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
《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节儿科治法概要.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科治法概要,要求1.掌握小儿内治法的特点2.熟悉小儿外治法的临床应用和适应症,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由于小儿生理和病理上的特点,故在药物剂量、药物选择、给药方式和各种疗法的运用上还有许多特点。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理上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在治疗上应做到治疗快、用药准、剂量适宜,否则则易导致疾病变化,失去治疗时机而危及患儿生命。,内治法,(一)用药原则及小儿内治法用药特点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审慎:因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病理特点之一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用药时必须做到“治疗快、用药准、剂量适宜”。否则容易造成疾病的发展,轻病变重,重病
2、转危。且不少病例,可以急遽间导致死亡。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注解原文:(至于在用药方面,如果稍有呆滞或稍用猛烈之品,便会引起不良后果,倘然药稍不对证,又将变化不测,由于小儿有易虚易实的特点,因此,在疾病时很快发生剧变,没有掌握好四诊八纲辩证,又不能随机应变灵活的来治疗,只会捕风捉影加以诊治,那么与病情愈来愈远)。指出了儿科用药的难点和注意点。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2.处方轻巧灵活,治疗要中病即止:,这
3、是小儿用药的另一个特点,小儿体质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病儿个体特点与疾病的轻重,区别对待,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应注意,其用量和禁忌,一旦疾病已见转机,就应中病即止,或减轻用量,不能长时间服用。攻伐不止也会损伤小儿正气,影响疾病痊愈。,3.重视先证而治,治疗要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在治疗小儿疾病的过程中,要针对病因进行用药治疗,要抓住病的本质。如婴幼儿泄泻,可由脾虚、湿热、伤食等多种原因引起,治疗的原则也各不相同。湿热则应“清利”,脾虚的则应“健脾”,伤食则应“导滞”。这样辩证论治,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中医强调治病“必
4、求其本”,这个“本”字,就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可灵活运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兼治”的原则,治疗小儿疾病。另外一点就是小儿患病后,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这是儿科重要的治疗原则。,4.中药的剂量,小儿中药的剂量,常随年龄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医者经验而不同,一般小儿中药的用量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等药性平和的药物。但辛热、苦寒、攻伐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用时应特别注意。一般新生儿宜用成人量的1/6,乳幼儿宜用成人量的1/32/3,幼儿及幼童宜用成人量的2/3或成人量,学龄儿童宜用成人量。,5.中药的剂型,为了适应不同的疾病,
5、中药的剂型一般可分为汤剂和丸、散、膏、丹等几种。目前,中药新剂型如冲剂、糖浆剂、片剂、浸膏剂、针剂、栓剂等应用方便,临床也有肯定的疗效。,6.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小儿汤剂,一些先煎、后入、包煎、及烊化冲服药物的处理与成人汤剂相同,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儿童200250ml。小儿服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的次数,新病、急病要分数次服,慢性疾病可少服几次。小儿服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乳幼儿,可以先吃几口药,喂少许甜食,慢慢再喂。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勺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如服药困难,
6、也可适当加入调味品,如冰糖等,也可加入适量甘草。重危昏迷小儿反应差,无吞咽动作,应鼻饲给药,鼻饲散剂必须调得非常稀薄,最后还应注入少量温水,以免造成鼻饲管阻塞。,常用内治法则,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分析病机之候,应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治疗方法,其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最基本的治法。按照八法原则,根据儿科临床特点,可组合成以下多种治法。,1.疏风解表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表证,证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风寒外感可用疏散风寒的方剂,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葱豉汤等;风热外感可用辛凉解表的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常不足,外感时每易见夹滞、夹惊、夹痰
7、等兼证,故需在疏风解表药中适当加用,止咳化痰、消食导滞、熄风镇惊的药物。,2.止咳平喘法,适用于邪郁肺经,痰阻肺络所致的咳喘。寒痰内伏可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热痰内蕴可用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的方剂,如定喘汤、麻杏石甘汤等。小儿患病后易虚易实,风寒之邪阻滞肺络,极易郁而化热,转为外寒内热或痰热之证,用药须及时调整。咳喘久发,则每易由肺及肾,出现肾虚的证候,此时可加温肾纳气方药,如黑锡丹、参蛤散等。,3.清热解毒法,适用于邪热炽盛的实热证。清热可分为甘寒清热、苦寒泄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之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辨证用药。当病邪由表入里而表邪未尽解时,可用
8、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等清热解毒透邪;证属阳明里热者,可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湿热化火或湿热留恋,可用白头翁汤、茵陈蒿汤、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等清热解毒化湿;湿热之邪入于营血,发为神昏、斑疹,可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神犀丹等清热解毒凉血;当出现丹毒,疔疮走黄、下痢脓血等火热实证时,可用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等清火解毒;当肝胆火旺时,则用龙胆泻肝汤等清肝解毒泻火。,4.凉血止血法,适用于由出血的证候,如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紫癜等。常用方剂有犀角地黄汤、玉女煎、小蓟饮子、槐花散等。单味参三七、白芨、仙鹤草及云南白药等,也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小儿血证常同时见有气虚、阴虚、脾虚等,病情复杂多变,临证时在凉血
9、止血的方药中加补气、养阴、健脾的药物同用。,5.安蛔驱虫法,主要适用于小儿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绦虫等。以蛔虫变化多端,可合并肠道蛔虫证,蛔虫性肠梗阻等,在发生这些情况时,若用猛烈驱虫药,反易造成虫体躁扰使病情加重。故先安蛔缓痛,待病情缓和后再予驱虫。驱虫药中,使君子、苦楝根皮主要驱蛔虫。槟榔、南瓜子驱绦虫,大黄、使君子同用驱蛲虫。服驱虫药一般宜空腹时服,常用方剂如追虫丸、乌梅丸、驱绦汤(槟榔、南瓜子)等,单味药使君子肉嚼服,常用于驱除蛔虫。一般1岁服一粒.,6.消食导滞法,适用于小儿饮食不节,乳食积滞之证。如婴儿泄泻、积滞、疳证等,见脘腹胀闷,肚腹作痛,嗳腐吞酸,呕恶厌食,苔厚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儿科 概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