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ppt
《自然辩证法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第一节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发展道路第三节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节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18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分别把人类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世纪产生了以往任何时代
2、都不可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所谓现代化,一般认为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工业化过程开始的。,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李约瑟之谜,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李约瑟(Josoph Needham,1900-1995),号“十宿道人”;英国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中译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展示
3、了:中国自古的高度文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公元12015),三、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1992年党的十四大 1997年党的十五大 2002年党的十六大,2,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70年代后的现代化。()80年代后的现代化。,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两个新的情况: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技术群。二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联合国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
4、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1,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第二,就业结构的改变。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
5、,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1994年我国依据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根据我国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组织实施,并通过双边、多边方式,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研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的经济结构是二元的:一方面是技术比较先进、生产率比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是大量技术落后、生产率很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在传统的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
6、要出现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等问题。根据当代发展观的转变,根据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在总结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的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它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新型工业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1,不仅要实现工业化,而且要实现信息化,并且要以信息化为主导,加强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2,不仅要用硬指标(物耗、能耗、人员数量等),而且要用软指标(科学技术含量)来衡量经济发展,力求通过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以提高经济效益;3,不仅
7、要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要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尽量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把教育现代化放在现代化的优先地位。,第二,新型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主导。1,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主导产业。2,围绕信息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3,充分考虑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第三,新型工业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速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化与信息化为手段,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道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20多年
8、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三节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一、科技发展战略。现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各个国家无不制订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根据世界发展的新形势,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的经验教训,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都明确提出和论述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制订科技发展战略的几个原则:第一,认清当代科技发展的新特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把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为此必须注意两个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过程,并抓住
9、这两个过程相互转化的中间环节技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过程:基础科学研究科学理论创新;中间环节:技术科学研究技术理论创新;技术开发过程: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第二,认清科技发展的现状。我国目前的情况是1、工业化的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过程1993年才起步;2、科技进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第三,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整体上说,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的问题。,2,我国科技发展战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三个
10、层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建制的形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为主干的科技发展战略。”第一层次是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发展研究。(1)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2)加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3)努力学习、消化、吸收国外最新技术成就。,第二层次是创造新知识的技术开发研究。它以高技术研究发展和高技术产业建立为目标,寻求科学知识上的重要突破,然后再由技术研究部门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的工作。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已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
11、径。1986年3月,由科学家提议,经党中央批准的“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即863计划)属于这个层次。它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目标有限,重点突出”的指导思想,集中一部分精干力量,在今后十多年内,在几个最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第三层次是从事科学知识上的重要突破的基础科学研究。它的重大意义:1,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基础科学的新发现是新发明的源泉,是新技术的土壤。2,是创造性劳动,是培养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研人才的摇篮,是向开发研究输送基础扎实、善于开拓的人才的途径。3,对人类文明进步往往是
12、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导致人们自然观、宇宙观的重大转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4,一旦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往往会促进一系列新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产生新技术与新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产业部门。,二、国家创新体系1,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新世纪的重要特点是知识化。知识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一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知识附加值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因而在知识经济中创新是关键。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战略重点调整为:重视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2,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20世纪以来,研究与发展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的关键作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就是把科学研究过程与技术开发过程紧密结合的、现
13、代的、扩展了的形式。,1998年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设想和政策措施:(1)知识创新系统。任务:通过科学研究过程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目的: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组织机构: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其核心是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还包括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2)技术创新系统。任务。应用科学研究获得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技术开发过程。目的。发明新技术、制造新产品,提高竞争力。它是国家与企业发展的根本。组织机
14、构。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等。(3)知识应用系统。任务。将“研究”(知识创新)与“发展”(技术创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目的。把科学和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它是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关键。,(4)知识传播系统。任务。知识的学习与传播,目的。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输送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它是联结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桥梁,可以把创新快捷地转变为实际应用。组织机构。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成。国家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第九 科学技术 中国 现代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