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效果.ppt
《大众传播的效果.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的效果.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大众传播的效果,效果研究的传统,第一阶段:万能效果论(1900s-1930s)魔弹论、大众社会论、本能心理学第二阶段:有限效果论(1940s-1960s)两级传播、中介因素、意见领袖、有限效果第三阶段:强大效果的重新发现(1965)“使用与满足论”、“议程设置论”、“沉默的螺旋”、“培养论”以及“知识沟假说”等第四阶段:协商性的媒介影响论(“社会建构”理论)关于媒介文本(尤其是新闻)、受众和媒介组织的研究,一是媒介以一种可预测和模式化的方式,通过对真实形象的架构(以故事或新闻形式)来建构社会甚至历史;二是受众通过与媒介提供的文本的互动,来建构他们自己的社会现实以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这种方
2、式让媒介权力和受众权力在不断协商中交替选择,并形成效果。媒介通过意义的建构以及系统地向受众提供这种建构而产生最重要的效果,魔弹理论,传播被视为魔弹,它可以毫无阻拦地传递观念、情感、知识和欲望。宣传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宣传者可以把各种特定的内容通过传播媒介灌输到人们的头脑里,就象子弹射中靶子,医生向患者身体注射药物一样。传播者可以违背人们的意志,强行改变他们的观念,并操纵人们的行为。,魔弹论流行的社会背景,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报纸、传单、广播战时宣传:随着各个国家投入战争,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需要结成更有力的联系,而工业社会的多样、异质和分化的人们并非由礼俗社会那种“相互的、有约束力的情感”保持在一
3、起。因此需要大规模地使用大众媒介对全体民众进行宣传动员。纳粹宣传: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魔弹论的理论基础,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现代社会由大众组成,其意义是“出现了大量心理上隔绝孤立的个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专业方式相互依赖,但缺少中心统一的价值观和目的。”传统联系的削弱,理性的增长以及分工创造了由松散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一词的含义更接近于一个聚合体,而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团体。大众(mass)公众(public)群体(group)集群(crowd),本能心理学:人们的体内生理机制大致相同,效力强大的刺激会得到大众个体成员一致的注意力和相似的反应。而个人在心理上与有力的
4、社会联系和非正式社会控制的相隔绝,因此没有什么强大的社会关系可以瓦解这些机制的影响。结果是大众可以被拥有媒介的人所影响和左右。,两级传播,媒介讯息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个人,人与人之间也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影响的。讯息和观念常常是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伊里县调查: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两级流动传播媒介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和“改变”,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领袖,往往是普通人,只是在传播活动中扮演了领袖角色。意见领袖首先要有较高的威望和良好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次,意见领袖是
5、个见多识广的人,较多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参与高层次的交往活动,在群体之外富有社会关系。它们由于经常从各个信源获得大量信息,因而经常扮演信源和指导者的角色第三,意见领袖和他的追随者很相似,通常属于同一群体,同一水平层次上。意见领袖只是在其赋有特长的领域里充当领袖,指导他人,在他不熟悉的领域内只好充当追随者,因此,意见领袖是相对的,可变的。当然,人群中地位相当的人平等交换意见、分享信息的情况也经常存在。,中介因素,1)选择性机制: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回避倾向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内容: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表达,传递方式和技巧不同
6、,产生的心理反应也不同4)受众性质:受众的既有观点和立场,他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会对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卡兹个人影响1955),创新的扩散,所谓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新的事物或观念,经过一段时间,通过特定渠道,为社会系统中的成员所接受或采纳的过程。两级传播研究主要关注个人如何接受消息并传递给他人,而对创新的扩散研究则关注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的最后阶段。,创新研究的发展过程,法国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塔德(Gabriel Tarde)最早观察了扩散现象。1943年瑞安和格罗斯关于美国爱荷华州推广杂交玉米种子的研究。罗杰斯对新农业产品以及新药的采纳和普及过程的研究,1
7、962年其创新与普及一书,系统总结创新扩散研究。到1960s,创新扩散研究从农村社会学扩展到市场营销、工业工程、教育等领域,创新扩散要素及采纳特征,创新扩散的四种要素:创新要素,渠道要素 时间要素 社会系统要素,创新被采纳:相对的优越性,即一项创新优越于它所取代的旧物的优越程度。兼容性。复杂性。创新的复杂性越低,其被采纳的可能性就越高。可靠性。可感知性。创新如何为人所知。,创新的决定过程,创新者与追随者的同质性与异质性获知:接触并略知其运作方式说服:有关创新态度形成决定:确定采用或拒绝一项创新实施:投入创新运用确认:强化或撤回关于创新的决定,促进或压制技术更新的潜在势力法则,各种发明和技术革新
8、的被广泛采用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上的优势,社会、政治和经济上的力量在新技术的发展方面扮演着强有力的角色技术加速器和刹车:公司的需要;其他技术的需要;管理和法律行动;一般社会力量,德.福勒的新闻扩散研究(1988),媒介技术导致了人们获知重大新闻的方式变化。绝大多数人都直接接触媒介而不是通过其他人。无论第一信源是哪一种,与大多数人密切相关的新闻比一般新闻传递要快。即所谓新闻价值。口传新闻仍然重要,但真正紧迫的新闻会在各色人等中广泛传递,而不是仅仅遵从意见领袖到大众这样的过程。从最初到稍后,人们会利用不同的信源对新闻来源的最初接触和新闻信息的稍后散布,会依时间而改变。个人差异和社会分化会影响人们对新
9、闻报道的兴趣,也会影响人们对获取信息的社会网络的兴趣。不同的人会用不同方式获知新闻。,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对广播媒介的“使用研究(1944)“专家知识竞赛”节目:竞争心理 获得新知需求 自我评价需求肥皂剧的收听动机:逃避 认同 替代参与 汲取生活经验,对报纸的使用(1949)获得外界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就是目的,电视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布卢默和麦奎尔对电视的实证研究(1969)心绪转换 人际关系 自我确认 环境监视打破了早期关于媒介主要强化态度的效果观,美国卡兹在以色列的受众调查:非媒介来源或与媒介共同组成的来源,大众传播媒介更能满足
10、人们的需要。与满足所指向的对象“距离”(社会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越远,媒介的角色就越重要。媒介使人们在某种比较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比如成就感,满足“逃避”需求,但在自我成长甚至获得娱乐上,朋友都比大众媒介更重要。媒介能满足他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需要。个人的需要是根据各种媒介特殊的功能与不同种类的媒介相关的。,媒介接触的社会条件,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评价,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成是一种自主选择,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效果观有意义
11、。对该研究的批评主要在于它的无理论,对核心概念(如需求等)定义太泛,数据采集策略过于简单化,很少发掘寻求满足的前提。对媒介使用的满足一般都是从人们为什么要使用媒介的回答推断出来的,因此很难这种需求是被媒介创造出来的,还是对媒介接触的合理化解释。对使用与满足的另一个批评是它脱离传媒生产过程,而过于狭隘地集中于个人层面上的研究,难以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持媒介霸权观的批判学者认为,传媒的信息生产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传媒的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而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是有限的自由,难以避免媒介提供的偏向解读。受众是否总是积极主动、目标明确,媒介使用中是否存在许多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众传播 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