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ppt
《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ppt(1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王树平 黄冈市第一人民医院,2,一 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3,1 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根据WHO的定义,我国将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定义为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4,药品不良反应基本概念 副作用(Side effect)是指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Toxic effect)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出现的毒性反应。因服用剂量过大而发
2、生的毒性作用,不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 后遗反应(After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5,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药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根据其变态反应发生速度不同,分为速发型(、型)和迟发型(型)两类。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Idionsyncratic reaction)指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反应。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伯氨喹啉发生溶血症。三致作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6,2 开展AD
3、R监测工作的历史背景,7,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新药研制出现高潮,一些工业先进国家生产的药品高达数万种,合并用药和长程疗法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性日益突出。1961年“反应停”事件,轰动了世界,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重视。1962年世界卫生大会建议各国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WHO于1968年制定了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并设立了监测合作中心。自60年代中期,不少国家制定并颁布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成立了相应的机构。,8,国外药害事件举例:,1)二硝基酚、三苯乙醇引起的白内障事件;上世纪30 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应这两种药物导致白内障发病分别为100万和10
4、00人;,2)异丙基肾上腺素气雾剂事件;引起心率失常、心衰,死亡约3500人;,3)氨基比林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19311934年间,仅美国就死亡1981人;,4)含汞药物引起中毒;英格兰、威尔士地区19291948年间,死亡585人;,9,(5)氯碘羟喹引起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SMON):仅日本就有11007人受害,死亡1000多人。70年代时有7297名受害者向日本32个地方法院、7个高等法院起诉,到1982年,有5249名患者获得1195亿日元的赔偿(现在约合人民币90亿元),由当时生产该产品的三个药厂分担;(6)二碘二乙基锡引起中毒:这个药品上市仅3个月,就引起中毒270人,死亡1
5、10人,平均每月死30多人。,10,(7)19661969年间,美国波士顿妇科医院的医务人员发现8名青少年妇女患阴道腺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怀孕期间服用过己烯雌酚的母亲,所生女儿到青少年时期患此癌症的危险性比对照组的女儿大130倍,相对危险度132。医务人员在此基础上又扩大调查,在其它地方也证明了这种情况。美国FDA此后禁止孕妇使用己烯雌酚,避免了类似癌症的重复发生。,11,(8)沙利度安事件:沙利度安于1956年首先在西德上市。因它能有效地改善妊娠反应,迅速风行于欧洲、亚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国)、拉丁美洲等17个国家。1961年以后,这些国家忽然发现许多新生儿的上肢、下肢特别短,甚至
6、没有臀部和退部,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有的婴儿还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神经炎等。经过长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海豹肢畸形”是由于患儿母亲在妊娠服用沙利度安所致。仅当时的西德就有60008000例,日本1000例。另外多发神经炎1300例。,12,上世纪国外发生的重大药害事件,13,发生在我国的药害情况:我国1990年的一项统计表明,在我国的180万聋哑儿童中有60%,约100万人是由于用药导致的。并且还在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有5000多万残疾人,听力残疾约占1/3,有1000多万人。有关部门调查,其中60-80%与药物有关。本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医务人员在聋哑学校作过
7、调查,发现这些年来,后天性聋哑患者中与药物有关的比例不断增加。,14,有资料表明,近年来这个比例还有增加的趋势。老的药物如链霉素等用量有所减少,但是有些新药也会引起耳聋。现在结核病有卷土重来的势头,我国已有3.3亿人受结核菌的感染,有600多万人患有不同器官的结核病,氨基甙类抗生素仍是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根据WHO和其它国家调查的结果测算,我国每年有5000多万病人住院,其中至少250万人与ADR有关,50万人属于严重反应,这部分人中每年可引起19万多人死亡;病人入院发生轻重不等ADR的可达到5001000万人次。,15,表.历年来与药物有关的后天性耳聋的调查情况,16,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深受A
8、DR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300多名银屑病患者服用乙双吗琳后发生急性白血病、肝癌、胃癌、膀胱癌、恶性淋巴瘤等,其中半数以上报告时已经死亡;此外还有许多人服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酮康唑、壮骨关节丸、感冒通等药物后发生了后天性耳聋、间质性脑炎、中毒性肝炎、血尿等病症;咪唑类驱虫药引发的迟发性脑炎。,17,3、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18,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意义:(1)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药品质量、促进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2)是确保人民安全用药、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3)是我国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单位、医务人员提出的一项法定
9、任务;(4)有利于做好用药监护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5)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19,二、为什么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20,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全世界的1/3死亡病历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药品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所致。我国人口众多,使用药品的机会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率也高,由于我国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药品能带来不良反应的概念还不十分清楚,加上客观上医护人员的素质和诊治疾病的能力有限,误诊误治、不合理用药甚至滥用药品现象相当普遍。即使发生了ADR也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从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看:住院病人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发
10、生率为10-20%;有5%的住院病人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入院的。我国尚未做过类似统计,但估计数字不会低于国外。国内外曾经发生的令人震惊的重大药害事件,如1961年首先在德国发现“反应停引起海豹儿”;1922年在欧洲发现并于11年后证实“氨基比林引起粒细胞减少症”;1982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四咪唑引起迟发性脑病”;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致聋、精神药物成瘾等,引起了发达国家的警觉,从六十年代起先后开展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避免和减少药害蔓延。我国在这方面比国外至少落后二十年。,21,(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必要性 1.药品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1)病例少。期临床试验2030
11、例,期 临床试验100例,期临床试验300例以上;(2)研究时间短,观察期相应较短;(3)实验对象年龄范围窄。上市前药品不具备在特殊患者人群(如老年、儿童患者)中使用的经验;,22,(4)用药条件控制严格。有特殊情况的排除。(5)目的单纯。观察指标只限于试验所规定的内容,未列入试验内容的一般不予评价。所以,新药的有效率、长期效应、不良反应、新的适应症,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可影响药效的多种因素,在药品上市前均缺少研究。,23,比如:非那西丁是1887年上市的药品,但是发现其不良反应并引起警觉是在1953年,证实存在不良反应是在1959年,对其实施管制是在1974年,而这时与其上市时间已经相隔了
12、87年之久。非那西丁主要是造成肾功能损害。据统计,有2000人引起了不良反应,其中有500人死亡。,24,ADR发现与管理时间,25,2.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性根据WHO和其它国家调查的结果测算,我国每年5000万病人住院,其中至少250万人与ADR有关,50万人属于严重反应,这部分人每年可引起19万多人死亡。,26,3、医疗费用增加带来经济上重大损失WHO:由于ADR住院住院患者1020%,其中死亡5%;不发达国家高于发达国家。美国:有2.5亿人口。住院患者严重ADR6.7%,死亡0.32%;占死因第4位,仅次于心脏疾患、癌症与中风。由药源性病症带来的损失高达$760亿;英国:有5000万人口
13、,每年用于救治ADR受害者的费用可达26亿英磅,约合$39亿。中国:预计2025万人死亡;增加医疗费¥40亿。,27,(二)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目的,28,(1)防止严重药害事件的发生、蔓延和重演;(2)为上市后药品的评价、监管提供信息;(3)促进临床合理用药;(4)为遴选、整顿和淘汰药品提供依据;(5)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6)促进临床药学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29,(三)WHO和发达国家实行ADR监测的情况,30,1.WHO从60年代开始推行国际药品监测网络合作计划。2.英国60年代成立了药品安全委员会,建立了药品上市后监测制度。3.瑞典60年代实行ADR监测制度。,31,4.日本是
14、亚洲第一个依法规形式确定药品上市后进行监测制度的国家。自60年代建立ADR报告制度。70年代建立了药品再评价制度和再审查制度。根据上市后使用情况,重新确认该药审批时承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32,日本药品再评价自19731988年,共进行了28次,对98.6%的单方制剂和92.8%的复方制剂作了重新评价,共18920个品种,占整个上市药品的98.2%,其中,5.7%的药品“无证实有用性的根据”予以撤消文号。,33,5.美国50年代建立了ADR监测报告制度。当时主要是收集氯霉素引起的血液系统ADR。1962年发生“反应停”事件,促使美国国会规定所有药品的ADR必须报告FDA。80年代美国法律规定生
15、产企业必须报告本企业产品的ADR,企业不按规定和时间(新药批准后前3年每季度报告一次)即被认为是违法。FDA不仅收集正常剂量下ADR,药品缺乏疗效也被认为是不良事件。,34,如,治疗感冒的PPA(苯丙醇胺或盐酸去甲麻黄碱),FDA将其列入“危险药物”用了5年时间。该研究的对象为2000个1849岁的患者,其中半数为女性,在约35个发生中风的女性中约有六人服用过含有PPA的减肥药,在约650个没有发生中风病史的病人中,只有一人使用过含有PPA的减肥药,PPA的副作用是增加因脑内出血而致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35,美国FDA对因严重不良反应而需对药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显著修改者制定了标准。适应症和用途
16、:限制使用或撤消某个适应症,其原因是不良反应报告提示使用该药可能导致住院、延长住院时间,严重或永久性致残或致死。禁忌症:增加对该药有禁忌症的人群。,36,警告:发现了原说明书未列入的问题,批准上市前已认识到但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事项:对开方医生需要强调和提醒注意的问题。不良反应:新发现的发生率过高的不良反应或已知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37,过量:超过推荐剂量而导致住院、延长住院时间,严重或永久致残或死亡。用法和剂量:由于推荐剂量而导致住院、延长住院时间,严重或永久致残或死亡。,38,FDA统计,19761985年间美国上市新药198个,依据上述标准判断,使用说明书进行了显著修改的药品有102个
17、,平均占上市新药的半数。1978年上市新药中说明书进行了显著修改的药品高达药品上市数的76.5%。,39,经利益-风险评估,风险大于利益的药品,从市场上撤消。美国FDA从19801997年近二十年间撤消了13种新药。多数情况下是在药品上市后12年内撤消的,有的药品是在上市后的第3、4、5年内撤消的。上市时间最短的是4个月,最长的时间为24.2年。,40,近年来从美国市场撤出的处方药举例药 名 作 用 类 别 生产地 上市时间 撤出时间芬氟拉明 食欲抑制剂 法国 1995、6、1997、6、特非拉定 H1受体拮抗剂 美国 1995、5、1998、2、阿斯咪唑 H1受体拮抗剂 比利时 1988、1
18、2、1999、6、西沙比利 胃动力促进剂 比利时 2000、2、2000、7、格帕沙星 喹诺酮类 日本 1997、11、1999、11、溴芬酸钠 镇痛剂 美国 1997、7、1998、6、西立伐他丁 还原酶抑制剂 德国 1999、12、2001、8、,41,(四)埃利斯宣言,42,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等国际组织于1997年9月27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利斯城堡联合召开了由30个国家参加的发展药物监测信息交流国际会议,发表了“埃利斯宣言”。其主要内容是:1.药物安全信息必须为公众健康服务;2.关于药物正确使用的教育.包括对安全信息的解释,对广大公众、病人和医药工作者都是至关重要的;3.必须
19、使人们容易得到药物评价及了解风险和利益所需要的一切证据;4.每个国家都要建立一支独立的专家评价系统,保证全面地收集现有药物信息,公正地进行评价;5.保证在发生以外问题时,对问题能够迅速辨认,并能有效地进行处理。,43,(五)我国ADR监测工作现状,44,我国ADR工作回顾:1988年卫生部药政司和医政司开始筹划ADR在全国的试点工作;1989年卫生部组建了药品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陆续设立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甘肃、河北、辽宁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解放军等地区中心;1995年一月一日正式实行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报告制度;1998年3月,我国正式加入WHO国际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组织,成为成员国;1
20、999年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中心”并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更名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远程网络中心开通;2001年11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制度和各地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情况通报制度建立。,45,ADR监测工作近年来的进展 1、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体系建设全面铺开,我国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量已经迅速发展到31个;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远程信息网络系统具有录入、编辑、初步因果分析、汇总统计和检索查询以及实时报告传输、统一数据管理等功能;3、在ADR监测信息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和保障人民
21、用药安全服务方面取得了突破。,46,近10年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发表量(不包括个案报道),47,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发病 机理,48,(一)、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由于药物种类多,给药途径不同,人的体质各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机体方面和给药方法的影响。,49,药物方面:,药物杂质:如胶囊的染料常引起固定性药疹,药物的污染:污染药可引起严重的ADR,药物的剂量:用量过大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剂型的影响:同种药物不同剂型吸收不同,引起反应不同,药物的质量问题:不同厂家技术差别、药质不同、反应不同,药理作用:长期用激素,出现类肾上腺皮质
22、功能亢进症,50,机体方面:,种族差别:异丁苯酸在英国多发肝损伤,在日本少见,性别:药物性皮炎男女比率为32,年龄:60岁以下发生ADR为6.3%,60岁以上者为15.4%,个体差异:巴比妥类药在催眠剂量时大多数人入睡,但个别产生兴奋。,病理状态:肝、肾功能减退时,药物蓄积中毒的多。,血型:口服避孕药引起血栓症A型较O型高,营养状态:叶酸缺乏者,硫喷妥钠麻醉作用增强。,51,给药方法影响:,误用、滥用:配伍不当,滥用发生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口服药引起消化道反应。,用药持续时间:长期用药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减药或停药:激素停药发生的反跳现象。,52,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品种越多不良反应发生
23、率越高。(见下表),用药种类与ADR发生率,53,(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理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归纳起来可分为A、B、C三型。,54,A型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的发病机理:,药物的吸收:如脂溶性药口服后在小肠吸收多,非脂溶性药吸收的不完全。,药物的分布:血流丰富的部位药物的分布和消除较快。,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药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减少时,血中游离药浓度高、药效增加。,药物与组织结合:药物与组织结合是引起A型ADR的原因之一。,肾脏排泄:肾功差者,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易产生ADR。,药物的生物转化:由于遗传基因、个体差异而使药物在肝内氧化、还原或水解受阻而发生ADR。,a.药代动力
24、学方面的原因,55,b.由于靶器官敏感性改变 以上因素造成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至A型ADR。A型反应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此型ADR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和继发反应等。,56,B型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的发病机理a.药物因素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产物、杂质等b.病人因素特异性遗传因素 B型ADR使一种与正常药理作用安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很难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大多数药物过敏反应,包括型(过敏性休克型)、型(溶细胞型或细胞毒型)、型(局部炎症或坏死反应)、型(迟缓型细胞反应)。,57,C型不良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药品 不良反应 监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