)肿瘤遗传学(Cancer genetics)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血型遗传学(Blood group genetics)生化遗传学(Biochemical genetics)应用学科:生物工程学(Biot
13、echnology)优生学(Eugenics)育种学(工业微生物、农、牧和水产),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Genetic variation exhibited in the skin of corn snakes.The wild type(normal)variety displays orange and black markings.,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拟南芥,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
14、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研究的模式生物,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就没有物种的相对稳定,也就不存在变异的问题。没有变异特征物种将是一成不变的,也不存在遗传的问题。,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2.遗传、变异和选择,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变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一个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
15、选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3.遗传、变异与环境,环境改变可以引起变异战国时期考工记就指出:“橘逾淮而北为枳”。表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的性状改变。生物所表现出的性状变异分为:可遗传(heritable)变异和不可遗传(non-heritable)变异。环境引起的变异中包含可以遗传给后代的特性,也包含只在生物当代表现出来,而不能传递给后代的变异。西汉的著名唯物主义者王充(王阳明)在论衡中指出:某些偶然变异是不可遗传的。考察生物遗传与变异应该在给定环境条件下进行。,4.遗传学的任务,遗传与变异现象与基本规律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现象及其表现规律。
16、遗传的本质与内在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遗传的本质),揭示遗传变异的内在规律。指导生物遗传改良工作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传改良(育种)实践。,二、遗传学的发展简史P2,(一)、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二)、近代遗传学的奠基1、拉马克:器官用进废退与获得性状遗传(JBLamarck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进化论者)2、达尔文:泛生假说(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3、魏斯曼:种质连续论(Weismann1834-1914,德国生物学家)4、高尔顿:融合遗传假说5、孟德尔:遗传因子假说(Mendel1822-1884,奥地利遗传学家)(三
17、)、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1、初创时期(1900-1910)2、全面发展时期(1910-1952)3、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总述,*(一)、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18世纪中叶以前,遗传学基本上属于萌芽时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生物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认识以及对遗传本质的探索和猜测。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和经验性质,在方法上比较直观,并更多地注意生物的形态特征。在欧洲,宗教神学的统治使遗传知识带上了浓厚的神学、神秘主义色彩。集中表现为生物物种神创论和不变论。,*(一)、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积累,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了第一个遗传理论。他认为子代具有亲代的特
18、性那是因为在精液或胚胎里集中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小代表元素(elememt)。100年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认为:精液不是提供胚胎组成的元素,而是提供后代的蓝图。生物的遗传不是通过身体各部分样本的传递,而是个体胚胎发育所需的信息传递。,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拉马克(Jean Baptiste de Lemarck 17441829),法国博物学家。生物学伟大的奠基人之一,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他还是一个分类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e17071778)的继承人。主要著作有法国全境植物志、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动
19、物学哲学等。,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其进化观点主要体现在他1809年出版的动物学的哲学一书内和1815年出版的无脊椎动物志的导言中。重要的论点有:地球有悠久的历史,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变才成了今天的样子;生命是连续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存在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低级生物可以不断地由非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物种只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外界条件影响下会发生变异;,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进化的动力一是生物天生地具有向上发展的“欲求”(需求),二是环境变化的影响;生物进化是“树状”式的,即不但向上发展而且向各个方面发展;人类起源于高级猿类,等等。拉马克学说的核心是:“器官的用进
20、废退和获得性状的遗传”。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引起生活需要的改变,生活需要的改变使动物产生新的行为和习性,结果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这些在环境影响下所获得的性状叫获得性状;获得性状能遗传给后代,由此引起了动物的进化。,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拉马克学说的核心是:“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的遗传”。拉马克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他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种的稳定性只有相对意义”。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认为物种经过这
21、样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便能逐渐变成新种,而且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并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例如,他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环境的改变,不得不时常伸颈取食树上的叶子,促使颈和前肢逐渐变得长一些,而且这些后天获得的性状又能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世代的积累,终于进化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颈鹿。拉马克最先提出系统的进化思想,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创论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对进化论的建立是有伟大功绩的。但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过于简单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猜测,还不能对物种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作出科学的论
22、证。,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1.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1809,拉马克认为:生物物种是可变的;遗传变异遵循“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规律。拉马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物种进化,但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必然涉及对性状遗传与变异现象的解释。,核心: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假说:用进废退: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获得性状遗传:所有生物变异(获得性状)都是可遗传的,并在生物世代间积累。,1900年前后,自然选择学说突然衰退。那些对自然选择学说不满意而寻找其他机制的生物学家,才重新发现了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机制,为了与拉马克提出的其他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的进化理论有所区别,它被称为新拉马
23、克主义。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拉马克主义非常流行,甚至当时著名的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海格尔都认为只有把自然选择学说和新拉马克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解释进化。,新拉马克主义,新拉马克主义的核心是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也就是说,由于生物体的活动而出现的结构变化能够传给下一代,导致后代出现适应环境的进化。但是新拉马克主义者缺乏能够用来支持自己的实验,这个空缺到近年在朊病毒的研究中才有所突破。,新拉马克主义,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新拉马克主义者对拉马克主义的认同仅是出于“拉马克主义要比达尔文主义直观得多,更容易被外行人理解”,这是对现代生物学的无知的表现。与其相关的一种思潮是:“如果用进废退能够成立
24、,那么它表明生物并不是被动而缓慢地接受自然选择,而是可以主动而快速地适应并改变世界”。这种思潮显得积极、温暖,它给了人们美好的希望。但是美好的希望并不等于就是真理。,新拉马克主义,达尔文(Charles.R.Darwin 18091882)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22岁从剑桥人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Beagle)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2.达尔文:泛生假说(hypothesis
25、of pangensis),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观念发生根本的改变。随后又发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2.达尔文:泛生假说(hypothesis of pangensis),恩格斯高度评价达尔文的进化论,指出这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进化论)之一。虽然自然选择学说从出现至今不乏持有异议者,但达尔文的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遗传学 第三 01 绪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5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