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课件37.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ppt
《药理学课件37.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课件37.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共同结构:具1416碳内酯环共同结构。14元环,红霉素、竹桃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等。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他霉素等。,一代:红霉素二代: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具有良好抗生素后效应,广泛用于呼吸道感染三代:泰利霉素 用于耐药菌感染,抗菌作用:抗菌谱较窄,第1代主要对大多数G+菌、厌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对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对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抗菌活性。大
2、环内酯类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为杀菌作用。,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菌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胺酰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对哺乳动物核糖体几无影响。细菌核糖体为70S,由50S、30S亚基组成 哺乳动物核糖体为80S,由60S、40S亚基组成,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新作用:抗幽门螺杆菌 抗肿瘤,耐药机制: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靶位的结构改变,使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摄入减少,使膜成
3、分改变或出现新的成分,导致菌体内的量减少。外排增多,可以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多药耐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简称MLS耐药。,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吸收,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肠衣片或酯化物。分布,广泛分布到除脑脊液以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代谢,主要在肝脏代谢,并能通过与细胞色素P-450系统相互反应而抑制许多药物的氧化。排泄,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积和分泌在胆汁中,部分药物经肝肠循环被重吸收。克拉霉素及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泄。,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传统大环内酯类 G+菌,G-球菌,厌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有效。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差。胃肠反应多,新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课件 37. 内酯 林可霉素 多肽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0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