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密尔目的论.4.26.ppt
《威密尔目的论.4.2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密尔目的论.4.26.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简述威密尔-翻译行为的目的和委任翻译目的论的贡献与不足,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并肩发展。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 60、70 年代盛行的是尤金 奈达的对等理论 70 年代和 80 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翻译目的论产生背景,翻译目的论产生背景、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赖斯: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work on text type and language function)曼塔利:翻译行为理论
2、(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威密尔:目的论(skopos theory)以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翻译目的的分类,译者的目的挣钱生存 如:傅雷 译文的交际目的为读者提供信息,启蒙读者 如:严复 天演论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使直译方法展示原文 让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特色,翻译目的论遵循的三原则,目的原则-首要原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原则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具有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便于译语文化中的读者理解(语内连贯)忠实原则原文
3、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语际连贯。译文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语际连贯),三原则的关系,忠实原则 连贯原则,目的原则,服 从,翻译评价的标准,等值equivalence 充分adequacy,词、短语、句法结构风格或交际效果,译文文本适合翻译目的的要求,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实现预期目标,威密尔目的论的基本观点,1、翻译并不是一个转码过程,而是人类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凡行动皆有目的,因此翻译也是由目的支配。2、在目的论的支配下,翻译的立足点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特别是放在目标文本在其所属文化中的功能上,译者必须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
4、化中所要承担的功能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用何种方法和策略。,3、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忠实”、“对等”理论中所规定的原文,也不是原文在原文读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或原作者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目标文本的功能,也就是目的,它是根据翻译发起者(委托人)的要求来决定的。委托人要求目标文本达到的目的,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即读者或听者,以及使用者的环境和文化背景,4、从译者的特定目的来说,源文本是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众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的措辞对翻译的重要性来说是第二位的。源文本在翻译中占据何种地位,它必须由译者这个专家决定,而译者做出决定时的关
5、键因素则是特定情景中的交际目的,而不是源文本本身的地位。,威密尔-翻译行为的目的和委任,提要目的与翻译反对目的论的观点翻译的委任,反对目的论的观点,异议1: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遵循着一个目标,有些行为是没有目的的 如:某些文学作品。变体:就文学而言,只有艺术作品才称得上文学,而艺术是无“目的”和“意图”可言的。能赋予其目的、功能、意图的东西就不是艺术,费密尔的回答:,不是行为自身具有目的,而是行为者或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赋予行为一种目的。根据对行为的定义,只要是行为,就总是可以赋予其目的。一件事如果没有赋予其目的的可能性,也就不应视其为行为。异议1认为文学作品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假设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威密尔 目的论 4.2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