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情结.docx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情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伤春情结.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图若典特词中的伤泉脩秸在古典文学中,与悲秋情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伤春情结。古人有云,士悲秋,女伤春。说的就是男士习惯于面对萧瑟的秋景而悲秋,而女性则很容易对着美好的春天联系到自身,感到幽幽的感伤。其实,我们统揽中国古典诗词后,会发现,伤春这一主题,并不主要是由女性来完成的。当然,在伤春这一情结中,确实有不少伤春诗词,是借着男性文人笔下的女性之口来抒发的。如果说悲秋是因为“愁是心上秋”,秋天的肃杀很容易引起人们的伤感的话,那么绚烂的春天让人感伤,则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凡事过于完美之际,往往接下来就会走向不完美。春天是四季中最充满生机的季节,但在这花儿完美绽放的季节,诗人词人们却在
2、这繁华的背后隐约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美好的消逝,于是面对最美的季节,却有了最微妙细腻的感伤。当然,伤春悲秋并非是从文学的发端就开始的,而是在长期的文人创作实践中,渐渐形成的一种情感范式。这种情感范式,到了唐朝以后,逐渐稳固成熟。在唐朝以前,人们对于春天的描绘,还多是惊喜的、热情洋溢的、充满着生命都欢欣。在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人们对于春的热爱和欢欣是不言而喻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繁祁祁”(诗经小雅出车)春天暖阳照耀,万物欣欣然,一幅和美的春景图。在汉代的乐府辞中,春天也是充满温暖的。“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温暖的春天施舍恩泽,滋润万物,使万物生长茂盛。到了
3、魏晋,春天依然是娇俏可爱的。“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春歌)兵荒马乱的南北朝时代来临了。即使在这混乱的世界里,春天依然是带给人们浪漫和希望的季节。南北朝诗人陆凯在赠范晔一诗中写到:“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一枝折来的梅花,正寓意着一个奔放的春天即将到来,何等的浪漫,何等的别致新颖。但对于春天的情感,正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诗人胸中发生的微妙的变化。春天,不再是纯粹的欢欣,不再是奔放的浪漫,她开始被诗人注入了幽幽的感伤和细腻的思考。春天,开始像一个不断成长的少女,走出单纯的孩提时代,迎来了情感丰富的季节,迎来了她盛放的青春。青
4、春,必然是有快乐有哀伤的。这样的哀伤并不决绝,总在伤感中带有着生命的热情和冲动,与悲秋的萧瑟基调并不相同。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为青春的春天写下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妇孺皆知的春晓,前两句充满欣喜,后两句想来却是淡淡的感伤。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轻微的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春风春雨固然是摇落动情,给美梦带来诗意的意境,就像韦庄在词作中写到“画船听雨眠”是睡眠的幸福境界。但,再轻柔的风雨,也会摇落那无比娇嫩的春花,春的美好又将因此而少了一些,所以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五代词人、亡国皇帝李煜笔
5、下的春天,开始有了浓重的色彩。春天的美好被极度放大,尔后引发的伤感又极度伤痛。“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春红”,代表着春天这样美好的季节,终究却“谢了“。情之哀切,不言自明。接下去“太匆匆”三字,则把春天美好消逝的速度之快完全涵盖其中,这何尝不也是李煜对自己由南唐帝王沦落为宋代赵匡胤的阶下囚人生经历的浓缩概括?生命无常与春之短暂,可能都是来自于“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二在李煜的笔下,春天美好的易逝和人生无常的变化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将伤春上升到了人生境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典 诗词 中的 春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