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及监测.ppt
《药品不良反应及监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不良反应及监测.ppt(2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及监测P310,提 要,ADR的基本概念及分型ADR监测方法ADR报告与评价如何收集报告ADR开展ADR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DR信息通报1-11期汇总ADR实例图片,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某个单位或个人能单独完成的。需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各级领导、医生、护士、药师的重视,相互支持和通力配合。,ADR的基本概念及分型,ADR定义: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我国办法)ADR类型: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依赖性、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等。,药物不良事件(ADE):是指
2、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用药有因果关系。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人群的用药风险,本着“可疑即报”的原则,对有重要意义的ADE也要进行监测。,群体不良反应/事件:是指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段内,使用同一种药品对健康人群或特定人群进行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多人ADR/事件。,信号:信号是一种来源于报告的药品和不良事件可能存在因果关系的信息,这种关系是未知的或者以前文献中未完全提及的。通常形成信号需要1个以上的报告,并要依赖于事件的严重程度和信息的质量。获取信号的速度取决于:A.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B.用药人数;C.报告及其质与量;D.报告的分析和利用水平,可疑不良反
3、应:是指怀疑而未确定的不良反应。WHO国际药物监测中心按其因果关系分4级,即肯定、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新的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用药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药源性疾病(DID):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 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与ADR不同的是,引起药源性疾病并不限于正常用法和用量,还包括过量、误用药物所造成的损害。,ADR的发生率:十分常见:
4、1/10 常见:1/1001/10 偶见:1/10001/100 罕见:1/100001/1000 十分罕见:1/10000,ADR的分型 1.常用的分型方法 据ADR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分三型:A型不良反应:是由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相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副作用、毒性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和撤药反应等均属A型不良反应。,B型不良反应:是指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特点是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而且时间关系明确。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属于此类。,C型不良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其潜伏期较长
5、,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其发生机理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2、新的分型方法 据不同反应的英文名第一个字母排序。A类(与剂量相关反应):即扩大的反应可预知。可根据药物或赋形剂的药理学和作用模式来预知。与剂量有关。药动学和药效学因素。停药或减量时则可部分或完全改善。最常见与治疗无关的副作用。,B类(促进某些微生物生长反应):可预测,但与A类反应不同,因其直接的和主要的药理作用是针对微生物体而不是人体。如含糖药物引起的龋齿、抗生素引起的肠道内耐药菌群的过度生长、广谱抗生素引起的鹅口疮、过度使用可产生耐药菌的药物而再用时无效。药
6、物致免疫抑制而产生的感染不属于B类反应,应注意。,C类(化学刺激反应):取决于药物或赋形剂的化学性质而不是药理学性质。可预知,通过起因药物的生理化学特性还是可以预测的,不是药理学。化学刺激多数病人会出现相似的反应。严重程度与药物浓度而不是剂量有关。包括外渗物反应、静脉炎、药物或赋形剂刺激而致的注射部位疼痛、酸碱灼烧、接触性皮炎、及局部刺激引起的胃肠粘膜损伤。,D类(特定给药方式反应):不依赖于制剂的化学或药理性质,而是因剂型的物理性质和(或)给药方式而发生。给药方式不同,ADR的特性也必将不同。共同的特点,改变给药方式,ADR即可停止发生。如植入药物周围的炎症或纤维化、注射液中微粒引起的血栓形
7、成的血管栓塞、片剂停留在咽喉部、用干粉吸入剂后的咳嗽。与注射相关的感染有关,如注射液污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与给药方式注射有关。与所用药物无关,不是B类。B类反应则为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E类(撤药反应):是生理依赖的表现。药理学可预知的,与给药时程而不是剂量有关。不普遍,许多病人虽然持续大剂量使用也不一定会发生此类反应。只发生在停药或剂量突然减少后,再用症状改善。与继续用药会加重反应的ADR不同。常见的药物有阿片类、苯二氮类、三环类抗抑郁药、-阻滞剂、可乐定等。,F类(遗传缺陷反应):遗传因子决定的代谢障碍。有种族、家庭性差异。与剂量大小无关。如有G6PD缺陷病人,用奎宁时可能出现
8、溶血,其它人即使奎宁用量很大也不会发生。可预测,但检验手段复杂。常见的遗传缺陷存在家庭性障碍,如苯丙酮酸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C1酯酶抑制剂缺陷、卟啉症和镰状细胞性贫血。,G类(基因毒性反应):许多药物能引起人类的基因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是潜在的致癌物或遗传毒物,有些(并非全部)致畸物在胎儿期即使遗传物质受损。,H类(与免疫相关反应):即过敏反应,涉及免疫应答的活化。如脑病、视神经炎、药疹、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血管性水肿等。药理学上不可预测。最常见(比A类反应少)、类别多。与剂量无关。减少剂量通常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U类反应:即未分类反应,为机理不明
9、的反应,如药源性味觉障碍、辛伐他汀的肌溶解、气体全麻药物的恶心呕吐、心动过缓、胃肠道出血、癫痫等。,ADR监测方法,ADR监测方法,(一)自愿报告系统(SRS)(二)处方事件监测(PEM)(三)医院集中监测系统(四)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五)ADR计算机监测,(一)自愿报告系统(SRS)自愿报告是医务人员发现的可疑ADR报告给生产经营、监测机构、药监部门。1.优点:是ADR的主要信息源,也是罕见ADR唯一的发现方式。可及早发现潜在的ADR信号,早期警告。监测范围广泛,参与人员多,不受时空限制;简单、常用、经济;2.缺陷:漏报,不能准确计算发生率。随意性,信息不全,引起归因过度或不足(即过高或过低地
10、估计药品与ADR之间的关联性)。,(二)处方事件监测(PEM)处方事件监测最初是在反应停事件后,英国首先实施。其方法是在选定一种研究药品后,通过处方计价局识别出开过此药的处方,把这些处方资料贮存起来,如在ADR报告方面发现某种药品问题值得深入调查时,就向开过该药处方的医生发出调查表(绿卡),询问暴露于该药后病人的结果。相对于前瞻性队列研究,费用较低;不影响医生处方习惯和处方药品;可研究潜伏期较长的ADR。缺点是该研究的可信性取决于医生绿卡的回收率。,(三)医院集中监测系统 医院集中监测是指通过在一定的时间、一定范围内对某一医院或地区所发生的ADR及药品利用情况,探讨ADR的发生规律。可针对某种
11、病或某种药品调查。优点:资料详尽,数据准确可靠,能够计算出相对发生率,探讨其危险因素。缺点:数据代表性差、缺乏连续性,且费用较高,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四)药物流行病学研究 利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一些可疑的ADR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明确了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可计算发生率,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缺点:费用高,需大型的数据库支持。国际上对己烯雌酚引起下一代女孩的阴道腺癌、口服避孕药引起少数人的静脉血栓等的调查都是药物流行病学应用的很好例证。,(五)ADR计算机监测 用计算机收集、贮存、处理与可疑ADR有关的病人的临床信息、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或提出一些警告性
12、的信号,再由专业人员对计算机筛选的ADE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确定是否为ADR。自动监测可提高ADR/ADE报告率。充分利用医疗信息资源,不干扰正常医疗活动,能进行大样本、长时间、各种设计类型的研究,药物流行病研究方向。前期工作量大,需多部门协作,组织实施复杂。,ADR报告与评价,1.ADR报告表填写要求 真实、完整、准确。每一个病人填写一张报告表。个人报告建议由专业人员填写,可以是诊治医务人员、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专(兼)职人员及专业监测机构人员。,2.报告程序、范围、时限要求 报告程序 实行逐级、定期报,必要时可越级报。基层单位(生产、经营和医疗机构)发生、发现的可疑ADR病例均应填写ADR/
13、事件报告表;省级ADR监测中心核实,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分析,提出关联性评价后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国家ADR监测中心按规定向SFDA和卫生部报告。,报告范围 1.医疗机构和经营单位:报告发现的所有可疑ADR。2.药品生产企业: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发生的所有可疑ADR;新药监测期已满的药品,报告新的或严重的ADR/事件。3.进口药品代理经营单位:首次获准进口5年内的药品,报告该药品发的所有ADR;进口满5年的药品,报告其发生的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应。进口药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新的或严重的ADR。,报告时限要求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1)季报:一般病例逐级、定期报,在发现之日起
14、三个月内完成上报工作。(2)半月报:发现新的或严重的ADR/事件,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3)立即报:发现新的或严重的ADR/事件,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立即以有效方式(书面、电子文本、传真等)向所在地省食药品局、卫生厅(局)及ADR监测中心报告。,ADR/事件报告表,适用对象:境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各级专业机构。,上报要求:一般(一个季度)监测期内一个季度新的、严重(15日)群体或死亡(及时)进口药品境外新的、严重(一个月),基层单位,省级中心,3日,国家中心,(半年),群体事件典型病例,如何收集报告ADR,ADRs药物不良事件,药品质量问题,药物安全问题,药物治疗错误,
15、必须明确正确用药出现不良反应是ADR给药处理错误出现不良反应是ADEADR不等于药疗事故ADE不完全是药疗事故,(一)药店、药房寻找ADR线索的临床思维 鉴于药店、药房的工作性质,可通过以下途径收集。1.发(退)药询问主要针对老病号、患者退换药、重点的患者和重点的品种。发(退)药时,注意认真询问患者使用该药品后身体有什么不适症状,是否严格按药袋说明或药品说明书用,是否与其他药物合用等。可直接向患者了解,留下电话号码追踪监测,一旦确定及时主动填写ADR报告表。,2.用药咨询收集在药店、药房内设立用药咨询台并设有专职药师咨询,不仅患者可以就用药问题直接询问药师,医护人员遇到用药问题也可以咨询。通过
16、用药咨询的渠道,药店、药房可掌握患者用药动态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ADR。,3.用药回访发放免费用药咨询卡和口服药袋是注明咨询电话,一般通过回访形式有患者来药店、药房回访与电话回访。药店、药房设立咨询电话,在日常用药咨询服务和回访中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因用药出现的ADR(包括其他医院和社会药店),及时分析整理填写ADR报告表。,4.临床检验结果从检验报告的异常检查的病例入手,寻找哪些有可能是ADR所致。能及时捕捉新的、严重的ADR信息。,(二)医生寻找ADR线索的临床思维在ADR报告明确重点监测品种和重点科,利用某些专科特点寻找ADR线索,为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与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1
17、.确定重点病监测 皮肤:目前收集到的多为皮肤过敏反应,其他系统发生的ADR也多伴有皮肤反应。急诊:严重的院前ADR多急诊抢救,这也是寻找线索的重要途径。建立与输液室的经常性联系,对于输液过程中出现ADR,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及时填写ADR报表。结合患者就诊时间集中、用药一致的特点,并对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儿科: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和药物的特殊反应,极易发生ADR。儿童占ADR很大比例,必须加强对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用药安全。,2.重点监测人群注意患者基本情况如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生活习性、既往ADR。对一种药物或某些饮食反应异常者,有可能对多种药物有严重反应。老年人、儿童、孕
18、妇是ADR高发人群,儿童发育不全、老人功能衰退,更易发生ADR。有人总结78例ADR中,60岁的老人共49例(占62.8)。注重患者的肝、肾功能。对20个ALT升高的病例做了深入的探索,8例可能与用药有关,3例与饮酒有关,其余9例为肝胆疾病。3.明确重点监测品种。加强对用药动态消耗统计,一定时期内消耗大的品种和首营药品列为ADR重点监测品种,其中首营药品监测期为一年。这二方式具有动态性,能为监测和分析ADR提供基础数据。,4.注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过多。应抓主要矛盾选择用药。抗生素的滥用,且多为静滴用药。在114例ADR中,涉及药品55种,其中抗生素15种(27.3),静滴用药73例(64.0
19、)。静滴方法不当。114例ADR中抗生素静滴者55例(48.2),这可能与一日剂量一次静滴,或34 h内静滴两次有关。如一时难以做到合理间隔,也应注意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高,静滴速度不宜快,或每日上午静滴后改口服。药品质量存在潜在问题。如某药品在某段时间ADR增多,换批号或厂家后未再出现。,(三)ADR鉴别诊断与处置的临床思维1.ADR鉴别诊断医师首先会考虑是不是疾病所致,对难以诊断的病例,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ADR。有ADR易发因素存在时,更不能轻易放过。查询用药史,看其ADR与用什么药在时间上可能有较大的关联。一段时间某些反应异常升高,要了解是否用了同一种药。了解所用药或同类药物有无相关
20、的药理作用和ADR。同类药物因结构相似可能发生相似的ADR。如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磺胺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有交叉过敏反应。,(三)ADR鉴别诊断与处置的临床思维了解既往是否用过此药或同类药,有无类似的ADR,注意的是既往无反应也有可能发生。了解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了解再次用药是否会再次发生同一反应,有些反应在继续用药中可能减轻或消失。,(三)ADR鉴别诊断与处置的临床思维过敏反应一般表现面色苍白、发绀、心悸、恶心、皮肤反应、喉头水肿、休克等。过敏特殊表现:药物热、寒战、抽搐、严重呕吐、腹泻、喷嚏、流涕、流泪、手臂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肝酶异常升高、血管炎、干酪性坏死、一过
21、性晕厥等,这些需要鉴别。,过敏反应的发生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69岁 30%,26%的过敏反应与抗微生物药物相关,2.ADR处置较轻的ADR,又须继续用药,可在严密观察下适当减量,并予以对症处理;若较重,特别是过敏反应,立即停药是首要措施。在用药后不久,静滴进入量很小出现(有的仅几分钟),可考虑停药并用地塞米松等抗炎、抗过敏治疗。一般停药并处理后可迅速消失。,在救治药物过敏患者时,用药决不能麻痹大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可能加重或出现新的ADR,必须注意。过敏性休克首选是注射肾上腺素,但必须监测血压或询问高血压史。如有高血压建议考虑先选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根据血压情况,立即注射或缓慢注
22、射或静脉缓慢滴注肾上腺素。曾有因青霉素过敏者,立即注射0.5 mg肾上腺素致血压突升至200 mmHg以上的报道。,甲硝唑、头孢菌素类过敏性休克或过敏反应,不可注射氢化可的松、西地兰,因其是含乙醇制剂可发生相互作用,出现双硫仑(戒酒硫)反应,面部潮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甚至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极少数阿司匹林哮喘病人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后产生支气管收缩反应,甚至十分严重,但注射其它糖皮质激素制剂无不良反应,因而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制剂平喘时必须慎重。,抗过敏药的致敏现象:有些人用抗过敏药后不但无效,反而原先的皮肤瘙痒、风疹等症状加剧,要赶快停用,以免发生危险。抗过敏药引起过敏反应,
23、以扑尔敏、苯海拉明最常见。发现用药后原有疾病迁延不愈或加重,或新的过敏症状,应考虑是否为抗过敏药导致的过敏。病情轻时应及时停用或更换药物,中药也会导致过敏,服用时仍应谨慎。,药物热问题药物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ADR,且易误诊为其他原因的发热,这在家庭用药中也需要十分注意。据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 770例发热待查或发热原因不明病例中,药物热21例,占1.19。,药物热是由患者因使用某一种或多种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是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亦为发热的常见病因。包括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类型。近年不合理用药和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其发率逐渐增多。,要重视“药物热”的问题。资料表
24、明:使用抗生素很容易发生“药物热”,对感染科出院病人的“最后诊断”进行统计,发现住院期间合并发热的患者中竟然有超过20的患者为药物热。在参与全院会诊中,发现在外科手术后较长时间伴发热的患者中药物热所占比例更高。所以加强对药物热的识别和认识显得非常重要。,病例男性患者,发热时间1月余,入住感染科之前,曾用多达15种抗细菌药。患者由家属用平车推入病房,平车的头部还放着一大口袋抗生素。入院后在两天时间内完成了常规检查,包括血液培养等。除了体检发现颈部有呈串珠状、黄豆粒大小的肿大淋巴结外,没有其他特殊体征,初步辅助检查没有可资确诊的结果。,在等待外科医生做淋巴活检的时间里,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加强了营
25、养支持治疗,停用所有抗生素。结果,患者在入院后第二天体温开始下降,第三天体温正常。有趣的是:在等待做活检的3天内,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均已经不可触及。其实类似病例还很多。,广义而言:任何药物均可能在制造或使用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内毒素或其它物质等,污染而引起用药者发热。尽管非药物本身所致,但却与用药有关。几乎所有药物都能通过这种机制引起药物热。,引起药物热的药物 常见的药物:磺胺类、两性霉素B、青霉素类、博莱霉素、更生霉素、青霉胺、抗组胺药、甲基多巴、苯妥因钠、阿托品、水杨酸类、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较常见的药物:头孢菌素类、利福平、链霉素、别嘌醇、硫唑嘌呤、西米替丁、丙基硫氧嘧啶、肝素等。偶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品 不良反应 监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