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
《药理学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第三十六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十六章-内酰胺类抗生素,-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基团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基本结构前者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后者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1抑制转肽酶活性,阻止黏肽的交叉连接,使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菌体膨胀、破裂、死亡。其作用靶位是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2激发细菌自溶酶(autolysins)活性,促进菌体裂解死亡。,内酰胺类的抗菌机制:,产生水解酶。缺乏自溶酶。使菌体自溶减少。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使之停留在胞浆膜外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改变菌膜通透性。
2、使该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内。加速药物外排。改变PBPs。使内酰胺类对PBPs亲和力降低。,【耐药机制】,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第一节天然青霉素,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青霉素G(苄青霉素),主要优点:杀菌作用强、毒性低。缺点:不耐酸、不耐酶,耐药现象极为普遍,抗菌谱窄;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体内过程】不耐酸,口服吸收少且不规则
3、,肌注易吸收,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4-6h,透过脑脊液和房水但浓度低,但在炎症时可达到有效浓度,几乎以原型从肾排泄。与丙磺舒合用,可与青霉素G竞争肾小管分泌。,抗菌谱 为快速杀菌药。G+球菌:如对溶链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产生酶的金葡菌及多数表皮葡菌等作用强。G+杆菌:如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及革兰阳性厌氧杆菌敏感。,【药理作用】,G-球菌:对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敏感,但易耐药。其他:如螺旋体(梅毒、钩端、回归热),鼠咬热螺菌、放线杆菌等高度敏感。,对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和原虫无效。金葡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对该药易产生耐药。,青霉素G作用特点: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
4、作用弱;2.对G+菌作用强,对G-杆菌作用弱;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4.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合用。,临床应用 对青霉素敏感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均为首选。1.链球菌感染,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蜂窝组织炎、败血症等;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心内膜炎,宜与SM 或GM合用。,2.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膜炎,大剂量治疗有效,对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流脑常与SD合用。,3.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钩端螺旋体、梅毒、回归热。治疗梅毒除早期轻症者外应采用大剂量治疗。,4.G+杆菌引起的感染,破伤风、白喉、炭疽病,青霉素G只对细菌有效,对细菌外毒素无作用,应与相应的抗毒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理学 第三 十六 内酰胺 抗生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3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