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pt课件.ppt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ppt课件.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舒,王 舒 43岁,博士生导师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针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国家教育部优秀人才 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博士研究会常委天津中医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南开区政协委员,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4,经筋刺法的临床研究,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
2、,预后,6,流行病学Bell麻痹是常见病之一,文献报道美国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25例,欧洲为20例,日本为20例;见于各个年龄组;轻者2-3个月可自愈,重者终身不恢复。有调查1982年发病率为38.0/10万人口。我国贝尔氏麻痹的患病率均高于国外。其解释尚待研究 Bell麻痹发病面广,地理位置以东经110-120和北纬25-45之间为高发区,长江以北比长江以南发病高。,各省市患病率并不一致,以吉林省最高(193.19/10万),其次河北省(168.17/10万)、江苏省第三(146.04/10万);患病率低的省市为福建省(15.68/10万)、上海市(12.70/10万)、最低为广东省(9.
3、08/10万);其余省市介于91.07-15.71/10万之间,如图1所示.,患病率,Bell麻痹发病率、地理分布与患病率大体相似,亦以吉林、河北、江苏居前三位,而广东最低。,发病率,男性患病率为21.7l/10万,女性为28.06/10万。女性高于男性。患病年龄为各年龄组均有,但在45-65岁之间患病率最高,50岁为患病率高峰,占21.3%,10岁以下较少。,患病率,发病率,男性为4.49/10万,女性为5.78/10万,女性高于男性,发病高峰在45岁,见图.,Bell麻痹与年龄、性别关系:Bell麻痹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老年多见,儿童少见。女性略高于男性,但性别差异不大。,患病率是指在
4、调查或检查时点,一定人群中存在的新旧病例总数。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曾经患过,不论现在的病情是否被控制都包括在内。它最适用于对病程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上。新旧病例总数包括属于在规定统计期间前发病,延续至本期间内病仍未愈的慢性居和少数急性病。发病率是表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某病的频率。观察期间可按年、季、月、旬等,最常用的观察期间是一年。一定人群可以是某一地区的全部人口,也可以是该地区某一性别、年龄组的人口,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口。发病率用途很广,可反映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作为前瞻调查的基点,探索发病的因素,估计防治措施的效果等。,Bell麻痹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高峰,分别际于
5、春末夏初、夏末秋初季节:1,926例的发病季节呈2个高峰,3-4月为第一高峰,占13.55%:8-9月为第二高峰,占15.47%。,发病季节,在1,926例Bell麻痹中急性起病1,760例,占91.38%,亚急性起病115例,占5.97%;起病形式不明者51例,占2.65%.单侧Bell麻痹者,左侧(53.7%)多于右侧(46.3%)。,起病形式,农村患者多于城市,以江苏为例、南京市患病率为75.95/10万,无锡市为80.41/10万,盐城农村为133.73/10万,淮阴农村为161.26/10万。从职业来看,农民患病率最高,为29.7%。,与患者居住地和职业的关系,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
6、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6,Bell 麻痹的病因,1血运学说,2病毒原性学说,传统的病因和发病学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寒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发病。,此学说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学说。1972年,MC最旱提出病毒感染是贝尔氏面瘫的病因”假说。1995年,Sugita等用单纯疱疹病毒作耳廓接种,成功地在小鼠动物模型上诱发了暂时性面瘫,为此学说提供了实验证据。,Mcgovern提出了面瘫是一种免疫疾病的概念,他认为,面瘫发病机制是一种伴随补体结合的抗原抗体
7、反应。他们给面瘫狗静滴肥大细胞抑制剂,有效减轻了周围性面瘫的程度,且用这种抑制剂治疗早期贝尔氏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免疫学说,肿瘤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指发生在颅内或颅外的肿瘤直接或间接侵及或压迫面神经从而造成的面瘫。外伤性面神经损伤 医源性(手术后),颞骨骨折或面部外伤 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 如中耳炎、腮腺炎、带状疱疹先天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或颞骨及面神经管发育畸形,其他面神经麻痹的病因,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6,病理 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
8、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发病机制 其一:感染或风冷等因素的刺激导致局部缺血,水肿,受压影响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其二:面神经干内神经纤维的损伤、变性从而失去生理功能。,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6,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伴随症状 有无面神经支配区的疼痛或感觉障碍,有无听力、味觉及泪液改变及以及伴发的眩晕病史面神
9、经麻痹的发病时间及治疗史 急性发病或隐形发病,首发或复发,有无治疗情况。患者的心理因素:注意对面神经麻痹患者心理因素的考虑和治疗,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面神经麻痹,运动神经,副交感分泌神经,感觉神经,障碍,表现为,症状表现,闭眼困难、口角偏斜、听力受累,泪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及味觉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蹙眉,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面
10、神经管内损害 因膝状神经节前的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除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还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或丧失,唾液分泌障碍;镫骨肌支以上受损时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和听觉过敏。,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害出现不同临床症状。,膝状神经节损害 除表现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唾液和泪液分泌障碍,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茎乳孔以外病变 则只出现上述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体征和耳后疼痛。,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
11、别诊断,5,6,静态检查,额部 额部皮肤皱纹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对称、下垂。,右侧额纹变浅,消失,眼 眼裂的大小,两侧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眼睑肌张力对称、松弛或增加;眼睑有否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瞳孔是否等大。,右侧眼裂增大,面颊 鼻唇沟变浅、消失。鼻孔的大小,两侧对称、变小或变大。面颊部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皮下脂肪厚度两侧是否对称。,右侧唇沟变浅、消失,人中左偏,口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下颏是否平坦,伸舌舌表面有否裂纹。,口角下垂,双唇左偏,口裂不规则,抬眉运动 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观察两
12、侧是否对称,特别是眉目外侧部分。重度面神经麻痹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皱眉 检查皱眉肌的运动功能。,动态检查,不能形成额纹,闭眼 轻轻闭眼:检查眼轮匝肌的运动功能,观察上、下眼睑的运动幅度及眼睑有无外翻。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用力闭眼:除检查眼轮匝肌的运动功能外,还应检查眼轮匝肌周围的辅助肌肉,如皱眉肌、提上唇肌、颠肌、压鼻肌的运动功能。,面瘫患者动态框周的表现眼睑闭合不全,露白,耸鼻 检查压鼻肌及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观察压鼻肌处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右侧不能耸鼻,缩鼻孔,示齿 检查额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及下唇方肌、须肌、笑肌。注
13、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双唇左偏,示齿减少,努嘴 检查口轮匝肌、提上唇肌、下唇方肌等的运动功能。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鼓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同时检查额大、小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下唇方肌、须肌的协同运动功能。,努嘴的形状不对称,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评价系统的重要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国内、外进行了许多研究,多种研究评价标准不一。因而,各种治疗疗效很难进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准确的、普遍被医务人员采用的
14、评定标准。即我们应该采用国际上公认、普遍被接受的标准进行评定。,目前常有的HouseBrackmann系统,Botman和Jongkees系统,Stennert系统,Sunnybrook模式等,但是HouseBrackmann系统是1984年经美国耳鼻咽喉和头颈外科学会推荐,并被面神经疾病委员会认可,正式采用的统一标准,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肌电图中纤颤电位、正锐波的有无可以判断神经有无损伤。多相神经再生电位的出现表明神经纤维的再生恢复,但不能表明其恢复的程度,也不能准确滴提示再生是否完全。,肌电图是一种电
15、生理检测,首先由weddell及其同事在1944年用于评价面神经麻痹。,肌电图,根据肌电图-面神经病损程度分级标准轻度:肌电图:轻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无插入电位延长,有少数失神经电位,多相波增多,最大用力收缩为单纯-混合相。中度:肌电图:中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有较多的失神经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元电位平均时限延长,波幅降低,并且多相波增多,最大用力收缩时为单纯相。重度:肌电图:重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插入电位延长,患者表现为完全性面瘫,最大用力收缩时仅有少量或单个单元电位。,电生理诊断可用于判断预后。神经兴奋性试验(NET):在耳垂下部用0.1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由茎乳孔出来的面神经干,测
16、量引起面肌收缩的最低阈值并左右侧比较,两侧电流阈值差小于 3.5mA者预后好,大于3.5mA者治疗困难,大于10mA者预后不良,大于20mA无反应则为神经变性。诱发肌电图(EEMG):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置于耳下刺激神经干诱发的肌电图。测量电位的最大振幅,计算出患侧对健侧的振幅比,判断失神经的程度,振幅比在50%以上为(-);10%以上者预后良好;10%以下者,预后不良。,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分类 面神经麻痹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大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诊断要点 临证时结合病史、病程、起病
17、形式和典型的体征特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并不困难。同时还需与能引起周围性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定位诊断 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这种明确的定位对疾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鉴别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1)原发性神经麻痹 多由面神经炎引起,即口僻,多以冷风侵袭为常见诱因,发病突然,3天后很少进展。(2)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由他病继发。Guillain-Barre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可并发周围性神经麻痹,病程进展缓慢,多为双侧性,且有前驱感染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脑脊液出
18、现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鉴别诊断,局部炎症 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可累及面神经,但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且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后颅窝病变 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常伴有听觉障碍及原发病的特殊表现。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常伴有其他脑神经麻痹,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居多,可单独发生。,鉴别诊断,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瘫的鉴别,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6,瘫痪肌的挛缩 病侧鼻唇沟
19、加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若让病人做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病侧眼裂更小。面肌痉挛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少数患者出现病侧面肌痉挛 主要部位:上唇方肌、颧肌、提口角肌 常合并挛缩及联带运动。,联带征 病人瞬目时即发生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地闭合;试图闭目时病侧额肌收缩;进食咀嚼时,病侧流泪伴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及汗液分泌等表现。鳄鱼泪综合征 多继发于面神经或岩大神经的创伤或炎症。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时,患者出现进餐时患侧眼睛流泪。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病损后再生的神经纤维长入邻近其它的神经鞘细胞通路而支配原来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末梢器所致
20、。,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6,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 周开始恢复,1-3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或痊愈轻度面瘫无论治疗与否,痊愈率可达92%以上。受凉起病者、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仍存在者预后较好。年轻患者预后好老年患者发病时伴乳突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预后较差。,预后,完全性面瘫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通常需3 个月恢复。完全性面瘫病后1周内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判定预后:患侧诱发电位M波的波幅为健侧的30%以上,可能在2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
21、的10-30%,在2-8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的10%或以下,恢复较差,需6个月-1年,可伴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3,经筋刺法的临床研究,52,古代文献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53,病名的历史渊源,在祖国医学医籍中,无面神经麻痹一词,但根据该病临床症状来看,早就有过描述。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 僻,急者目不合。”即言此病,称 之为“口”,“口僻”,“卒口 僻”金匮要略 称“僻”类证治裁 称“口眼斜”,54,诸病源侯论 称“风口”三因方 称“口眼歪斜”医学纲目 称
22、面瘫为“戾”此后名家著述多称面瘫、口眼歪斜、吊线风、歪嘴风等。目前统称为面瘫。,55,病因病机,56,“面瘫”发生的内在因素: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说:“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 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 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 肉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类证治裁曰:“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医门法律中亦曰:“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内 因,57,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外,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口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小儿杂病门中风口邪僻候说:“小儿
23、中风,口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医林改错记载:“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说明风寒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外 因,58,病 机,诸病源候论“一其经筋偏急不调口歪僻也”。医学入门亦曰:“风邪初入反缓,正气仅 急,牵引口眼僻”。,59,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痰生热”。张景岳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 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 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王清任 以血瘀立说创立通窍活血汤治疗面瘫,至 今作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运用得当,确也 行之有效。,医家的观点,60,治 疗,古代治疗,可谓内容丰富,从药物方剂、针刺、灸法、贴法等方面
24、都有阐述。药物方剂 唐王焘外台秘要:“千金附子散主病源风邪入于足太阳之经之风口斜方:炮附子、桂心各五两,人参、细辛、防风、干姜各六两。”,61,元罗大益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治中风手足阳 明经口眼斜,恶风恶寒,四肢拘紧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小儿口眼斜,面色或青 或赤,此肝心风火乘脾也,朝用异功散加 钩藤而愈其时病有耗损肝血或吐泻亡 津,而肝失濡养,肝火生风致口眼斜诸 证,法当滋肾水养肝壮脾土。偏于脾胃虚 者方用异功散加柴胡钩藤”,62,明吴昆医方考:“中风之口眼斜,改容膏主 之:蓖麻子一两,真冰片三分,右共捣为 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左敷右,右敷左。”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口眼斜,因于血液
25、衰 竭,不能荣养筋脉,治于润养以熄风,方用 大秦艽汤,或十全大补汤尤妥。”,63,针 灸 取 穴,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口僻,颧峁及龈交、下 关主之。”“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鼻窒口僻,禾髎主之。”“口僻不正翳风主之。”宋王惟一铜人针灸俞穴图经:“客主人治偏风 口眼斜。”,64,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治中风口眼斜,听会二 穴在耳下韭叶陷中,地仓二穴在口吻四分 外近下有脉微微动者是,上二穴,左患灸 右,右患灸左。”玉龙歌:“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于片时。”,65,明张介宾类经图翼:“颊车 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病 左治右,病右治左。”“下关主治偏风口眼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筋 治疗 周围 面神经 麻痹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3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