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净化治疗在难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ppt
《血浆净化治疗在难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浆净化治疗在难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ppt(1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浆净化疗法在难治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主 要 内 容一、定义二、原理和方法三、临床应用 1.肾脏疾病 2.器官移植 3.结缔组织疾病 4.高脂血症 5.血液系统疾病 6.神经系统疾病,血浆净化疗法 定义Plasmapurification分离置换血浆清除血浆中蛋白领域致病物质血液净化的一种新方法,血浆置换治疗历史1914年Abel首先提出Plasmapheresis概念 将含有致病物质血浆去除,补充正常血浆 1959年Skoog等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巨球蛋白血症 引起的高粘滞综合征并获得成功 1967年Lipore应用于重症肝炎治疗 1975年Lockwood用于治疗Goodpasture综合
2、征 1978年Berttle治疗格林-巴列综合征取得成功 1979年Terman应用免疫吸附法治疗狼疮性肾炎,目前血浆置换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不局限于单纯血浆交换(Plasma exchange)已针对致病物质发展出选择性清除或吸附技术治疗范围已扩大至各系统的200多种疾病已不能用单纯血浆交换一词所涵益提出血浆净化疗法一词可能更切当,主 要 内 容一、定义二、原理和方法三、临床应用 1.肾脏疾病 2.器官移植 3.结缔组织疾病 4.高脂血症 5.血液系统疾病 6.神经系统疾病,血浆净化治疗难治性疾病原理 自身抗体,病理性抗体的清除作用 清除受损血管内皮上附着的免疫复合物 抗体及CIC清除,减轻组
3、织器官的免疫 性损害 清除血管内病理性蛋白 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 炎症因子及蛋白结合毒物、药物的清除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血浆净化的免疫调节作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浆净化治疗后 免疫调节表现为:活化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自然T细胞百分比增加下降的CD4/CD8比例正常化 这些结果提示血浆净化除了Ig的清除效应外 有主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 Braun N:Ther Apher 1999;3(3):240,血浆净化技术的前提血浆分离离心法:多用于血液成分的分离采取膜分离法:血浆净化治疗的主流方法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使得血浆净化技术迅速普及,膜分离法血浆净化疗法,单纯血浆交换法(Plasma ex
4、change,PE)血浆成分交换法血浆吸附法(Plasma perfusion,PP),单纯血浆置换治疗,一、单纯血浆交换法非选择性血浆置换法丢弃分离血浆等量补充新鲜冻干血浆或白蛋白多用于在清除了致病物质外需同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正常血浆成分如重症肝脏疾病等,单纯血浆交换法优点:如用新鲜冻干血浆置换 在清除致病物质同时补充 凝血因子等 缺点:病毒等感染风险 过敏反应 资源受到限制 治疗费用较昂贵,膜分离法血浆净化疗法,单纯血浆交换法(Plasma exchange,PE)血浆成分交换法血浆吸附法(Plasma perfusion,PP),二、血浆成分交换法 双重膜滤过法(Double filtra
5、tion plasmapheresis,DFPP)冷滤过法(Cryofiltration)热滤过法(Thermofiltration)肝素诱导LDL沉淀法(Heparin extracorporal LDL precipition,HELP),DFPP治疗移植前高敏病人,1.双重膜滤过法(DFPP)分离的血浆经过膜孔径更小(130-300 Ao)血浆成分分离器相对选择性清除含致病因子的大分子蛋白质回输白蛋白等小分子蛋白适用于致病因子的分子量明显大于白蛋白时如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脂血症等,双重膜滤过法(DFPP)优点:相对选择性清除致病因子 可根据病因选择不同膜孔径的成分分离器 白蛋白丢失量减少
6、一般可用白蛋白液补充 减少病毒等感染风险及过敏反应缺点:仍有一定量的白蛋白及正常蛋白质丢失,2.冷滤过法(Cryofiltration)分离的血浆经冷却装置冷却至40C使冷凝集蛋白等沉淀再经膜孔m滤过器滤过去除冷沉淀物滤过血浆经复温后回输体内,冷滤过法优点:选择性清除致病关联物质 白蛋白及正常血浆成分损失少 可不补充或仅少量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液采用本法的先决条件是 致病物必须具有冷凝集特点 常用于慢性类风关、冷球蛋白血症 免疫复合物病等,3.热滤过法(hermofiltration)分离的血浆经加温至400C有助于LDL与HDL分离再通过离心法或滤过法清除LDL该方法提高了LDL的清除效率和特异
7、性,4.肝素诱导LDL沉淀法(HELP)为清除LDL而设计优点:LDL清除特异性高 可特异性清除LDL、LP及纤维蛋白原缺点:方法较繁琐,需特殊设备,血浆置换新技术,HELP system 示意图,病人,血液,血细胞,血浆,恢复PH及脱水,去除剩余肝素,LDL沉淀,膜滤过,肝素醋酸缓冲液,膜分离法血浆净化疗法,单纯血浆交换法(Plasma exchange,PE)血浆成分交换法血浆吸附法(Plasma perfusion,PP),三、血浆吸附法(Plasma perfusion,PP)分离的血浆再通过吸附器选择性清除致病物质优点:特异性吸附 无白蛋白等血浆成分丢失 无需补充液 无病毒等感染风险
8、缺点:吸附器价格较贵 需用特异性吸附器,血浆吸附原理生物学吸附(免疫吸附)非生物学吸附(物理学吸附),抗原抗体结合补体结合Fc结合药物受体结合静电结合疏水结合,免疫吸附,物理吸附,血浆吸附方式,吸附方式 固化物 吸附对象 治疗疾病 抗 DNA 抗DNA抗体 SLE、APS抗原抗体结合 血型糖链 抗血型抗体 ABO不合移植 原 胰岛素 抗胰岛素抗体 I型糖尿病,免疫吸附,吸附方式 固 化 物 吸附对象 治疗疾病 抗 抗LDL抗体 LDL 高脂血症抗原抗体结合 抗AFP抗体 AFP 肝癌 体 抗HBs抗体 HBs 乙型肝炎,免疫吸附,吸附方式 固化物 吸附对象 治疗疾病补体结合 Clq 免疫复合物
9、 RA、SLEFc结合 蛋白A IgG、免疫复合物 去致敏抗体、AR等药物受体 多粘菌素B 内毒素 内毒素血症结合,免疫吸附,吸附方式 固 化 物 吸附对象 治疗疾病 聚 硫酸菌葡聚糖 LDL、抗CL抗体 高脂血症、APS 阴 聚丙烯酸 LDL 高脂血症静电结合离 子 肝素 LDL 高脂血症,物理吸附,血浆净化动力学 血浆容量估算 致病因子分布容积和半寿期 血浆成分的筛系数 置换量与物质清除的关系,血浆容量(PV)估算PV=(1+Hct)(b+cw)Hct:血球压积 w:体重(kg)b:常数,男性 1530,女性 864 c:常数,男性41,女性47.2简化计算公式(Hct正常时):PV=40
10、ml/kg体重,致病因子的分布容积和半寿期致病物质的分布容积决定了单次治疗对其清除的效率致病物质的半寿期决定其治疗后的血浆返弹速度和治疗间隔时间,血浆净化治疗后血浆蛋白返回时相第一时相:血管内外血浆蛋白再平衡(重新分布)约持续6-12h 返回速度取决于蛋白的分布容积第二时相:体内蛋白质的再合成 历时约12-36h 应用细胞毒药物抑制B细胞 可减少病因性Ig再合成,血浆净化疗法频度取决于致病因子的分布容积半寿期、返弹时相及治疗 的置换量一般治疗后24-48h血管内外蛋白达平衡血浆净化频率一般间隔24-48h较宜,血浆净化置换液条件合适的电解质成分和胶渗压生物相容性好,无蓄积性无致敏性无病毒等感染
11、风险可快速大量及反复输入价格便宜,临床常用血浆净化置换液一、人血浆制剂 新鲜人血浆 新鲜冻干血浆(FFP)新鲜血浆 人血浆成分制剂 白蛋白 人血浆蛋白制剂 免疫球蛋白制剂和凝血因子制剂二、血浆代用品 右旋糖酐制剂 淀粉和动物性胶原制剂,新鲜人血浆用于改善及维持循环血量补充凝因子及正常血浆蛋白多用于重症肝脏疾病等有过敏及病毒等感染风险,白蛋白溶液与FFP相比感染风险降低一般用5%白蛋白林格氏液在低蛋白血症者用7%浓度大量置换时可能增加易感性和出血倾向严重肝损者可能造成致死性出血倾向,免疫球蛋白制剂 低球蛋白血症时使用凝血因子制剂 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增加时使用,置换液选择及置换量一般原则 疾病性
12、质 选择血浆净化方法,单纯血浆交换疗法(PE)一般用FFP等量置换,也可与白蛋白液并用,一般不超过1/3量 FFP含枸椽酸,大量使用可引起低钙血症-手足抽搐和出血风险 预防:100mlFFP加 10%葡酸钙双重滤过法(DFPP)通常用5-7%白蛋白液等量置换一般置换量500-1000ml冷却滤过法(Cryfiltration)体重较重者一般无需补充置换液体重较轻者可适当补充白蛋白制剂血浆吸附法一般无需置换液,血浆净化疗法的临床应用指征对于病因明确致病因子属免疫球蛋白组分的疾病疗效最好目前治疗领域已扩大至200多种疾病,续表,5,续表,5,肿 瘤,一、血浆净化在肾脏疾病中 的 临 床 应 用,血
13、浆净化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1.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2.抗GBM疾病 Goodpasture 综合征 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5.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一、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疾病概念快速进行,数周至数月进入肾功能不全状态活检有明显新月体形成的肾疾病ANCA阳性的病例多数呈自身抗体阳性或CIC升高,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肾功能常呈急速下降应积极进行血浆净化治疗,抢救肾脏功能必需与药物治疗并用,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血浆净化指征RPGN确诊,肾功能进行性低下,肾活检判定为:抗GBM抗体型免疫复合体型免疫缺乏型血管
14、炎表现,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血浆净化方法PE 或 DFPP置换量:每日1个PV3-5次 血肌酐未下降至正常者 隔日1个PV 5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疗效判断标准Ccr的改善高BUN血症的改善自身抗体效价下降肾活检病理情况改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血浆净化注意事项合并肾衰时同时透析治疗无尿或已接受透析不是停止血浆净化指征ANCA阴性病人血浆净化也有效新月体形成与短期预后不完全一致,二、抗GBM疾病 血浆净化指征急进性肾衰伴RBC管型肾活检符合抗GBM疾病溶血和/或肺出血,抗GBM疾病血浆净化方法一般采用DFPP 每日2个PV 7天置换量可为去除量的85%左右 第3次治疗后,去除量的5
15、0%用FFP置换,抗GBM疾病 疗效判断标准:尿量增加Scr下降血气改善抗GBM抗体下降,抗GBM疾病 注意事项:治疗越早,预后越好如治疗7天后Scr仍未下降至正常 继续隔日1次5次,抗GBM型新月体急进性肾炎各种疗法比较 疗 法 病例数 死亡或透析 改 善传统疗法 81 72(89%)9(11%)冲击疗法 12 10(83%)2(17%)四联疗法 3 3(100%)0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 75 41(55%)34(45%)Bolton WK.Use of Pulse Methylprednisone in primary and Multisystemic Glomerular Diseas
16、e.In:Robinson RR,Dennis 1,New York:Springe-Verlag,1994:1474-1485,Goodpasture综合征 疾病概念 是一种合并有肾脏病变、咯血、血痰表现的 肺部病变综合征 肾小球基底膜、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均有病变 可见IgG、补体的线状沉积 血清中抗基底膜抗体阳性,Goodpasture综合征病因与血浆净化关系 抗基底膜抗体存在,造成基底膜损害 肾脏病变中常发生RPGN 肺部病变中常伴有咯血等 呈重症急进性 急性期血浆净化与激素免疫抑制剂 并用有一定疗效 部分病例仅通过药物治疗 将会慢性化或发展至肾功能不全,Goodpasture综合征 血
17、浆净化指征肾功能损害肺部症状严重者 但应与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并用,Goodpasture综合征 血浆净化方法:(1)可选用DFPP或PP 最初每日3L3-5天,此后每周2-3次,共12次(2)PA 抗基底膜抗体大多属于IgG、IgG4型 与蛋白A结合率100%,Goodpasture综合征疗效判断标准 肺部病变(症状、呼吸功能、X线)改善 肾脏病变(肾功能、尿量、尿蛋白、肾病理)改善 抗基底膜抗体下降,四、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个伴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 血栓形成、溶血、血小板减少 肾性血栓性微小血管病造成的 肾功能损害,尿毒症 常伴脑病发病的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发病的
18、重要原因:风湿性疾病 毒素产生的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 丝裂霉素C等抗肿瘤药物 环孢素 分娩等,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病因与血浆净化关系 HUS时前列腺环素生成减少 含前列腺环素的正常血浆输注有治疗作用 根据发病原因清除不同的致病物质 如自身抗体、CIC、药物及毒素等 单纯输血浆无效的病例,有报道通过血浆净化 治疗有效,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浆净化指征 急性,重症持续性的中枢神经症状 D-HUS病例 复发病例 亚急性病例 遗传性病例 应尽早进行治疗,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血浆净化方法:一般选用PE治疗,每次置换2-3L,连续3-5天,此后每周3次,共约6-15次置换液:FFP,
19、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疗效判断 血小板计数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化 血尿中FDP正常化 溶贫改善 肾功能改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注意事项 HUS是由多病因所致 应尽快找到病因并针对性治疗,血浆置换在溶血尿毒综合征(HUS)中的临床应用 对象与方法:33例HUS患者,采用TPE方法结果: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6例,死亡13例。Martinez-Frances-A;Pereira-A;Ordinas-A Med-Clin-Barc.1997 Jun 7;109(2):49-52,四、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肾小球呈局灶节段状细胞增殖、硬化 并进行性发展 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20、 难治性及激素抵抗性 预后较差 肾移植后复发率约20-40%其中一半发展为慢性移植肾失功,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血浆净化治疗的病理基础高脂血症时阳性电荷的载脂蛋白B,沉积在系膜区并被酸化 促使巨噬细胞浸润并分泌细胞因子引起硬化某些病例血中存在使白蛋白在GBM通透性增加的因子(VPS)发病初期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VPS产生有关高脂血症时,LDL受体低调,使环孢素进入细胞内减少,清除LDL可使环孢素效果增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血浆净化指征:对激素及CsA抵抗的FSGS血浆净化方法:LDL吸附法或DFPP 一次处理血浆3L左右,每周1-2次 12次为一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尿
21、蛋白减少,激素、CsA效果增强,五、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疾病概念:IgA肾病是一种伴有系膜IgA-IgG沉积的肾病 以血尿、蛋白尿、高IgA血症为主 肾脏病理系膜区有IgA、C3沉积HSPN被认为是IgA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 系统性血管炎的一种,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病因与血浆净化关系已证明血中有CIC存在 系CIC在血管及系膜上沉积而致病IgA肾病也有预后不良的病例 即使用冲击疗法也不难以阻止肾功能急速低下IgA肾病患者肾移植后有复发现象 说明血中可能存在致病物质已有报告血浆净化治疗有效,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血浆净化指征 HSPN的所有病例 肾功能急速
22、低下的IgA肾病,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血浆净化方法 PE或DFPP 每日2-3L3-5天 此后每周2-3次 共12次判断疗效,IgA肾病、紫癜性肾炎(HSPN)疗效判断蛋白尿、血尿、高血压的改善Ccr改善肾病理情况改善血IgA免疫复合物浓度下降,二、血浆净化器官移植领域临 床 应 用,器 官 移 植 血浆净化作为体液免疫的调节手段用于 移植前清除ABO血型不合的抗A、抗B抗体 淋巴毒试验阳性的抗HLA抗体清除 移植后体液性排斥治疗 选择性清除淋巴细胞 肾移植后再发性FSGS治疗 异种移植清除自然抗体等,一、ABO血型不合肾移植ABO血型由RBC膜抗原物质决定除RBC膜,体内多种细
23、胞膜上也有存在进行ABO血型不一致的肾移植时存在于受体血清中的抗血型抗体与存在于移植肾血管内皮中的抗原物质结合可引起超急性排斥反应,ABO血型不合肾移植在肾移植前通过血浆净化计划性地清除抗A、抗B抗体,可以获得成功的肾移植使过去被认为是禁忌的ABO血型不合肾移植通过血浆净化治疗后成为可能,ABO血型不合肾移植血浆净化方法可选用PE、DFPP和PAPE:存在感染和淋巴细胞输入引起GVHD风险DFPP:从致病物质的清除效率上讲效果较好PA:从致病物质清除的特异性来讲效果更好 一般使用Biosynsorb吸附灌一般移植前治疗3-4次抗体效价下降后再进行肾移植,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在ABO血型不相容 活
24、体肾移植中的应用对象:93例ABO血型不相容活体肾移植方法:术前血浆置换和/或免疫吸附+术中脾切除+移 植物局部150rad照射。结果:70例患者术后抗ABO滴度维持在1:4以下,23 例滴度上升 大于1:16,其中16例大于1:32 11例移植物失功。Ishida-H;Koyama-I;Sawada-T;Transplantation.2000 Aug 27;70(4):681-5,二、移植前致敏抗体(抗HLA抗体,PRA)清除移植前由于输血、妊娠、感染以及多次移植后机体可产生抗淋巴细胞抗体,移植前致敏抗体(PRA)清除PRA阳性患者 移植后发生超排及急性血管性排斥可能性很高移植前积极地清除
25、致敏抗体可显著提高这类患者移植肾生存率,移植前致敏抗体(PRA)清除血浆净化方法:DFPP:每周1-2次,每次1-1.5个PV置换液:5%白蛋白液PRA强阳性者可联合大剂量球蛋白和/或MMF治疗提高抗体清除效果和抑制再生成,DFPP和/或IA在致敏患者中的应用 共40例致敏受者 38例术前接受DFPP治疗,平均1.91.2次,18例患 者PRA转为阴性。PRA由治疗前62.3%21.2%降至18.6%20.1%,平均下降44.8%19.6%,p90%的超高敏受者DFPP和IA联合治疗,PRA下降至40.2%和33.3%。均接受肾移植手术。,致敏患者预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术后AR发生的比较 致敏患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浆 净化 治疗 难治 性疾病 中的 临床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