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和止血常规七项的检测.ppt
《血栓和止血常规七项的检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栓和止血常规七项的检测.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栓性疾病,感染,癌症,意外事故,5,10,15,20,25,30,肺部疾病,艾滋病,世界人口死亡原因分析(WHO statistics),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疾病谱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包括脑血管病)现患人数约为2.9亿,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国每天心血管病死亡9590人,估计每10秒钟心血管病死亡1人。(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或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心血管病!血栓性疾病中,静脉血栓占
2、70左右,动脉血栓占30左右。尸解资料显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只有11%15%被生前临床诊断。易被漏诊、误诊。,介入科,血管外科,呼吸科,ICU,普通外科,老年科,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神经科,肾病科,儿科,妇产科,血栓动脉及静脉外科和内科,心脏科,神经外科,血液科,泌尿外科,创伤外科,心胸外科,血栓栓塞与疾病(病区),临床对实验室检测的需求,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确诊,重点关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现状,目前已通过FDA认证的血栓与止血项目有156种。发达国家血栓与止血项目占常规试验的三分之一我国差距非常明显,大多数医院仍只开展出
3、凝血4项检测方法学的改进,自动化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大标本、多项目的快速检测成为可能。需要临床医师和检验共同努力!,常用的血栓与止血检测项目,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PT、APTT、Fbg、TT各种凝血因子、vWFAT、PC、PSFDP、D-D、2 纤溶酶抑制物(2-PI)、纤溶酶原(PLG)狼疮抗凝物(LA)肝素,常规筛查七项的必要性,涵盖血液凝固系统、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 为临床提供患者血栓与止血功能的基础信息 能实现自动化快速检测 成本较低,便于普及,PT、APTT、Fbg、TT、AT、FDP、D-Dimer,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PT:凝血酶原时间PT的结果表示:凝固时间(
4、sec)用于术前筛查和因子缺乏的筛查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较少使用活动度(%)肝脏功能评价的较好指标国际正常化比率(INR)口服抗凝剂监测(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即用国际参照凝血活酶标定所用凝血活酶的ISI值,用标好ISI的试剂测待测标本与参比血浆的PT(S),其结果用INR表达,从而建立了PT结果的室间可比性。INR=(患者PT时间/正常参考PT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参考值为11-14s;待测者的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有临床意义。,用病人PT值/正常PT值来表达;其参考值为。,INR=,(,Patient
5、 PT,MNPT(Mean normal PT),(,ISI,百分比活性,PT结果的报告方式,秒数(S),PT的临床应用,评估外源凝血因子缺陷 评估肝病(肝硬化、肝炎、黄疸)和维生素K缺乏症 监测口服抗凝药物 易栓症、血栓前状态和脑、肺等静脉血栓二级预防 手术前止血功能的筛查,12,PT反映4种维生素K依赖因子中的三种:F(凝血酶原)F F注:华法林只对没有合成好的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对合成好的凝血因子无抑制作用,其抗凝效果滞后,起效需2d。,PT对华法林的监测,14,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测范围,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16,APTT的临床应用,评估内源凝血因子缺陷筛查狼疮样抗
6、凝物监测肝素的临床应用手术前止血功能的筛查,APTT的临床应用手术前的筛选试验凝血因子缺乏的筛选先天性缺乏凝血因子VIII缺乏-血友病A凝血因子IX缺乏-血友病B凝血因子XI或XII缺乏VWD(低VIII因子)获得性缺乏肝病,DIC,.肝素抗凝治疗监测狼疮抗凝物(LA)检测,单纯APTT延长,APTT纠正实验,即刻:纠正2小时:纠正,即刻:纠正2小时:不纠正,即刻:不纠正2小时:不纠正,凝血因子缺乏:FVIII、IX、XI、XII,凝血因子抑制物:FVIII抑制物等,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等,患者血浆:正常血浆1:1混合,APTT纠正实验,肝素通常采用APTT监测,以判断疗效,该值一般应维持于
7、正常值的1.52.5倍。不同设备与试剂APTT参考值略有不同。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肝素与APTT,因子XIII缺乏症,PT与APTT联合分析,三、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g),1.监测凝血功能是否有效2.在手术前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3.诊断局部缺血心脏病的危险性4.预防血栓形成(独立因素)5.溶栓、抗凝治疗效果监测6.肿瘤病人化疗、转移7.DIC晚期8.严重感染、创伤,纤维蛋白原(Fg)的临床应用,1.纤维蛋白原增加见于月经期和妊娠期、糖尿病、动脉硬化症、大叶肺炎、支气管肿瘤、肾病综合症、淀粉样变性、尿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血栓性静
8、脉炎等。剧烈运动后纤维蛋白原可增加。2.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早产儿、肝损伤(如氯仿、磷、急性黄色肝萎缩、微生物毒素中毒、肝硬化)、恶性肿瘤、严重结核病、烧伤、纤维蛋白原溶解活性增高等。,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TT的临床应用,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时产生大量FDP,干扰纤维 蛋白的聚合,导致TT延长。普通肝素治疗时,TT显著延长。溶栓治疗时,FDP增高,纤维蛋白原降低,TT延长。严重肝病、肝移植、恶性肿瘤、SLE、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休克等疾病可导致血浆肝素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质或量的异常: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 纤维蛋白原血症,TT延长
9、。,TT纠正实验,五、抗凝血酶(AT),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由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合成,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是人体内主要的血浆 抗凝物质,尤其对凝血酶的灭活能力占所有抗凝蛋白的 70%80%。AT与酶1:1复合物,这种共价结合是不可逆的。肝素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从而大大增强AT的抗凝酶活性。,XII,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凝块,内源途径,XI,IX,VIII,X,V,II,抗凝血酶,外源途径,组织因子,VII,蛋白 C 系统,凝固抑制,肝素治疗与AT监测,肝素作为辅因子,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可使AT灭 活凝血酶作用大大增强(2000倍以上),促进AT
10、与凝 血酶结合更快,更稳定使凝血酶立即失活。AT活性70%,肝素抗凝效果降低 AT活性50%,肝素抗凝作用明显下降 AT活性30%,肝素抗凝无效,AT缺陷,遗传性AT缺陷:导致VTE和PE,动脉血栓少见。合成障碍:在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急性肝功能衰竭、早产儿等,由于合成减少,AT活性与含量减低,且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消耗过度:DIC、脓毒血症、DVT、早幼粒白血病。丢失过多:肾病综合征时,由于AT的分子量较小,易从尿液中随蛋白流失。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也会造成AT的大量丢失,进而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FDP的临床应用,原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栓 止血 常规 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