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研究及问题分析.ppt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研究及问题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研究及问题分析.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研究及问题分析 山东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 2010.8,2,主要内容,一、补充申请的管理以及新思路二、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思路三、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四、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补充申请需要提供的资料五、我中心关于变更内包材和有效期的审评要点六、申报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七、总结,3,补充申请的管理,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将变更按照事项分为三层管理1、国家局审批事项:18项2、省局审批、国家局备案事项:11项3、省局备案事项:7项共计36项内容,4,补充申请的管理,国家局审批的事项:1、持有新药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申请该药品的批准文号2、使用
2、药品商品名称3、增加中药的功能主治、天然药物适应症或者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国内已有批准的适应症4、变更用法用量或者变更适用人群范围但不改变给药途径5、变更药品规格6、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5,补充申请的管理,国家局审批的事项:7、改变影响药品质量的生产工艺8、修改药品注册标准9、替代或减去国家药品标准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的药材10、进口药品、国内生产的注射剂、眼用制剂、气雾剂、喷雾剂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11、申请使用药品组合包装12、新药技术转让,6,补充申请的管理,国家局审批的事项:13、修订或增加中药、天然药物说明书中药理毒理、临床试验、药代动力学等项目1
3、4、改变进口药品注册证的登记项目,如药品名称、制药厂商名称、注册地址、药品有效期、包装规格等15、改变进口药品的产地16、改变进口药品的国外包装厂17、进口药品在中国国内分装18、其他,7,补充申请的管理,省局审批及国家局备案的事项:19、改变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名称20、国内药品生产企业改变药品生产场地21、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除上述第10事项外)22、改变国内生产药品的有效期23、改变进口药品制剂所用原料药的产地,8,补充申请的管理,省局审批及国家局备案的事项:24、变更进口药品外观,但不改变药品标准的25、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国家局的要求修改进口药品说明书26、补充完善进口
4、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27、按规定变更进口药品包装标签28、改变进口药品注册代理机构29、其他,9,补充申请的管理,省局备案的事项:30、根据国家药品标准或者国家局要求修改国内生产药品的说明书31、补充完善国内生产药品说明书安全性内容32、按规定变更国内生产药品的包装标签33、变更国内生产药品的包装规格34、改变国内生产药品制剂的原料药产地35、变更国内生产药品外观,但不改变药品标准的36、其他,10,补充申请管理的新思路,探索改革药品监管机制。一是改革药品审评的机制。合理划分国家局和省局的审评审批事权,把可以由省级审评中心承担的审评事项交给省局。尝试建立区域审评机构,承担国家局交给的技术审评任
5、务。,吴浈副局长部署2010年药品监管工作,11,补充申请管理的新思路,由国家局负责审批的补充申请事项:进口药品的补充申请事项国内药品补充申请:1、增加批准文号2、需要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或临床试验3、须修订产品质量标准4、需更改说明书中适应症、适用人群、用法用量5、一些高风险品种的补充申请事项,12,补充申请管理的新思路,转由省局负责审批、备案的补充申请事项:原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4注册事项属国家局审批事项中:1、第5项变更药品规格中:不需要给予批准文号的补充申请2、第10项国内生产的注射剂、眼用制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容器,使用新型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者
6、容器的补充申请,13,补充申请管理的新思路,转由省局负责审批、备案的补充申请事项:原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4注册事项属国家局审批事项中:3、第6项变更药品处方中已有药用要求的辅料中:不需要批准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和/或临床试验的补充申请;其中治疗类大容量化药注射剂、多组份生化药注射剂、地标升国标化药注射剂、中化药复方注射剂等高风险品种,注射剂由终端灭菌改为无菌生产的品种除外,14,补充申请管理的新思路,以上事项中属于类变更的补充申请转为向省局备案的事项,其他转为省局批准后报国家局备案的事项由国家局药品审评中心建立统一的补充申请事项数据库,各省局在统一数据库中开展工作。企业备案及各省局审批的补充申请
7、事项,统一汇集于数据库中,以便于监管由国家局药审中心负责对各省局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及日常审评质量的监督检查,15,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应按照国家局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研究工作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指导原则(呈报稿)(尚未正式发布,建议参考执行)国家局药审中心以及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制定的审评技术要求特别注意事项:建议根据上述指导原则、技术要求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如果研究单位认为有更好的方法,也给予认可。,16,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组成: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17,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组成:外包
8、装,18,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组成:附属物:如给药器具、药棉、干燥剂等,19,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变更总体要求:材料本身在拟用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下是安全的能对原料药或制剂提供足够的保护与原料药或制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20,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变更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变更包装材料/容器的生产厂或供货商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包括包材的类型、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变更包装系统中的附属物变更外包装,21,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的基本要求:能对保证产品质量和稳定性起到有益的作用,或至少不降低其保护作用药物
9、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不得发生不良相互作用使用符合药用要求、并已获得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证的包材,22,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包装材料/容器的保护作用能在有效期内为产品提供足够的保护,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如光照、温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23,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包装材料/容器的保护作用根据产品特点,需考虑的因素有光照、与氧气的接触、溶剂的挥发、水蒸气的吸附以及微生物污染等避光:可考虑选择不透明、棕色包装容器防止微生物污染:保证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和完整性避免氧气以及水蒸气的渗透: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可渗透性(如LDPE瓶),封口系统的密封性等溶剂的挥发: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可渗透性,包装的密封性(如运
10、输过程中由于压力的变化导致密封性的改变)以及容器的完整性等,24,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不得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药物和包材/容器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或者即使发生了相互作用,对于包材/容器以及药物本身引起的变化不至于引发安全性的担忧。例如:塑料包装材料中抗氧剂、增塑剂、催化剂、引发剂可能会有迁移的可能,尤其是对于液体制剂而言,需考虑迁移或渗出量的影响,25,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不良相互作用:活性成分/辅料的含量下降由于吸附或包装材料中的渗出成份导致主药降解沉淀pH的改变变色脆碎度的改变.,26,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需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包材/容器和药物之间的相互
11、作用仅仅通过对药品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无法检测到,而是要充分考虑稳定性研究的结果。如果稳定性研究中出现了可能是由于包材/容器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需对此进行认真分析。一次性的检验体现不出变化的趋势 检验项目的局限性,27,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需综合考虑的因素:药品的物理状态(固体、液体等)药品的给药途径(眼用制剂、吸入制剂、注射给药制剂)药物自身特点(降解途径等)药品包装容器系统的特性(如防止儿童打开的特性,定量特性等),28,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的物理状态 对于固体制剂或药物而言,与包材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故一般可不考虑相互作用研究。但是对于非固体和液体制剂而言,
12、需考虑相互作用,尤其是含有有机溶剂的制剂,29,变更包装材料的研究思路,药品的给药途径 考虑到各种给药途径的风险性以及对于微生物的控制要求,对于注射给药制剂、眼用制剂、吸入制剂的考虑通常比较严格,故研究工作要求比较细致,30,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包装材料研究分为三类:类变更:微小变更类变更:非无菌制剂的相关变更,包材与药品间无相互作用担心类变更:无菌制剂、定量给药装置的变更以及包材与药品间有相互作用担心的变更,31,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类变更,32,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类变更,分以下三种情况: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非无菌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包装容器的
13、大小和/或形状变更固体制剂包装系统中的干燥剂和惰性填充物,33,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1、变更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1.1 前提条件及具体变更情况只涉及非无菌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栓剂等),不含有机溶剂的非无菌半固体制剂及液体制剂(如软膏、乳膏、洗剂、口服溶液、混悬剂等),其他制剂变更不属于此类变更的范畴此类变更应不降低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改变原包装系统的特性(例如原包装系统具有防止儿童误打开的作用的),34,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包装瓶及/或封口系统由聚氯乙烯(PVC)变更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或玻璃由聚乙烯(PE)变更为玻璃或聚丙烯(PP),35,变
14、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泡罩包装中的复合硬片由聚氯乙烯(PVC)变为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PVC/PVDC)或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PVC/PVDC/PE)由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PVC/PVDC)变更为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PVC/PVDC/PE)由聚丙烯(PP)变更为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PVC/PVDC)或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PVC/PVDC/PE)由聚氯乙烯(PVC)变更为聚丙烯(PP)任何类型的塑料材料变更为双铝泡罩包装,36,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不同包装材料气体透过量的比较,37,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研究验证工作需重
15、点关注变更前后包装材料对水蒸气的渗透情况某些情况下尚需考虑氧气的渗透情况或者透光情况,38,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类变更),39,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40,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案例:某泡腾片,申请由PVC-铝塑包装修订为双铝包装分析:泡腾片对湿度比较敏感,双铝包装防潮性能优于铝塑包装高湿影响因素试验证实双铝包装防潮性较好三批新包装产品进行了6个月的加速和长期留样稳定性研究,结果提示防潮性能较好,产品稳定性与原包装相比得以改善,41,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2.变更非无菌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包装容器的大小和/或形状 此项变更可能引起包装容器上
16、部空间或表面积/体积比例的变化,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研究验证工作需注意对变更前后产品稳定性进行比较,42,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类变更),43,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44,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3、变更固体制剂包装系统中的干燥剂和惰性填充物 在包装瓶中增加干燥剂 注意:所用的干燥剂应和产品可以明显区分,以避免误服,并在包装标签中明确注明使用了干燥剂eg:某产品为无水合物,原选用的包装形式为双层聚乙烯袋装,贮存过程中发现有一定的吸水性,部分主药转化为一水合物形式,故包装中申请增加干燥剂,问题得以解决,45,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在包装容器
17、中增加或去除药棉等惰性填充物 注意:变更后产品在运输和贮藏期间,其脆碎度以及其他相关物理性质不受影响此类变更只需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简单的研究验证工作,46,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变更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类变更),47,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类变更 此类变更一般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的影响。包括不属于、类变更的情况,或者即使属于、类变更但不满足前提条件的情况。,48,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主要包括:1、除类变更中提及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改变:如口服制剂由瓶装改为泡罩包装,大输液由玻璃瓶包装改为聚乙烯输液瓶/输液袋等2、去除具有遮光、防潮等作用的功能性外包装3、包装系统中附
18、带的给药装置或者给药系统中可能影响到产品给药剂量准确性的装置部分发生变化(例如吸入剂、气雾剂中的阀门系统),49,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4、变更后包装材料在已上市的同剂型、同给药途径产品中未曾使用过(如外用软膏制剂已批准的聚合物材料用于眼用软膏制剂)5、对于无菌制剂,任何可能影响到产品无菌性能的改变及其他质控指标的改变将玻璃安瓿变更为带有橡胶塞的玻璃瓶从其他包装系统变更为预填充系统从单剂量包装变更为多剂量包装包装容器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50,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研究验证工作此类变更一般对药品可能产生较显著的影响,需进行全面的研究验证工作:说明变更原因并详细描述变更的具体情况
19、列出新包装材料和容器的质量标准,以及该容器或材料在已上市的同给药途径、同剂型产品中已有使用的依据对新包装三批样品进行36个月加速及长期留样考察,并与原包装产品的稳定性情况进行比较对新包装产品进行检验对于给药系统装置发生变更,需根据给药装置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研究工作,证明变更前后给药剂量准确性保持一致对说明书包装标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51,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eg:某片剂,申请由PP-alu 铝塑包装变更为PVC-alu 铝塑包装 研究验证:包材特性分析药物的主要降解途径是氧化降解,未发现水解反应等降解途径稳定性研究也证明变更包装后产品的稳定性并未下降,52,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
20、要点,稳定性研究中的特别关注点:稳定性研究需按照中国药典附录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以及国家局发布的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中国药典以及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规定: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生产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53,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稳定性研究中的特别关注点:稳定性研究中,除根据药品特点进行各项检查外,还需关注药物和包装材料、容器之间是否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包材中是否有成份渗出或迁移至产品内,或者产品是否存在重量减少的情况等,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证
21、明这种相互作用对药品质量、安全性的影响,54,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稳定性研究中的特别关注点:建议采用同批次产品作稳定性对比研究。如原包装为塑料瓶装,申请变更为PVC铝箔包装,可以在连续生产的三批产品中取出一部分采用铝塑包装,其他采用原塑料瓶包装,对采用这两种包装的产品同时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考察,并比较两者的稳定性变化情况,得出是否可以变更的结论,55,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稳定性研究中的特别关注点:建议采用新旧包装各3批样品进行加速及长期稳定性试验,试验时间36个月应注意稳定性考察的条件加速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402,RH755长期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252,RH6010详
22、细试验条件参考中国药典和相关指导原则的规定,56,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研究要点,稳定性研究中的特别关注点:质量标准项目不全的建议适当增加考察项目。如化学药品没有有关物质考察或溶出度考察,中药制剂没有含量测定等应按照制剂的特点以及药典通则的要求增加稳定性考察项目,不应仅根据质量标准所列项目进行考察。如微生物限度检查、分散片的分散均匀性检查等,57,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补充申请需要提供的资料,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及其附件的复印件:包括与申请事项有关的本品各种批准文件,如药品注册批件、补充申请批件、商品名批准文件、药品标准颁布件、药品标准修订批件和统一换发药品批准文号的文件、新药证书、进口药品注册证、医药
23、产品注册证等。附件包括上述批件的附件,如药品标准、说明书、标签样稿及其他附件,58,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补充申请需要提供的资料,证明性文件:主要包括:药品生产许可证及其变更记录页、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等修订的药品说明书样稿,并附详细修订说明。(如有)修订的药品标签样稿,并附详细修订说明。(如有),59,变更包装材料和容器补充申请需要提供的资料,药学研究资料:连续3个批号的样品检验报告书;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直接接触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60,我中心关于变更内包材和有效期的审评要点,2009年我中心共审查了104个品种的变更内包材和变更有效期的补充
24、申请,审评建议批准的品种共计87个,其余17个品种因存在各种问题没有通过技术审评,占所有申请的16;今年16月份共计审评了31个品种的补充申请,没有通过技术审评的6个,占所有申请的19.4我中心针对申报资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了审评要点,统一了审评尺度和审评要求,61,审评要点主要内容,稳定性试验图谱的要求图谱是研究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图谱的试验数据无法得到有效证明。缺少必要图谱或图谱不符合要求的一般要求在限期内补充提供内容完整的试验图谱,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补充的作退审处理所提供的图谱必须能够保证其色谱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色谱数据工作站的有关问题,62,审评要点主要内容,稳定性试验图谱的要求
25、凡是能提供图谱的必须要求提供试验图谱,图谱内容必须完整,必须标明所使用的色谱数据工作站名称,并保留色谱数据工作站固有的色谱图谱头信息,包括:实验者、实验内容、进样时间、运行时间等,63,审评要点主要内容,稳定性试验图谱的要求对于软件本身使用“acquired time”、“作样时间”、“实验时间”等含糊表述的,需明确说明是进样时间还是其他时间;色谱峰参数应有保留时间(小数点后三位)、峰高、峰面积、定量结果、积分标记线、理论板数等。缺少必要内容的即属于不符合要求的图谱,比如“无头图谱”,64,审评要点主要内容,稳定性试验图谱的要求薄层色谱等无法自动采集的图谱需要提供彩色照片或彩色扫描图。图谱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品包装 材料 容器 变更 研究 问题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