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ppt
《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诺德及其功能加忠诚理论,一,功能派背景及其主要人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蓬勃发展,诺德(Christiane Nord)是其领军人物。她的翻译作为有目的活动功能理论阐释(1997)一书全面介绍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解释理论术语及其模糊点,同时也阐明作者的功能翻译观点。该书首先回顾功能翻译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过程,详细描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及其在译员培训方面的作用,进而论述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口译等领域的应用。作者还回应了人们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对目的论)的批评,并描述了目的论和功能研究途径的发展前景。,1诺德及其功能加忠诚理论,诺德的功能翻译观主要受其老师卡塔琳娜
2、莱思(Katharina Reiss)的影响,早年设计了“翻译导向的语篇分析模式”,目的是“为翻译课堂教学提供文本分类的标准,为翻译质量评估提供指引”,后来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她的功能主义方法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按诺德的解释,功能指的是使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忠诚“使译者双向地忠于源语和目标语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信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信(Fidelityfaithfulness)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忠诚(Loyalty
3、)是人际范畴的概念,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书125页)。功能加忠诚是诺德的独特的翻译理论,更确切地说是她的理想。,2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出于教学目的,莱思提出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类型理论,以帮助译者明确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适宜的对等程度。她区分两种分类形式:一是文本类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主要有传意、表情、使役)分类;另一是语篇体裁或变体,按照语言特征或惯例常规分类(如划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她认为,每种文本类型都可能包括多种不同的体裁,但一种体裁(如书信)不一定只涉及一种文本类型:情书可为表情(文本),商务信函可为传意(文本),求助信可为使役(文本)。由于语篇体
4、裁特征约定俗成,体裁分类对功能翻译有重要意义。,3弗米尔的目的论,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理论,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指译文目的。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角度定义,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
5、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在诺德看来,目的论模式有两个互相关联的局限性:一点是关于翻译模式的文化专属性,另一点则关乎译者与原文作者之间的关系。目的论的要点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步骤”,而“目的”并没有范围的限制。,因此,有些评论家曾批评功能途径给了译者太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按客户的意愿随意处理原文。诺德于是提出功能加忠诚的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相同,功能加忠诚
6、没什么问题。但是当译文目的与原文目的不同时,译者该怎么办呢?译者该忠诚于翻译发起人,还是忠诚于原作者或读者?,4豪斯曼特瑞的翻译行为理论,豪斯曼特瑞特别强调翻译过程的行为。强调对行为的参与者(行为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信息接收者等)和环境条件(时间、地点、媒介)的分析。她还关注译者在以劳动分工为特征的社会中的地位。她甚至引进了生物控制论,试图解释促使作为社会成分的个人在合作中能够相互适应的条件。在翻译理论方面,豪斯曼特瑞是一位比较前卫的人物。早在1981年,她在其著作翻译行为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几乎不使用“翻译”一词。在其理论模式中,翻译被解释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总
7、称为“翻译行为”。,5有关术语,纽马克曾批评目的论者们故弄玄虚,用复杂的术语表达简单的东西。诺德在本书第七章回应人们对目的论的批评时承认,纽马克这一批评是中肯的,“尤其是有关豪斯曼特瑞的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些术语并没有起到推广该理论的作用”。对术语的偏好可以从德国学术传统得到部分解释,该传统认为新概念要求新术语。此外,术语也反映了德国大学中翻译研究的特点,即有关翻译研究的重要立场基本上是语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而他们的主要兴趣既不在翻译的实用方面,也不在翻译教学。诺德说,尽管她本人也是在德语术语中长大,但她并不喜欢太多术语。原因是不管术语的导向程度有多高,有时还是会造成误解。不过诺德在本书中还
8、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术语或对别人提出的术语进行界定。,关于“翻译纲要”(Brief),“翻译纲要”(Brief)是本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和“授权”(Commission),“任务”(Assignment),“指导”(Instruction)几个术语都译自德语同一个词,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即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明示或暗示以下信息: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有时还包括创作译文或出版译文的动机。德国功能学者们在其英语论著中有的使用“翻译授权”,有的使用“翻译任务”,诺德本人也曾引入第三种说法“翻译指导”,但她认为“Brief”巧妙地表达意思,因此将其引入书中。,
9、豪斯将翻译划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隐性翻译力求完整地保持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显性翻译则是让目标语读者意识到此文本是译文。以豪斯和莱思的观点为参照,诺德试图运用严格的功能翻译理论术语来描述翻译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纪实性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性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两种翻译类型。纪实性翻译旨在以译语重建源语文化条件下原文信息发送者与原文读者的交际活动(某些方面)的文献。,根据原文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的情况可分为:逐行对照纪实性翻译、字面纪实性翻译、语文学纪实性翻译和异化纪实性翻译。工具性翻译则以原文(
10、的特定方面)为模式,用译语为源语文化中的发送者和译语文化中的接受者创造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根据不同程度的功能对等可分为:等效工具性翻译(equifunctional translation)非等效工具性翻译(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和同效工具性翻译(homologous translation)。,二核心: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作者克里丝汀诺德生于1943年,1967年毕业于海德堡大学,主修西班牙语和英语。1983年在海德堡大学获(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博士学位。1993年获维也纳大学颁发的应用翻译学与翻译教学资格证书。她曾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许多国家讲学。她集译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及其 功能 加忠城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