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ppt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运动生物化学,(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05章,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1、概念2、分类,1-2,1、概念: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各器官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P146)。2、分类:(1)中枢疲劳(心理疲劳、精神疲劳、脑力疲劳)和外周疲劳(生理疲劳、身体疲劳、
2、体力疲劳,包括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系统疲劳等)。(2)快速疲劳(包括速度性疲劳、力量性疲劳等)和慢速疲劳(耐力性疲劳)。(3)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4)单纯型疲劳、混合型疲劳(P146-147)。,第二节,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1、运动性中枢疲劳2、运动性外周疲劳,1,1、运动性中枢疲劳(P147-149)代谢因素:血糖使脑供能不足,血氨使脑递质功能紊乱递质因素: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或,乙酰胆碱其他因素:病毒感染(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ATPADPA
3、MPIMP+NH4+谷氨酰胺谷氨酸氨基丁酸 色氨酸5-羟色胺 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胺 胆碱乙酰胆碱,21,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能量物质:ATP、CP、糖原代谢产物:乳酸、酮体、氨体液: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渗透压、血压异常。激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皮质醇分泌增多;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受抑制,血睾酮(雄激素)分泌减少。线粒体:肿胀变形,P/O值减少,氧化与磷酸化解耦联。其他:自由基、血清酶、体温,22,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表6-3-1 不同代谢类型运动性疲劳的代谢变化(P150),23,表6-3-2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代谢和生化特点(P1
4、50),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24,表6-3-3 耐力运动引起的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P151),2、运动性外周疲劳(P150-151),第三节,第06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第二节 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第四节 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1、疲劳链学说2、突变理论3、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1,疲劳链学说(P152),此学说适用于解释运动性外周疲劳。,2,突变理论(P153),认为运动性外周疲劳主要是指“肌肉不能维持需求或预期的力量”。肌力取决于机体供能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肌力与能量呈直线正相关,与兴奋性呈抛物
5、线正相关。综合的结果是,肌力的衰减(运动性疲劳)有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在突变峰之后,肌力急剧下降,避免能量储备进一步下降而对机体产生破坏性影响。,3,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P154-155),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中枢神经生化失调、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免疫功能下降共同引起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可以通过一些共同的信息物(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和受体,对运动时的身体功能进行调节。剧烈运动时免疫功能的暂时性下降,实质上是作为机体无法再继续工作的“信号”,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反馈性信息”,作用于神经-内分泌系统,提示机体应该适时“终止运动”(P155图6-4-4)。,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疲劳 恢复 过程 生化 特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