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色类食品添加剂.ppt
《调色类食品添加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色类食品添加剂.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调色类食品添加剂,主要参考文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王清滨,陈国良.食品着色剂及其分析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张春红.食品添加剂手册.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郝利平等.食品添加剂.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本章重点:,了解并掌握食品着色剂、护色剂、助色剂及漂白剂的概念和种类;重点掌握护色剂和助色剂及漂白剂的作用机理;了解食品着色剂、护色剂、助色剂及漂白剂的性质和应用范围。,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食品着色剂第二节 食品护色剂和助色剂第三节食品漂白剂,第一节 食品着色剂,1 定义及分类2 发色机理3 食品着色剂选择依据4 食品合成着色剂5
2、食品天然着色剂,1 食品着色剂定义及分类,1.1 定义食品着色剂:是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一类食品添加剂。丰富食品的色泽,赋予食品视觉享受,提高食品感官价值,刺激食欲。,1.2 分类,食品着色剂,食品合成着色剂,食品天然着色剂,偶氮色素类,非偶氮色素类,植物来源,动物来源,微生物来源,油溶性(基本不用),水溶性,四吡咯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多酚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其他,不易排出,毒性大,易排出,毒性小,食品合成着色剂,食品合成着色剂:是以苯、甲苯、萘等化工原料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合成反应所制得的有机着色剂。优点: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
3、、易着色、成本低廉等特点。缺点:安全性差。,食品天然着色剂:是指以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着色剂。优点:色泽自然、无毒、使用范围和日允许用量比合成着色剂宽缺点:成本高、稳定性差、易变质、着色力差、有异味等。,1.2.2 食品天然着色剂,1.3 食品着色方法,基料着色法,溶解后,加入食品中搅拌均匀,表面着色法,不可搅拌的固体食品,将色素溶解后涂刷在食品表面,浸渍着色法,色素溶解后,将食品浸渍在该溶液中。,注意事项:1、溶液配制:不直接使用色素粉末,采用溶液配制。2、过滤:防止不溶物在食品中形成色斑、色点3、现配现用:若贮存,注意避光4、容器:采用玻璃、搪瓷、不锈钢等耐腐蚀的清洁容器具5、小试后方
4、大使用6、符合使用卫生标准,2 食品着色剂发色机理,400-800 nm为可见光区,物体呈现出的颜色是未被吸收的光(反射或透过的光),四种电子跃迁:*,*,n*,n*,激发波长/nm,光谱区,150-160,远紫外区,无色,160-180,远紫外区,无色,200附近,远紫外区,无色,270-300,近紫外区,无色,烷烃(能量最高),不饱和化合物,O、N、S、卤素等杂原子,不饱和化合物与杂原子相连时产生的跃迁,共轭体系导致红移,至可见光区,化合物有色,共轭体系导致红移,食品的主要色素都是有机化合物食品着色剂都是由生色团和助色团组成助色团的个数或取代位置不同,使着色剂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发色团:又称
5、生色团,凡是有机化合物分子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内有吸收带的基团称为发色团。食品着色剂中常见的生色团:C=C,C=O,-CHO,-COOH,-N=N-,-N=O-,-NO2,C=S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区和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带,但与生色团相连后,能使生色团的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的基团成为助色团。常见的助色团:-OH,-OR,-NH2,-NHR,-NR2,-SH,-Cl,都含有饱和的杂原子 当助色团和生色团相连时,饱和杂原子上的n电子能影响相邻生色团轨道的状态和能级大小,使吸收想长波方向移动。,3 食品着色剂的选择依据,依据心理或习惯对食品颜色的要求,以及色泽与风味、营养的关系进行选择。如番茄酱应选择番
6、茄红色色调;糖果、奶茶可根据不同香型口味选择在不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下,可选择绚丽的颜色对某些食品进行着色,如彩豆等根据民族、宗教习惯对某些食品进行着色,注意事项:1、在加工过程中采用的工艺手段可能会影响加入的着色剂的色泽2、食品原料原有的色泽会与着色剂的色泽相互干扰3、不同着色剂在不同溶剂中色泽可能会有差异,4 食品合成着色剂,食品合成着色剂:是以苯、甲苯、萘等化工原料产品为原料,经过磺化、硝化、卤化、偶氮化等一系列有机合成反应所制得的有机着色剂。我国目前允许使用的的食品合成着色剂有11种,苋菜红、胭脂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喹啉黄、靛蓝、亮蓝、赤藓红、诱惑红、酸性红。以前指定上海市染料研究所
7、为全国唯一生产单位.,色淀:由水溶性着色剂沉淀或吸附在不溶性基质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铝色淀:水溶性色素沉淀在氧化铝上制备成的特殊着色剂。特点:1、对光、热、电、化学反应稳定性好2、价格昂贵。,4.1 发展历史19世纪中叶前:天然色素的粗提物,产量有限1956年,英国人Perkins首次合成人工染料苯胺紫,随后合成染料大规模发展1900年,德国人Hesse对合成染料进行了毒理学研究1955年,FAO和WHO召开了第一次食品添加剂会议,设立了联合食品添加剂标准委员会(CCFA)1964年,CCFA设立了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1974年,FAO/WHO规定各种食用色素的ADI值,4
8、.2 食品合成着色剂的毒性1、一般毒性:过敏、肝炎、结石等2、致泻作用:腹痛、腹泻、消化不良3、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4、还可能导致生育力低下,胎儿畸形5、儿童多动症,4.3 使用方法1、配成溶液后使用2、按需使用,尽可能降低使用量,不可超标使用3、注意加工手段对着色剂色泽的影响4、在混合使用色素时,注意环境对不同着色剂的影响。,4.4 食品合成着色剂发展趋势1、人工合成天然等同色素天然等同色素:通过化学合成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安全无毒且稳定性好的天然色素。-胡萝卜素基本是有化学工艺合成。2、高分子聚合物色素分子量1000时,几乎不被人体吸收。,注意:以下食品不允许添加合成色素:1)肉制品
9、、鱼类及加工品2)水果、调味品3)饼干及糕点4)婴儿食品,4.5 常见的食品合成着色剂1)苋菜红(杨梅红、食用红色2号、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分子量:604.49,分子量:604.49,C20H11N2Na3O10S3,由1-氨基4-萘磺酸重氮化与2-萘酚3,6-二磺酸偶合,水溶液呈现紫色耐光、耐热性强对柠檬酸和酒石酸稳定遇碱变成暗红色,与铜铁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有还原性物质的食品。ADI:0-0.5mg/kg苋菜红可用于果味型饮料、果汁型饮料、汽水、配制酒、糖果、浓缩果汁、最大使用量为。婴儿代
10、乳食品不得使用;美国不准使用,2)胭脂红(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分子量:604.49,C20H11N2Na3O10S3,红色至深红色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耐光、耐酸、耐盐、耐热;不耐还原性和细菌;遇碱变成褐色;对柠檬酸和酒石酸稳定不适合发酵食品ADI:0-4mg/kg使用范围:同苋菜红,还可用于乳饮料和红肠肠衣,最大使用量。,3)日落黄(橘黄、食用黄色5号等),分子量:452.38,C16H10N2Na2O7S2,橙红色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甘油、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耐热、耐光、耐酸遇碱变成带褐色的红色在酒石酸和柠檬酸中稳
11、定ADI:0-2.5mg/kg主要用于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糖果等,最大使用量。,4)柠檬黄(酒石黄、食用黄色4号等),分子量:534.36,C16H9N4Na3O9S2,橙黄至橙色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黄色;耐热、光、酸、盐;不耐氧化性;在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稳定遇碱变成微红色;还原时褪色最稳定的一种食品着色剂ADI:0-7.5mg/kg主要用于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糖果等,最大使用量。,5)靛蓝(食品蓝,食用青色2号,食品蓝1号),分子量:466.36,C16H8O8N2S2Na2,靛蓝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食用色素之一带铜色光泽的蓝色到暗青色颗粒或粉
12、末无臭,易溶于水,0.05%水溶液呈蓝色;溶于甘油、丙二醇;难溶于乙醇、油脂不稳定,对光、热、酸、碱、氧化均很敏感,很少单独使用ADI:0-5mg/kg可用于饮料、配制酒、糖果、青梅,最大使用量,5 食品天然着色剂,食品天然着色剂:是指以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的着色剂。我国允许使用时食品天然着色剂有40多种,生产企业200多家,年产量超过10000t,5.1 食品天然着色剂的优缺点优点;1、安全性高2、具有营养、保健功能3、色调自然缺点:1、稳定性差2、溶解性差3、有异味4、纯度较低5、产量受原料的限制,5.2 发展趋势1)开发有生物学活性的天然着色剂2)加强稳定化技术的研究3)将生物技术用于
13、天然色素生产,解决原料受限的问题,5.3 常用的食品天然着色剂5.3.1 吡咯类天然着色剂主要包括叶绿素及其盐类1)叶绿素,叶绿素a、b,植醇,母环,广泛存在于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叶、果、藻类中为蜡状固体,呈橄榄绿至深绿色略有异臭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脂类溶剂中对光、热敏感在稀碱溶液中可皂化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素、叶绿醇;在酸溶液中可成暗绿至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稳定性差,光照易褪色,很少直接添加使用,而是直接使用植物的叶和干燥的粉末。GB2760未将其列入,2)叶绿素铜钠盐,叶绿素铜钠a和叶绿素铜钠b的混合物墨绿色粉末或深绿色液体无臭或微带氨的气味易溶于水,略溶于乙醇,水溶液呈透明蓝绿色耐光性较
14、叶绿素好遇硬水或酸性食品或含有钙的食品中使用时易产生沉淀,在pH6的溶液中有沉淀产生,本产品比较适用于中性或碱性(pH值7-12)食品中 ADI:0-15mg/kg安全性高,除美国外,世界其他各国普遍许可使用。用纯净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即可使用。用于饮料、罐头、雪糕、饼干、干酪、酸黄瓜、着色羹等,最大使用量为0.5 g/kg。,5.3.2 异戊二烯衍生物类天然着色剂以异戊二烯CH2=C(CH3)-CH=CH2残基为单元组成共轭双键相连的一类色素典型代表: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和其含氧衍生物叶黄素的总称,颜色从浅黄至深红的一类脂溶性色素 包括胡萝卜素类和叶黄素类两种。,胡萝卜素类包括-、-
15、、-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叶、花、果实中,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色素之一。-胡萝卜素,外观性状:红紫色至暗红色结晶性粉末,略有特异臭味。溶解性:可溶于丙酮、氯仿、石油醚、苯和植物油,不溶于水、丙二醇和甘油,难溶于甲醇和乙醇。化学合成法(天然等同色素)和发酵法合成表现出维生素的生理作用,是维生素A原具有生物学活性,如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在抗癌、预防心血管疾病、白内障及抗氧化上有显著的功能,并进而防止老化和衰老引起的多种退化性疾病。可作为营养强化剂我国规定可用于各类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含氧衍生物,呈浅黄、黄色或橙色。主要有叶黄素、玉米黄素、辣椒红、栀子黄等。辣椒红从辣椒
16、属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并除去辣椒素得到,主要着色物质:辣椒红素,深红色黏稠状液体、膏状或粉末不溶于水,溶于油脂和乙醇乳化分散性及耐热性、耐酸性均好,耐光性稍差,着色力强。遇铁、铜等金属离子退色,遇铅离子产生沉淀。pH3-12时颜色不变具有良好的油溶性,乳化分散性及耐热性、耐酸性均好,可用于经高温处理的肉类食品的着色。,5.3.3 多酚类类天然着色剂基本结构为苯并吡喃母环,主要有花青素、儿茶素和鞣质类。1)花青素 水溶性色素,自然界游离的花青素很少见,多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花青素常与一个或多个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等通过糖苷键形成花色苷。,花青素颜色随溶剂的pH的变化而改变结构,pH7
17、红色;8.5左右时,紫色;11左右时,蓝色或紫色。具有抗氧化活性,可用于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红米红以红米(Oryza sativa L.)为原料,经提取、精制,可用糊精稀释的粉末、浸膏或液态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着色成分:矢车菊-3-葡萄糖苷,深红色液体、黑紫色膏状或粉末易溶于水、乙醇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紫红色;随pH值上升变红褐色;碱性呈青褐色和淡黄色;加热为黄色稳定性好,耐光、热;对氧化剂敏感铜、锌和微量的铁离子对它无影响,遇锡变玫红色;遇铅和多量三价铁离子褪色并产生沉淀。主要用于酸性食品如饮料的生产,最适pH3.可用于配制酒、糖果、雪糕、饼干等生产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3)
18、儿茶素(Catechi)又称茶单宁,儿茶酚,是黄烷醇类物质的总称,是茶多酚中最重要的一种,也是茶的苦涩味来源之一。是由糖类经一系列酶的作用,通过莽草酸途径,形成苯环化合物,最后合成为儿茶素。易溶于水、乙醇。在空气中易氧化生成黄棕色胶状物质;在碱性溶液、高温、潮湿环境中易被氧化成各种有色物质;也可以被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氧化成有色物质。儿茶素具有明显的酚的特性,能使重金属和蛋白质沉淀,所以,是一种酚性物。抗氧化,消除自由基预防蛀牙的作用。抗菌除臭,5.3.4 黄酮类天然着色剂广泛分布于植物的花、果实、茎叶中,常见的有芹菜素、芦丁、橙皮苷等。1)高粱红主要存在于高粱壳、籽皮和杆中,主要的着色物质
19、是芹菜素和槲皮黄苷,芹菜素,深红色液体易溶于水、乙醇;不溶于石油醚等非极性溶剂和油脂水溶液中性时呈透明红棕色,偏碱性时呈深棕色透明溶液对光和热稳定作为肉、植物蛋白的着色剂时,能染成咖啡色和巧克力色。在pH3.5时,易发生沉淀,不易用于过酸食品的着色可用于肉、饼干等的着色,按生产需要使用。,5.3.5 聚酮类天然着色剂包括红曲色素和姜黄素两种1)红曲,又称丹曲,赤曲,红米,红曲红,由丝状真菌红曲霉发酵米饭而成。深紫红色粉末,略带异臭主要包括红、橙、黄三种颜色,分醇溶性和水溶性,1 对pH的稳定性 一般红曲色素在中性范围比较稳定,即使在加热情况下也以中性为佳,不过在酸碱2种情况下,偏碱性比偏酸性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调色 类食品 添加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