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ppt
《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液制品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主要内容,1、血液制品的概况2、血液制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和生产工艺3、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病毒灭活4、血液制品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一、血液制品的概况,血液制品定义,血液制品是指由健康人的血浆或经特异免疫的人血浆,经分离、提纯或由重组DNA技术制成的血浆蛋白组分,以及血液细胞有形成分。用于治疗和被动免疫预防。血液制品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是高投入、高科技含量、高技术门槛、高风险的生物产业。是宝贵的人源性生物类药品,对许多疾病有着不可替代的防治作用,关乎国计民生安全,属于战略性资源。随着国内医学进步与实践水平的提高,血液制品的临床使用量和适应症不断扩大。,全球
2、血制品销售结构,白蛋白类制剂,主要作用;1、维持血液渗透压2、抗休克作用3、运输和解毒作用4、调节胶体渗透压紊乱而引进的机能障碍5、营养供给,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替代治疗。3、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替代治疗。4、川崎病。5、艾滋病的辅助治疗。6、预防成人骨髓移植的感染和移植物抗宿主病。7、其它免疫调节紊乱的适应症。,病毒检测及灭活或去除技术进展提高制品纯度的进展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研究进展工艺技术的改进: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扩大生产能力 病毒灭活和去除技术的提高综合利用的研发:1-AT、AT-、纤原、冷沉淀、富含IgM/A-IgG 特免球蛋
3、白的系列研发:破免、乙免、静注乙免、绿脓杆菌特免、巨细胞病毒特免、狂免、金葡特免、合胞病毒特,当代血液制品的主要进展,我国血液制品的发展趋势,1、由血浆综合利用低下阶段向全面深度综合利用方向迈进。2、由各自单一企业竞争转向战略重组或联盟形式竞争。3、硬件、软件提高的同时,全面开展技术创新。4、不断开展临床适应症的研究工作。,国内血液制品发展,1950年我国开始用盐析法生产血液制品。80年代末成都所是国内第一家采用低温乙醇分离技术的企业。1996年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国内第一家成功引进Octapharma血浆蛋白组分压滤分离技术。1998年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在全国率先通过GMP认证。血液制品生产在
4、GMP条件下进行。2001年人白蛋白在全国实行批签发制度。揭开了生物制品批签发的序幕。现在血液制品全部实行批签发,以保证每批制品安全有效。2005年按特殊药品管理.,国内血液制品企业及规模,30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160家单采血浆站分布在19个省,设计产能12000吨,目前实际生产4000吨。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下属天坛蓉生,上生,武生,兰州四家企业。有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车间,先进的生产工艺,完整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先进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和强大的科研开发团队,实现了血液制品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道化、在线检测。,血液制品的相关法规,血液制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体系法规架构血液
5、制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1996年12月30日发布并开始施行)药品管理法 技术法规 技术标准 中国遏制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技术体系,-原料血浆控制-生产过程控制-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血液制品遵循的主要技术法规,二、血液制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和生产工艺,血液制品的分离纯化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5类:1、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即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包括: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疏水层析法、冻融法、等电点沉淀法等。2、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包括:凝胶过滤层析法、过滤和超过滤、离心和超离心、透析法等。,血液制品的分离纯化技术,3、利用蛋白质带电性的分
6、离方法:离子交换层析法、制备电泳法等。4、利用蛋白质的立体结构中的特定位点与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纯化的亲和层析法。5、其它方法:利凡诺,聚乙二醇,硫酸铝钾等。应多种方法组合,符合血浆综合利用的原则。,蛋白质在溶液中保持稳定,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即按蛋白质亲水性和疏水性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盐析法、等电点沉淀法)。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和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层析法、透析法、超滤法、离心和超离心法等)。根据蛋白质所带电性的不同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法、制备电泳法等)。根据蛋白质立体结构中的特定位点与某种特定配体的特异亲和力进行分离(亲和层析法)。,蛋白分离的基本原则被分离和
7、提纯的蛋白质应尽可能保持天然蛋白质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如白蛋白多聚体含量的控制、IVIG的Fc活性的检测等;分离过程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排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如热原质检测、无菌检查等;工艺技术应适应工业化规模生产,分离步骤力求简便、低消耗、高产出。如由Cohn氏法改良后的Kistler和Nitschmann法工艺,白蛋白的收率由20g/L增加到27g/L;从血浆中可分离出多种蛋白质成分,符合血浆综合利用的原则。,血液制品的分离纯化技术,血浆蛋白的分离制备方法:盐析法(硫酸铵盐析法)低温乙醇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利凡诺沉淀法(已淘汰)聚乙二醇沉淀法,低温乙醇法五变因素,蛋白浓度乙醇
8、浓度温度 pH离子强度五种参数加以组合,可形成许多种反应条件,低温乙醇法优点,相对简单的操作,产量高,适宜工业化规模生产。保持蛋白质的天然特性。抑菌作用。同时分离多种血浆成分,适于血浆综合利用。乙醇作为主要原材料,价格低廉,易于获得。,白蛋白生产工艺(1),混合血浆 FI+II+III上清 FIV上清 FV沉淀精制 超 滤配制巴氏消毒除菌过滤和分装培育成品批签发放行,白蛋白生产工艺(2),混合血浆 FI上清 FII+III上清 FIV上清 FV沉淀精制 超 滤配制巴氏消毒除菌过滤和分装培育成品批签发放行,现行生产工艺,现行生产工艺:低温乙醇法(Cohn法/Kistler-Nitcschmann
9、法)-低温乙醇法:离心法/压滤法-低温乙醇法/层析技术,柱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和亲和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采用不同的pH值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使带不同电荷的蛋白质分离。PCC等凝血因子、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的制备。交换剂如:DEAE-Sephadex A-50;DEAE-Sepharose CL-6B;CM-Sepharose CL-6B;Lysine-Sepharose 4B;SP-Sephadex C-50;Q-Sepharose FF;,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血浆蛋白分离纯化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无菌灌装技术,巴氏病毒灭活和低pH孵放病
10、毒灭活技术,三、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和病毒灭活,血浆相关病毒的概念原料血浆筛查及检疫期管理血液制品生产工艺去除病毒能力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工艺保证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的其他措施,原料血浆的特殊性具有潜在的病毒风险,若获得起始原材料的过程和生产过程控制不严密,可能导致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艾滋病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人类细小病毒(HPV)朊病毒(CJDV)其他可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单采血浆站及单采血浆,血液制品是以人血浆为原料生产的。原料血浆来自单采血浆站采集的血浆。单采血浆站由血液制品生产企业设置和管理
11、,应遵守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和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血浆运输和贮存,血浆采集后,应在6小时内冻结,置-20以下保存,保存期不超过3年。血浆用专用冷藏车在-15 以下运输。,检验,用国家中检所检定合格的批批检试剂测定HBsAg、HIV抗体、HCV抗体、ALT、梅毒、血浆蛋白、抗-HBs等其他抗体含量。,原料血浆血清学的检测:HBsAg抗HCV抗HIVALT梅毒,原料血浆检疫期,2008年6月31日后建立原料血浆投料前的“检疫期”制度.血浆采集复检合格后放置90天等献浆员第二次献浆检测合格后投产。减少窗口期传染。若用NAT/PCR 检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液制品 质量 控制 安全性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