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ppt
《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凝组项目临床意义,彭克楠,目 录,Text in here,Text in here,Text in here,血小板聚集项目,红细胞沉降率项目,血流变项目,凝血项目,4,5,微量元素项目,一、凝血项目临床意义,血凝项目,目前开展的检测项目:,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D-二聚体(D-D),(一)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用于筛查外源性凝血系统(、)及口服抗凝药物剂量(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检测项目,参考范围凝血酶原时间(PT):10-14s患
2、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比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临床意义,4.监测口服抗凝药(如华发令、双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PT:18-24 S INR:,不同疾病不同值。口服抗凝剂“华发令”,预期值约为参考值的2倍,PT活动度参考值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倾向。,3.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D
3、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脑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骨髓瘤、洋地黄中毒、乙醚麻醉后等,临床意义,(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常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的筛选及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参考范围:20-35s(患者结果超过正常对照10s以上为异常),2.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乙,接触因子、缺乏、VWF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血液中有抗凝物质存在。,临床意义,4.是监测肝素治疗的首选指标:肝素抗凝治疗中APTT的预算期为正常值的倍。,3.APTT缩短:见于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
4、板增多症、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塞、深静脉血栓、妊趁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炎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临床意义,(三)凝血酶时间-TT,2.TT延长: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DIC)时,故TT是一项常用的纤溶活性筛选实验;另外,普通肝素治疗或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时,TT也显著延长,3.TT缩短:常见于血样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及PH呈酸性时。,1.参考范围:14-21s,临床意义,(四)血浆纤维蛋白原-Fbg,2.Fbg含量增高:Fbg是急性时项反应蛋白,也是红细胞沉降速率增快的主要血浆因素。在组织坏死和炎症时,Fbg在24小时内增高
5、数倍;妊娠和使用激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Fbg均可增高,1.参考范围:2-4g/L,3.Fbg含量减少:肝脏疾病(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纤溶活性亢进,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等,临床意义,(五)抗凝血酶-AT-,2.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约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肝素作用于AT-的赖氨酸残基而使抗凝血酶活性增强1000倍。,1.参考范围:75-135%,临床意义,3.AT水平减低:AT缺乏是发生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常见原因之一,但与动脉血栓形成
6、关系不大遗传性AT缺乏: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获得性AT缺乏:(1)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 癌晚期等(2)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3)消耗增加,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DIC、脓毒血症、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症等,4.AT水平增高:在血友病、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物时,AT水平增高,临床意义,(六)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参考范围:5g/mL,2.FDP增高:见于原发性纤溶症、DIC、恶性肿瘤、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临床意
7、义,(七)纤溶酶原活性-PLG,2.PLG增高:表明纤溶活性减弱,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性疾病,3.PLG降低:表明纤溶活性增高,见于肝病、DIC及治疗性纤溶等患者,1.参考范围:75-150%,临床意义,(八)D-二聚体 D-D,2.D-二聚体广泛应用于血栓疾病的诊断和溶栓治疗的监测。其水平升高多见于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另外,妊娠时D-二聚体也有升高,但很高的D-二聚体水平则预示伴有并发症,如先兆子痫。,1.参考范围:0-550 g/L,临床意义,1.标本采集为3.2%柠檬酸钠0.3ml+静脉血2.7ml,采血量过多或过少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2.
8、凝血、溶血、高血脂标本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血凝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标本质量常见问题,解决方法,对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Say NO!,(二)标本运输与保存,1.标本应戴盖运输与存放2.全血标本2小时内离心,;离心条件为3000r/min15min;4小时之内检测3.标本储存的时间 28 4小时-20 2周-70 6个月如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使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危急值报告,1、凝血酶原时间(PT)25S2、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INR)4.5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70S4、纤维蛋白原定量(Fbg)1.0 g/l,二、血小板聚集项目临床意义,
9、1 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 目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联合应用已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抗血小板治疗的标准方法。两者均能有效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所谓“抵抗”现象的存在,仍有部分病人发生心肌梗死、猝死等不良事件。因此,定期监测血小板功能,早期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产生耐药的患者,及时对其进行药物调整,对减少PCI治疗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临床意义,2 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早期发现 阳性反应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为了更好地观察有关脑血栓、冠心病患者血凝状态,特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伴有血管内皮受损或血流缓慢则称为血栓前状态,它易导致血栓栓塞形成或
10、加重栓塞的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引起一系列的疾病。有资料显示脑血栓患者有明显的血栓存在,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治疗后症状好转。应对这些高危人群定期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指导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栓塞具有一定意义。,临床意义,3 在冠心病诊断上的应用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S)。研究表明:微循环中聚集的血小板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AS。而聚集形成的血栓,聚集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血栓素A2(TXA2)等促进和加重AS,因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贯穿于AS和冠心病发病的始终。4 对糖尿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据大量资料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凝 项目 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5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