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及乙型脑炎病毒.ppt
《虫媒病毒及乙型脑炎病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虫媒病毒及乙型脑炎病毒.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虫媒病毒,2,虫媒病毒(Arbovirus),由节肢动物传播(arthropod borne arboviruses)为RNA病毒非分类学概念,3,虫媒病毒,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单正链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森 林脑炎病毒披膜病毒科(Togoviridae)单正链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单负链RNA,有包膜,多形态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La Cross病毒,4,Life cycle of Arbovirus,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
2、病毒等,登革病毒,5,虫媒病毒所致疾病,脑炎(encehpalitis)黄病毒科 乙型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La Cross病毒 披膜病毒科 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 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s)黄病毒科 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乙型脑炎与病毒,7,一、概述,1、什么是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
3、实本病存在。该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8,2、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膜炎的区别,病原不同: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而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传播途径不同:流脑是借空气通过人的呼吸道传播,乙型脑炎是由于受到带有乙型脑炎病毒的蚊子叮咬才得病的。流行季节不同:流脑主要在冬末春初季节流行;而乙型脑炎流行在夏秋季节。病变的部位不同:乙型脑炎的病变主要在脑组织,以大脑、脑干的损害比较严重,医学上叫做脑实质的损害;而流脑的毛病主要发生在脑脊髓膜,特别是蛛网膜及软脑膜,一般脑
4、实质的损害比较轻微,所以称脑膜炎。,9,二、乙型脑炎的病原学,1、乙脑病毒分类: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形态:乙脑病毒粒子为二十面体结构,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直径20-30nm。基因:是正链单股RNA,包装于病毒核衣壳中。外层为脂膜(囊膜)。包膜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E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具有特异性中和以及血凝抑制抗原决定簇。,10,2、乙型脑炎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乙脑病毒加热至5630分钟即可灭活。来苏水对该病毒有很强的灭活作用(1%5分钟,或5%1分钟即可灭活)。对去氧胆酸钠、乙醚、氯仿等均很敏感。,11,3、乙脑病毒的分离培养,在地鼠肾、C6/36和BHK-21等有明
5、显致细胞病变作用;乳鼠脑内接种敏感,一般2-3天即可发病死亡,因此目前实验室常用以上两种方法分离乙脑病毒。,12,三、乙型脑炎的致病机制与病理变化,注射百日咳菌苗患脑囊虫病癫痫,病毒的毒力与数量机体的免疫力其他防御机能,13,病毒经叮咬侵入,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肝、脾、淋巴组织增殖,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0.1%,突破血脑屏障,脑实质、脑膜病变,隐性感染,轻型感染,乙型脑炎、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痉挛,死亡率高(10-40%),有后遗症(5-20%),14,15,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不同的
6、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16,1、致病机制:,直接侵袭:使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和炎性细胞侵润。免疫损伤:抗原-特异IgM抗体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和细胞免疫,使脑细胞和血管受损。,17,2、病理变化,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
7、的软化坏死灶。,图注:大脑和脑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软化灶。,大体标本: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18,脑液化,19,脑积水,20,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
8、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21,四、乙型脑炎的临床,1、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左右。整个病程分为三期:初期:病程第13天,有高热、呕吐、头痛、嗜睡;极期:病程第410天,头痛加剧,自好睡、昏睡至昏迷,惊厥或抽痉,肢体瘫痪或假直,有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深度皆迷病人可发生呼吸衰竭。颅内病变部位不同还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此期持续10天左右;恢复期:多数病人体温下降,神志逐渐清醒,语言功能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少数人留有失语、瘫痪、智力障碍等,经治疗在半年内恢复,半年后仍遗留上述症状称之为后遗症。,22,2、临床期,初热期:病程第1-3天,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8-39,伴头痛、神
9、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有颈强直及抽搐。,23,极期,病程第4-10天,进入极期后,突出表现为全身毒血症状及脑部损害症状。高热:是乙脑必有的表现。体温高达39-40以上。轻者持续3-5天,一般7-10天,重者可达数周。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24,意识障碍,大多数人在起病后1-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由烦躁、嗜睡、昏睡逐渐到昏迷;早12天,多38天出现。嗜睡常为乙脑早期特异性的表现。昏迷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一般在710天左右恢复正常,重者持续1月以上。,25,惊厥或抽搐,是乙脑严重症状之一。由于脑部病变部位与程度不同,可表现轻度的手、
10、足、面部抽搐或惊厥,也可为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由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引起。多见于病程25天,可为局部或全身性,持续时间不等,均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26,呼吸衰竭,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中枢性呼吸衰竭可与外周性呼吸衰竭同时存在。外周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动度减弱、发绀,但节律始终整齐。,27,如伴脑疝则表现,面色苍白,喷射呕
11、吐,反复或持续抽搐,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过高热。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小儿有前囟突出,视乳头水肿。,28,脑膜刺激征:较大儿童及成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婴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若锥体束受损,常出现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时,可发生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植物神经受损常有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身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其他:部分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脉博细速。偶有消化道出血。,29,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
12、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多在2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部分病人恢复较慢,需1-3个月以上。个别重症病人表现为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但经积极治疗,常可在6个月内恢复。,30,后遗症期,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扭转痉挛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积极治疗,可部分恢复。癫痫可持续终生。据病情,乙脑有4型:轻型、普通型、重型、暴发型。轻型和普通型占2/3。初期重型多见,后期轻型多见。,3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嗜睡,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体温通常
13、在38-39之间,多在一周内恢复,无恢复期症状。中型: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偶有抽搐。体温常在40左右,病程约为10天,多无恢复期症状。重型:神志昏迷,体温在40以上,有反射或持续性抽搐。深反射先消失后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强阳性,常有定位病变。可出现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部分病人可有后遗症。暴发型:少见。起病急骤,有高热或超高热,1-2天后迅速出现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如不积极抢救,可在短期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32,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轻型 40 昏迷
14、 明显 反复 3周 常有 极重 41 深昏 明显 持续 3周 严重,33,并发症,发生率约10%;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多因痰阻或人工呼吸器后引起。其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等。重型病人应警惕应急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34,3、乙型脑炎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乙脑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7-9三个月内。起病前1-3周内,在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史。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大多近期内无乙脑疫苗接种史。,35,临床特点,突然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且在2-3天内逐渐加重;早期常无明显体征,2-3天后常见脑膜刺激征,幼儿出现前囟膨隆;查体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四肢肌张
15、力增高等。重症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及呼吸衰竭等表现;小儿常见凝视与惊厥。,36,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著,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37,血清学检
16、查,血凝抑制试验 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 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38,补体结合试验 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若仅单份血清,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虫媒病毒 脑炎 病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