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之第一章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ppt
《艺术学概论之第一章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概论之第一章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ppt(2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一、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二、远古嬗变三、秦汉气魄四、六朝风韵五、盛唐气象六、宋人心态七、元明清趣味,一、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1.史:中国文化的坐标2.道:中国文化的字徽3.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4.龙:中国文化的象征,1.史:中国文化的坐标,1)人类文明史的演进2)中国文化的定位,1)人类文明史的演进,A.从猿到人的演化期B.原始文化时期C.高级文化时期D.轴心文化时期E.现代文化时期,A.从猿到人的演化期,人与猿的分化(600万年500万年前)南方古猿出现(400万年100万年前)直立人出现(200万年20万年前)早期智人出现(25万年前)晚期智人出现(4万年前),B.原
2、始文化时期,20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坦桑尼亚北部和肯尼北部地区,人类进入旧时期时代,学会制造工具。75万年前至50万年前,爪哇人和北京猿人开始控制火。40万年前至25万年前,阿舍利人有了语言。18万年前至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出现了葬礼仪式,这是人类文化出现的标志。4万年前至1万年前欧洲克罗马农人有了雕塑品和穴画,中国的黄河和辽河流域出现了人体装饰。7000年前,出现苏美尔和埃及文明,开始了高级文化时期。,C.高级文化时期,从7000年前到公元前700年,四大文明出现。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D.轴心文化时期,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7世纪,成熟的轴心文化出新及其丰富化。在中国出现了老子
3、和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佛陀为代表的各种宗教思想。在古希腊,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索福克勒斯为代表的哲学、科学和文艺思想。在以色列、波斯等地中海东岸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伊斯兰文化。,轴心时代各大文化的范型一旦确立,以后的历史发展都是这一思想的丰富、演绎、发展。轴心文化之区别于高级文化,其标准是有了哲学的突破。正是轴心时代,形成了世界的多元性和各文化的独特性。中国、印度、西方、伊斯兰等进入轴心时代的文化,以特定的文化方式,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转。这时的世界史主要是分散的世界史。,5.现代文化时期,17世纪,现代文化在西方兴起,向全球扩张,把全球各种文化融汇进了一
4、个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同一的世界秩序之中,分散的世界史变成统一的世界史,形成了现代性的全球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性文化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性的近代阶段,现代性的现代阶段,现代性的后现代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后期,现代性的近代阶段。经济上的工业革命,政治上的法国和美国革命,思想上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科学上的哥白尼、牛顿和笛卡尔的现代科学。19世纪末 至20世纪60 年代,现代性的现代阶段。经济上的垄断资本主义,政治军事上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思想上的现代派哲学和文艺。现代阶段是现代性的阵痛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第三世界的崛起。,现代性的后现代时期,
5、从性质上说,是以卫星电视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和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形式,作为新时代的主潮,开始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德里达、福柯、赛义德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在文化艺术上,以影视艺术、多媒体、摇滚乐、建筑为代表的后现代文艺,形成了后冷战时期的多元化的大拼图。,2)中国文化的定位,中国文化就是在轴心时代定型的不同于世界各大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在整个轴心时期的两千多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绽放出了特殊的光彩,并在现代文化时期以特有方式回应西方的挑战,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的现代性时代。,原始文化时期,8000年前,在古籍中以女娲、伏羲为符号,在考古中以裴李岗、河姆渡文化为
6、代表,出现了岩画、彩陶、玉器、乐器,进入农耕文化时期。6000年前,在古籍中以炎黄五帝为符号,在考古上以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彩陶、玉器、坛台、城邑达到了艺术上的辉煌。中国原始文化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高级文化时期-夏商周三代,从原始文化向轴心文化的过渡。,轴心文化时期,从公元前770年春秋伊始至前221年秦王朝的建立,中国轴心文化的确立期。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在百家争鸣中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建构,秦汉君主在政治实践中完成了儒道互补、儒法互用、儒墨互成的家/国/天下结构。秦至唐,中国轴心文化的前期,达到了世界任何文化都难以达到的鼎盛和辉煌。
7、宋至清,轴心文化的后期,因城市和市民的出现而转型。这个转型至清代仍未完成,因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扩张,中国被迫进入到统一的世界史。,8000年前女娲、伏羲2000年周期 6000年前炎黄五帝 4000年前夏、商、西周、东周,各500年 2000年前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300年,中国特色的文化在原始文化中孕育,在高级文化中显豁,在轴心时代定型,在整个轴心时期的漫长岁月中发展、演化、繁衍。中国艺术之所以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显示出自己不同于西方艺术的特色,归根结底需要从文化上来解释和说明。,2.道:中国文化的字徽,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解了道字及其关联字之网,就基本理解了中国文化。道,
8、首走,显出了中国文化对于“走”的思考。道字中的行是天道(天文轨道),首是长着日月双眼的创世大神,道就是创世大神周行于天道的形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宇宙是一个人在其中的宇宙,道字本身就体现了人观察天道到体悟得道而行道,中国之道是在人与天地相参之中即在天人合一中完成的。这种天人合一的中国之道,不同于西方文化把宇宙规律客观化的逻格斯,也不同于伊斯兰文化把宇宙规律神格化为真主,而是一种具有实用理性的宇宙之道,道是人用经验来体验的,是与人的实践相一致相合一的。,道是什么,道是道路。从字
9、形上看,这道路是四通八达、井然有序的,它是远古文化中神庙或神坛的建筑结构之路无论是城、村、庙、坛,其路是对天路的一种模拟,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庄严性的路。路是这样一种东西,让人沿之而行,顺着路就通达,不依路就困难。因此,道是一种法则和规律的具体体现,按照中国的整体直观思维,道就是规律本身,是通向规律之路,是规律的具体运行。在这三层含义的合一上,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道是理。道路是井然有序的、有规则的,因此道就是理。理重在说的出,讲的清,看的见的规则、条理、逻辑。理最初是玉上的纹理、肌理,属表面可见的现象。因此在相当长的实践中理都不是哲学的最要的范畴。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理字,春秋时,理是治理(管
10、理)、行理(职位),表达外在的秩序。战国时,寻名究理,理才由外浸内,具有条例、规则之意。魏晋玄学大讲玄理,是玄的可以说出来之理。隋唐佛学讲空理,也是空的可言说之理。宋代理学则是尊崇儒家的讲礼法的理。由于儒家新派的理学重实,因此,道之理就变成了道即理。,道是无。天体运行是有轨道的,从而天道是有规律的,而这轨道有时看不到的,因此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不可尽道;不是不可认识,而是不可拘泥于某一固定认识。人在道中行只是一种现象描述,人在道中行的意义却非现象所能完全表达的。当说道即无的时候,道所包含的一种深邃的形而上的意蕴就表达出来了,人行于道上的一种宇宙意义就呈现出来了。,道是气。天体运行虽然有明显
11、的轨道,但它的本质功能却不是用轨道来认识的,而是通过一种不可见的天地人的感性表现出来的,决定这种天地人感性的同一性的东西就是气。气不可见而可感。中国文化对气的认识,从原始社会的仰观俯察,经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成为宇宙的根本性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宇宙空间充满了气,气化流行,衍生万物,气之凝聚形成实体,实体之气散而物亡,而又复归于宇宙流行之气。有了气中国特色才得到真正的体现。有了气,无才不是西方式的空无一物的虚无,而是不可见而可感的本质。有了气,无才不是西方式的逻辑,而成了“有理便有气”的气韵生动的东西。,道与无、气、理相连,基本上形成了 中国之道的特点。道是宇宙的根本;无,是对道的难以言说的
12、一种表达;气指出了中国之道的根本特点;理,是对道的具体可见性、规律性、逻辑性的体现。道、无、理、气,是中国宇宙的根本,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的精神。,诗者,天地之心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无字处皆其意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唯因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文以气为主。气韵生动,3.太极图:中国文化的图符,太极图是中国的天道:一个无穷循环的圆。其循环是由阴阳互动所推动的,黑为阴,白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大曰远,远曰逝,逝曰返。反者道之动。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太极图中白可为无,黑可为有,阴阳相对而又有无
13、相生。阴阳相对,强调两个实体。如天地、君臣、男女、父子。有无相生,强调一虚一实,如器皿中的实体与中空,建筑的实的墙面与空的门窗,人体的形貌与神态。而联系这有与无的,是气,气一以贯之。重视有无相生是中国哲学和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特点。,太极图中,一黑一白,但黑中有一小白点,白中有一小黑点,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懂得此,就懂了中国和谐的内在根据,对立双方有内在的共同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大网络之中,不能完全切割开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定性。,太极图所蕴含的就是道,太极图所表现的,就是不可道而又确实存在的无,是具体可言的理,是千变万化的易,是天人合一的一,是包含着宇
14、宙整体性的气。,4.龙: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性质,龙具有统帅一切动物的变异性。龙可以在动物中互变,鱼、鸟、蛇、虎、熊、马、牛、狗、龟可变成龙。虎、猪、猿、猴、马、象、羊、狗、熊、牛都曾有过共名,或曾相混讹,这从古文字和古图像中可以看出。,龙具有统合三界的圆转性。中国图腾形象的演进是以下界之象(动物)与天上之相(天体)的分离为关节,以下界动物的主导为结果的。但在下界的百兽率舞中,龙不同于其他动物,它可以在陆地、水中、天上互动,构成了中国思维的圆形和全性。,龙具有宽广的包容。龙形有九似,头似驮,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爪似鹰,掌似虎。龙是多种动物的合一,龙还可以变为多种动物形象,这
15、就是后来龙生九子的传说。,龙是作为众动物的最高级而出现的。龙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秩序和结构观念,或者说是中国文化秩序结构的图像化。龙是文化的代表,从而是文化的领头。天上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以东方的青龙为代表;人间的秩序,以龙种皇帝为最高;水中的动物,与龙王为尊。,一言以蔽之,龙象征中国。龙有很多图像,但最本质的是S形,正如易有很多图形,最本质的是太极图。龙体现了太极图的核心S形,理解了S形的龙,就理解了龙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理解了龙的文化精神。威严而又活泼,可敬而又可玩,逞暴而又施恩的龙,是文,是武,是和,是融,是通,是变,是大,是中,是一,是道。,二、远古嬗变,1.礼:原始艺术的
16、核心2.从原始纹身到朝廷冕服3.彩陶:形变与意义4.青铜:形变与意义5.建筑源变6.音乐源变7.诗经内外,1.礼:原始艺术的核心,从字型上看,礼是盛饮食的器皿。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二是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饮食成了与神交往的最重要的因素,成了神圣的礼的重要内容。由此,可以理解中国艺术一开始的辉煌是以盛饮食的器皿彩陶来象征的,彩陶不是一般的日常用具,而是最神圣的礼器,远古人类在其中投进了最大的精神、才华、思想。从饮食与神的关系上,我们才能理解和以远古中国文化有彩陶文化和青铜文化的辉煌,进而发现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世界任何文化都无法相比的重要地位,
17、具有了向各个领域扩张的范式力量。,礼的四个方面,行礼之人,这在岩画、彩陶、玉器、青铜、帛画中都可看到,但最能说明行礼之人的性质的就是古文字中的“文”。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文身,二是正心。文身即纹成与仪式要求相一致的外形,使自然形体成为文化形体,正心即在形貌改变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与仪式的要求相一致,使自然本能之心转为符合文化之心。当人成为文,仪式(礼)的目的就达到了。,行礼过程。最能说明行礼过程的,是古文字中的乐,乐为打击乐,突出的是节奏。乐在古义上是诗乐舞合一。具体言之,是诗(咒语)乐(音乐)舞(舞蹈)的合一。诗乐舞的合一称之为乐,所谓无礼不乐。,行礼地点。远古的考古遗址及其复原图与古代文献的
18、结合提供了我们对行李地点及其特色的理解。行礼地点也就是中国文化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的部分。要对地点进行正确理解,除了建筑实物外,重要的就是与中国仪式内容和仪式形式紧密相关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古文字中的“中”。,中国原始仪式(礼)的四个方面,正好有四个古文字,礼(行礼之器)、文(行礼之人)、乐(行礼过程)、中(行礼地点)来作本质性的表征。仪式的四个方面正是中国艺术的四大部分,礼器是艺术中工艺和图画,行礼之人是艺术中的服饰,行礼过程是音乐、舞蹈、诗歌,行礼地点是建筑。因此,中国原始仪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2.从原始文身到朝廷冕服,文,原始文化中的文身,以为着将人的自然之躯,按社会、
19、仪式、观念的要求加以改变,显示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只有文,人才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才标志着作为社会人的完成。文的本义是文身,作为人之文的演化的核心和主题,就是仪式中的人的文饰的发展。文身发展具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图腾阶段,文身最初是刻镂,可称为文身刻镂阶段;第二阶段,随着氏族间交往的频繁,认同变化加快,固定刻镂转为可以修改变易的描画,由文身转为画身;第三阶段,服饰面具阶段,中国式的宽大服饰改变人的自然形体。,从黄帝时期开始的服饰面具之文超越了人的自然形体,虽然与伏羲时代的文身画身之文有美学上和意义上的差别,但有其共同点,就是文的目的都是要使人成为仪式中的神。文是为了人的神
20、性化、神秘化、神力化,通过一种原始观念和巫术力量来达到文化的现实目的。作为仪式之人的文在远古演变中,主要有两个飞跃,一是由文身到服饰;二是由神的服饰到王的服饰。作为朝廷之王的冕服及其冕服体现奠定了中国文化服饰的基本文化原则和美学原则。,朝廷冕服体系的三大美学特征,1.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缠身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幻的功能。2.符号区分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只有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才能把等级和本质不同的人直观而清楚地区分开来。3.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力,权力不是来自人的自然形体,而是来自人的文化
21、定义。它需要一种意识形态的神圣原则,这就决定了朝廷冕服在色彩、图案、佩饰上的象征意义,是这种象征性使朝廷冕服具有了一种文化的神圣光环。,3.彩陶:形变与意义,鸟与蛙,伏羲鸟太阳(金乌)-东王公阳女娲蛙月亮(蟾蜍)-西王母阴1.鸟蛙体系 鸟阳 蛙阴2.凤鸟体系 凤阳 凰阴3.龙凤体系 龙阳 凤阴,彩陶的抽象演化,是一个对神为代表的中国宇宙的一种抽象过程和本质认识过程,并为中国宇宙由神的宇宙向气的宇宙的转换奠定了基础,这一抽象化的过程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就是易的卦相和太极图形的漫长形成过程,以图案的变形在彩陶中展开,就表现为一种内蕴着思维方式的艺术法则,因此在彩陶的艺术法则中,可以看到后来贯穿到整个
22、中国艺术里的基本原理。,彩陶以艺术的方式直观体现“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游目”。首先,彩陶的图案形成了一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一气呵成的整体,这样,彩陶的绘制自然而成了移动的三点透视。它让你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观”的欣赏,又在这彩陶的有限画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效果。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法则。,其次,彩陶无论是盆与钵,还是瓶与罐,都注意由上关下的效果。这种仰观俯察的中国观照方式,也是后来在诗、词、画和建筑中广为运用大一个基本法则。再次,神的虚灵化表现为中国式的通变观念,在鸟/蛙、凤/凰、龙/凤的阴阳呼唤就包含着这样一种通变思想,这种思想在彩陶里就呈现为一
23、种艺术法则。这种法则从彩陶时期起,一直贯穿下去,表现为爱情的化蝶故事,表现为鬼狐的变化故事。,4.青铜:形变与意义,彩陶文化基本上主导了从8000年前的中国原始时代图腾和神帝时期,青铜文化则主导了从夏到春秋的三代王朝,持续了15 世纪。从考古上看,青铜最光辉的时期是从商到西周,即公元前1600 年到前770年这一时期。青铜器上最主要 形象是饕餮,理解饕餮是理解青铜器所蕴含的文化思想的关键。,饕餮,读音to ti,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后来形容贪
24、婪之人叫:“饕餮”。在游戏、小说、漫画、影视作品中均有相关形象。,饕餮形象,没有生物学的原形,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法则将其创造了出来。所谓重组变形,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形象,通过变形的方式,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形象。饕餮形象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物组合来的。,如果说彩陶的抽象化主潮契合了远古文化宇宙观方面由神到气的演化,那么,青铜纹饰的重组变形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文化重组和文化综合,而把青铜饕餮吃人包含于其中的远古艺术的人兽关系的演变历程:人兽一体猛兽吃人人兽相斗人乘猛兽,呈现出的正是中国远古从原始到理性的演进逻辑。中国文化一方面是一个气的宇宙,另方面又是一个礼的世界,青铜材
25、料本身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着礼的庄严齐一,饕餮形象和猛兽吃人也正好暗合了礼的一个重要特征:威严。正果文化的理性化终端体现在帝王的整体设计上,而这个设计的中心主题就是人乘兽。,5.建筑源变,中国文化的人/建筑/宇宙的统一的观念,在山顶洞人的仪式出现之后,就与仪式相关联并体现在仪式之中,又特别体现在仪式的地点之中。仪式的地点在哪里呢?在“中”中国农业文化从8000年前的伏羲女娲开始,到6000年前的五帝时期,阐释了共识中国观念,共识中国的“中”来源于天上的北斗中心,而北斗中心的确认又是几千年来对天象系统观察的结果,而天象观察最主要的方式是立中。立中,即立中杆。,杆也就是一种图腾杆柱,类似于今天的国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艺术学 概论 第一章 中国艺术 历程 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