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课件.ppt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后四首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常建简介,常建(708-765),生卒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中年为盱眙尉。后隐居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炼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现存诗57首,题材较窄,绝大部分是描写田园风光、山林逸趣的。名作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和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今存常建诗集三卷和常建集两卷。,诗名:破山寺简介,破山寺是指佛寺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写作背景,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
2、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写作背景,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走进这破山古寺,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间小路通向幽静的去处,清静的禅房更显得草木深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明媚的山野风光使飞鸟
3、更加快乐,潭中的清影使人的心境得到净化。,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
4、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竹径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中间四句不仅写出环境的极静极美,而且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旨趣,富有言外之意。,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
5、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思想,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2018年4月18日,李白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幼年随父自中亚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天宝元年(742),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安史之乱爆发,李白
6、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任永王幕府并因此获罪,被系浔阳狱,不久流放夜郎。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61岁卒于当涂。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著有李太白集。,2018年4月18日,1.郭:外城2.白水:明净的水3.为别:分别4.孤蓬:又称“飞蓬”,这里比喻飘泊无定的游子5.征:远行6.浮云:漂浮的云7.游子:离家远游的人8.落日:比喻朋友象下山的太阳一样挽留不住.9.自兹去:从此离开,10.萧萧:马的叫声11.班马:离群的马,此指载人远离的马,词解,2018年4月18日,送友人 唐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
7、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你像蓬草飘泊万里远征。,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译诗,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2018年4月18日,送友人唐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对偶,别开生面,颔联点题,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写景,分别处的山水,色彩明丽。,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颈联抒情,对偶情景交融。,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分析,尾联细节描写。,抒发与友人难舍难分的情绪。,2018年4月18日,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
8、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营造出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2018年4月18日,本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乳交融,别是一番风味。,总结,2018年4月18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9、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
10、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如果说上文的缺月与疏桐象征着一个残缺有憾的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一只飘渺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一片幽寂世界之中。幽人,原指幽囚之人,引申为含冤之人或幽居之人。词人经常这样称呼谪宦生涯中的自己“幽人夜渡吴王岘”、“幽人拊枕坐叹息”。也许是巧合,这些诗句的背景大都是晚上,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境与
11、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孤鸿”便成了此刻心事浩茫的“幽人”的一个幻象。这两个意象如此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使词人有些悲哀又有些狂乱地沉浸到他的想象世界中去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它“嘎嘎”地惊叫着,又怀着无限幽恨似的回顾,然而没有人去抚慰它凌乱的毛羽,也没有人分担它对死亡的恐惧。这一切一切,只有词人感同身受。虽然最终没有罹难,但牢狱之灾的余悸犹存,词人心头仍充满了忧谗畏讥之感,他正“杜门思愆,深悟积年之非”;而“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世态是凉薄的,或许还有初至生地的不适,难怪词人在这个夜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年级 下册 课外 古诗词 后四首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4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