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ppt
《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的PK和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真菌药物的PK/PD与血药浓度监测及其临床意义,黄 仲 义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2011.12讲稿,2,黄仲义简历,1936年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五十余年从事于医院药学与临床工作,现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办公室主任。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客座教授,世界华人药师临床药学专题研讨会主席,上海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药学会药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药房杂志名誉主编,中国药师副主编,长江流域医院用药分析系统主编,以及
2、其它多家杂志编委。五十余年来,在医院药学及临床药学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首创了静脉配置中心及单剂量作业等新型调剂形式并创建无菌调剂新概念。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临床药代动力学有很深的造诣。90年代初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参与临床药理学教材的编著,并主编中国非处方药选用指南一书。从80年初至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1至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家庭用药杂志的“黄药师锦囊”专栏作家。,3,前言抗真菌药物各论二性霉素B氟胞嘧啶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主要内容,4,侵袭性真菌感染常常是医院感染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念珠菌病病死率达
3、40%,侵袭性曲霉病病死率达50%以上。真菌与哺乳动物细胞同属于真核细胞,抗真菌药物作用于真菌细胞同时也易对人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有限、用药剂量较大、疗程长,因此不良反应较多,毒性较大,成为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的主要瓶颈。掌握各类抗真菌药的PK/PD特点和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深部真菌感染至关重要。,前言(一),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简述,5,近20年来侵袭性真菌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美国2004年报导念珠菌感染已成为血流感染第四位因素【1】在免疫抑制患者中侵袭性曲霉感染日益增多【2】不断报导侵袭性真菌感染新病原体【3】,例如,非烟曲霉菌株、接合菌亚纲、透
4、明样霉菌、暗色孢科霉菌等高死亡率,一项5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诊断真菌感染后,一年存活率20%【4】1Wisplinghoff H,Bischoff T,Tallent SH etal.Clin Infect Dis.2004;39:309-172Nucci M,Mark KA,clin Infect Dis.2005;41:521-63Pfaller MA,Diekoma DJ,J Clin Microbiol 2004;4Marr KA,Carter RA,Cnippa F etal.Clin Infect Dis.2002;34:909-17,前 言(二),侵袭性真菌病概况,6,真菌
5、感染的危险因素,广谱强效抗生素应用免疫抑制剂广泛使用癌症患者放疗、化疗留置V导管、导尿管、脑室引流管烧伤病人器官移植患者糖尿病患者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增多,前言(三),7,抗真菌药物品种相对较少抗真菌药物治疗窗窄、安全性低近20年中抗真菌药物发展较快,先后有三唑类(包括长链与短链)、棘白菌素问世临床合理应用存有较多问题,即如何达到最佳化治疗,经验不足,前 言(四),抗真菌药物概况,8,抗真菌药物治疗不及时及延迟开始增加了死亡率【1】为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和使治疗最佳化、提出了下例应用建议【2】高危病员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抢先治疗(Pro-emptive Antifungel therap
6、y)应用免疫刺激剂应用新抗真菌药,前 言(五),抗真菌药物应用现状,1Mornell M,Fraser VJ,Kollef M H,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49:3640-52Leather HL,Wingard JR,Blood Rev.2006;20:267-87,9,多数抗真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力学关系尚不够明确与完整【1,2】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复杂,其治疗效应尚与患者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力有关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前 言(六),抗真菌药物应用
7、困难,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10,虽然本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氯霉素、万古霉素等相比,其药效学/药动学相关性资料尚欠完整,血药浓度监测临床实践尚处于婴儿期,但在最佳化剂量选择、降低不良反应、保证安全性上已显示了其价值。首先,氟胞嘧啶监测已有充分临床资料,其它个体间和个体内动力学参数变异较大,三唑类药物的监测对剂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棘白菌素将随着更多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其血药浓度监测也将有所发展。,前 言(七),抗真菌药物
8、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性,11,抗真菌药的分类(一),多烯类抗生素类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克念霉素、帕曲霉素、灰黄霉素等吡咯类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烯丙胺类萘替芬、特比萘芬、布特奈芬棘白菌素类(-1,3-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卡泊芬净(Caspofungin)、米卡芬净(micafungin)、anidulafungin其它环吡酮胺、阿莫罗芬、利拉奈特,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一),12,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二),抗真菌药的分类(二),13,唑类抗真菌药 吡咯类抗深部真菌药由咪唑类发展到三唑类。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第三代吡咯类属于三唑类。,真菌感
9、染与抗真菌药(三),抗真菌药的分类(三),14,唑类抗深部真菌药分类,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四),抗真菌药的分类(四),15,咪唑类1、咪唑类抗真菌药的咪康唑由于抗菌活性低,美国等国家只有局部外用剂型用于浅部真菌病,不再作为全身给药。全身用药已从2002版我国基本药物中删除。2、酮康唑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已很少作为全身用药。酮康唑片剂已从我国基本药物名单中删除。,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五),抗真菌药的分类(五),三唑类抗深部感染真菌药的分类,16,三氮唑类的基本结构为,(3位侧链),A,中心碳,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六),抗真菌药的分类(六),17,目前临床应用或正在研究的三氮唑类按其结构类型可分为两类
10、1、氟康唑类(芳基三氮唑丙醇衍生物),C,(3位侧链),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七),抗真菌药的分类(七),18,氟康唑 R伏立康唑雷伏康唑,3位侧链:,(次甲基三唑),(乙基-5-氟嘧啶),(乙基氰基噻唑),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八),抗真菌药的分类(八),19,氟康唑类(苯乙基三唑类)短链三唑类(3位侧链,12个芳香环),(三唑环),(5-氟嘧啶),(氰苯噻唑),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九),抗真菌药的分类(九),20,2、伊曲康唑类(芳基乙基三氮唑环戊缩酮)类化合物,(环戊缩酮),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抗真菌药的分类(十),21,伊曲康唑类(苯乙基环氧戊环三唑类)长链三唑类(3位侧链,45个芳
11、环),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一),抗真菌药的分类(十一),22,两类抗真菌药物化学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两类抗真菌药物不同的“命运”!,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二),23,作用机理,1、三唑类抗真菌药分子中都有无取代基的三唑环作为药效基团的主环,亦称A环,A环上1位N原子通过一个次甲基与中心C原子相连。,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三),24,2.三唑A环4位N原子是与真菌P450酶上血红素铁相结合的关键活性部分。3.都有一个与中心C原子相连接的2、4位卤代苯基,卤代的规律是氟取代苯基的活性高于氯取代苯基。,作用机理(续),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四),25,羊毛甾醇的C14去甲基化是真菌麦角固醇生物合成的
12、关键步骤,需要专一的氧化催化酶:14去甲基化酶(CyP450-14去甲基化酶,CyP450-14DM,或CyP51,基因编码为ERG11/ERG16),作用机理,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五),26,唑类抗真菌药是麦角固醇合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CyP450-14DM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使其底物14甲基羊毛固醇在真菌细胞内积累,导致细胞内容物渗出和细胞膜的改变。三氮唑的4位N原子与靶酶CyP450-14DM上的铁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抑制了靶酶的催化活性。,作用机理(续),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六),27,与Fe形成配位键(以共价键结合),CyP450-14DM,CyP450-14DM,真菌感染与抗真菌
13、药(十七),28,多数抗真菌药物药效学/药动力学关系尚不够明确与完整【1,2】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复杂,其治疗效应尚与患者基础疾病及自身免疫力有关虽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可替代不同组织中浓度以及产生毒性反应器官中药物浓度,但在血管浓度与效应关系不肯定情况下就存有困难【2】,抗真菌药物应用困难,1Andes D,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3;47:1179-862Andes D,Infect Des clin North Am 2006;20:679-97,29,虽然本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氯霉素、万古霉素等相比,其药效学/药动学相关性资料尚欠完整,血药浓度监测
14、临床实践尚处于婴儿期,但在最佳化剂量选择、降低不良反应、保证安全性上已显示了其价值。首先,氟胞嘧啶监测已有充分临床资料,其它个体间和个体内动力学参数变异较大,三唑类药物的监测对剂量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棘白菌素将随着更多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其血药浓度监测也将有所发展。,抗真菌药物血药浓度监测必要性,30,一、氟康唑的构效关系 1氟康唑主要是一种低脂溶性药物,与同为第一代的三唑类伊曲康唑等高脂溶性唑类药物相比,在化学结构上具有分配性好的优点。这是由于:氟康唑分子量小,为305,而伊曲康唑为706;氟康唑2位中央C上有一个羟基增加了水溶性;,氟康唑,真菌感染与抗真菌药(十八),31,由于氟康唑具有分子量
15、小,2位具有羟基及2、3位具有利于分配的双三唑基团化学结构,所以在药动学具有非常多的优势,氟康唑药动学(一),32,1、吸收完全 在药动学上可增加其水溶性,改善口服时的生物利用度,空腹口服时生物利用度可达到90以上,并较少受食物影响。2、分布广泛 亲脂性与亲水性得到相对的平衡,分配性好,所以在体内能广泛分布,特别是在脑脊液中能达到血浓度的6080。3、代谢:提高其在体内的化学稳定性,使其在体内极少代谢,维持较长半衰期。4、排泄:80%原型,11%代谢物经肾排泄,氟康唑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氟康唑药动学(二),33,氟康唑组织/血浆浓度比水疱液 1 唾液 1脑脊液 0.5-0.9 痰液 1指甲 1
16、阴道液 正常皮肤 10 阴道组织 1尿液 10蛋白结合率 11-12%分布容积 0.56-0.82 L/kg,分布,氟康唑药动学(三),34,速率过程,线性动力学(一级动力学)A、定比消除 定比消除,其消除速度与体内药量的一次方呈正比,所以亦称定比消除,其量(lnC)时(t)曲线呈直线。B半衰期 在一级动力学,半衰期是固定数值,不因血药浓度而改变。,dc/dtKCn,n=1,一级动力学K为消除速率常数,lnC,t,氟康唑药动学(四),35,氟康唑的半衰期与给药方案,一.平均稳态血浓度(Css)需56个t1/2,氟康唑t1/230h,相当于6.257.5d,约1周达稳态。二.3.32个t1/2(
17、4.15d)达稳态浓度(Css)90,45d相当于3.254t1/2。三.氟康唑每日给药一次,其t1/2为30h则达到稳态后Dmax=2.35D0,Dmin=1.35D0,氟康唑药动学(五),36,治疗药物浓度要求,脑膜炎 2.5-15.1 ug/ml真菌感染 1.9-8 ug/ml,氟康唑药效学(一),37,抗菌谱,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多数菌株中敏)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氟康唑药效学(二),38,MIC值,念珠菌属高敏 8 ug/ml中敏 16-32 ug/ml耐药 64 ug/ml新型隐球菌3-6.25 ug/ml,氟康唑药效学(三),39,剂量与血浓度关系单次400mg C
18、max6.72ug/ml(Range:4.12-8.08ug/ml)单次400mg滴注2hr(因氟康唑最大滴速 200mg/小时)5-10天达稳态血浓,如首日 用单次日剂量,日应用两次,可在第二天即接近稳态AUC口服100mg混悬剂 AUC为105mg/L/hr200mg栓剂 AUC为151mg/L/hr22个老人单次口服50mg AUC为76.420.3ug/ml/hr,氟康唑药效学特点,40,平均血清浓度和TMIC时间无评定效应意义500例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当24小时AUC/MIC25 有效率90%,反之AUC/MIC25,有效率70%临床IFI治疗中77例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
19、菌菌血症剂量MIC比例存活组为13.310.5、非存活组为7.08.0(P=0.03),而AUC/MIC比例仅见倾向性四个研究600例侵袭性念珠菌菌血症血浓回顾性分析显示:当AUC/MIC 25,临床有效率为70%。而当AUC/MIC 25时,仅有47%,氟康唑血浓与效应关系,41,现资料不多39例IFI 剂量为800-2000mg/日 共有11/39出现ADR 情况如下:8例肝功能异常2例消化道反应1例多形性红斑3列剂量2000mg/日均产生神经毒性,该剂量组病员稳态血浓度高达91.8mg/l,氟康唑 血浓与不良反应关系,42,血浓测定方法众多,HPLC、GC和生物分析法,但非常规应用借助其
20、动力学参数及剂量、血浓、AUC数据接前述药效学要求计算与选用剂量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器官功能资料选用预估血浓结论:不支持常规检测氟康唑血浓度,氟康唑血浓鉴定临床意义,43,抗真菌药物PK/PD研究,氟康唑PK与PD(一),44,PK/PD分类:时间依赖性且T1/2和PAE较长药物抗真菌作用与24h-AUC/MIC(AUIC)最为相关氟康唑:24h-AUC/MIC(AUIC)与抗真菌疗效最为相关,AUIC2025时疗效最佳。,吡咯类(azole derivative),氟康唑PK与PD(二),45,口服100mg,AUC 105-151 mg/L/hr 或 105-151 ug/ml/hr 如为
21、200mg,则可达210-302ug/ml/hr 如为400mg,则可达420-606ug/ml/hr当MIC8ug/ml时 200mg剂量时,AUC/MIC比值可达26-38当MIC=16ug/ml时 200mg剂量时,AUC/MIC比值可达 13-19 400mg剂量时,AUC/MIC比值可达 26-38当MIC=32ug/ml 400mg剂量时,AUC/MIC比值可达 13-18.93,氟康唑PK与PD(三),46,从PK与PD研究知如感染病原体为高敏时氟康唑日剂量可选用200mg如感染病原体为中敏时氟康唑日剂量可选用200-400mg如感染病原体为中敏高值时氟康唑日则可首日剂加倍后再持
22、续使用每日400mg维持治疗,氟康唑PK与PD(四),47,吡咯类,氟康唑播散性念珠菌病和其它侵入性念珠菌感染,常用剂量为第一天400毫克,随后每天200毫克根据临床疗效,每日剂量可增加到400毫克。疗程根据临床治疗反应而确定但对隐球菌脑膜炎,疗程一般至少为68周 可口服给药。也可以以不超过10毫升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氟康唑注射液由09氯化钠溶液配制而成(每瓶200毫克100毫升),氟康唑PK与PD(五),48,剂型口服:胶囊剂、溶液剂,不得互换应用注射:羟丙基环湖精复合物以增加伊曲康唑溶解度口服伊曲康唑个体间血浓度差异大,尤以胶囊剂更显著。16例服用伊曲康唑400-600mg/日,稳态伊曲康
23、唑血浓度差异达15倍,伊曲康唑 概述,49,吸收生物利用度55%,但有剂型差异,溶液剂吸收大于胶囊剂食物影响:食物可促进胶囊剂吸收,但降低溶液剂吸收分布蛋白结合率:99%由于本品脂溶性,可穿透各种组织中,组织中浓度可达血浓度3倍Vd 11L/Kg代谢经P4503A4肝内广泛代谢,代谢物超过30种30种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为活性代谢物,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50,排泄总体清除率 381ml/分肾:静脉注射剂剂型中赋形剂:80-90%经尿排出。非活性代谢物40%经尿排出胆汁:55%剂量7天内经胆汁排出,伊曲康唑 药动学特点,51,消除半衰期单剂给药伊曲康唑和活性代谢物羟基伊曲康唑半衰期分别为21和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物 PK PD 浓度 监测 及其 临床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