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赵志忠第五节冰川.ppt
《自然地理学赵志忠第五节冰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赵志忠第五节冰川.ppt(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五 章 水 文,第五节 冰 川,冰川是陆地上由终年积雪积累演化而成,是具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现代冰川覆盖的总面积达1622.75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约10.9,其中南极和格陵兰岛面积占1465km2,我国冰川面积4.4km2,全球冰川总储量为 2 406.4万km3,约占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的68.96,其中约 99分布在两极地区,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之一。,冰川,四川海螺沟冰川,新西兰冰川,天山1号冰川,一、终年积雪和雪线,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在0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snowfield)(或
2、终年积雪区、万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snowline)(也称平衡线)。雪线不是几何学上的“线”,而是一个带。在这个带内,年平均固体降水量恰好等于年融化量和蒸发量。雪线以上年平均降水量超过年融化量和蒸发量,固体降水才能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年积雪。,西 藏 雪 线,雪 线,雪 线,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雪线的高度,才会有固体降水的积累,才能成为终年积雪和形成冰川。雪线的高度受气温的支配,但降水量和地形也有影响。,首先,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温度低雪线也低。一般
3、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的高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00m左右,北极圈内则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其次,雪线的高度与降水(雪)量成反比,降水(雪)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雪)量越小,雪线越高,根据纬度因素,赤道附近雪线应是最高,事实上,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如图示)。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雪)量比赤道附近少造成的。,再次,雪线高度也受地形影响。其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比
4、北坡高,西坡较东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大,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向风坡降水量丰沛,雪线在4000m,而北坡却高达5800m以上。,二、冰川的形成,冰川是由积雪转化而成的。初降的雪花为羽毛状、片状和多角状的结晶体,密度只有0.085g/L;雪花落地后,先变成粒雪,再经过成冰作用,变为密度达0.9g/L的冰川冰。由粒雪转变为冰川冰有两种方式:(l)冷型成冰作用 在低温干燥的环境,积雪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部雪层受到上部雪层的重压,进行塑性变形,排出空气,从而增大了密度,使粒雪紧密起来,形成重结
5、晶的冰川冰。在冷型成冰过程中,粒雪成冰只靠重力形成重结晶,因而所成的冰川冰密度小。气泡多,成冰过程时间长。如南极大陆冰川中央,埋深2000多米,成冰需时近千年。这种依赖压力的成冰过程称冷型成冰(或压力成冰)作用。而随着气泡的减少,冰从白色逐步变为兰色。,(2)暖型成冰作用 覆盖地面的粒雪层,在太阳照射下,气温较高接近0时,冰雪消融活跃,部分水分子由于升华作用,附着在另外冰粒上,部分融水下渗附着于粒雪表面,经过冻结再次结晶。这样,冰粒体积不断增大,在一个季节里,雪花即可转变成粒雪冰。粒雪冰积累增厚,下部受到压缩,排出粒间空气,冰粒融合结晶在一起,形成少空隙、密度达之间、完全透明的天蓝色的冰川冰。
6、这种依赖太阳辐射热力条件的成冰过程称暖型成冰作用。暖型成冰作用实际上是一个升华-凝华或重结晶过程。一般来说,冬季或极地、高纬地区主要是冷型成冰过程;春、夏季或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暖型成冰过程。冰川冰形成后,在冰体压力和重力作用下,开始运动,形成冰川。,三、冰川的类型,现代冰川由于发育条件和演化阶段的不同,因而规模相差很大,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一)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它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其特点是:冰川面积小,厚度薄,受下伏地形限制,形状与冰床起伏相适应。根据它的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条件,又可进一步分为
7、:(l)悬冰川 它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因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故称悬冰川;常因下端崩落而产生冰崩。冰体厚度陆,规模小,面积一般不超过1km2。,悬 冰 川,悬 冰 川,(2)冰斗冰川 是中等规模的山岳冰川,因其原地为得斗状聚冰盆而得名。冰斗的规模,面积大的可达10km以上,小的不足1km2。冰斗口朝向山坡下方,冰体从冰斗口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云南永宁冰川的冰斗,庐山大月山冰斗,(3)山谷冰川 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有长大冰舌伸向山谷底部,循谷流动,像冰冻了的河流一样,这种冰川称为山谷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长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以上。有明显的积雪区和消融区,与之对应的是有粒雪盆
8、和长大的冰舌。山谷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沿途可有分支冰川汇人,因而山谷冰川又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和树枝状山谷冰川等。一条较大山谷冰川或多条山谷冰川流至山麓地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宽广冰体的,叫山麓冰川。,山 谷 冰 川,天 山 一 号 冰 川,(二)大陆冰川,是发育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川。它的面积最广,达152824万km,约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的叨。其厚度达数千米,如南极大陆冰川最厚处达4 267m。大陆冰川表面呈凸起的盾状,中间厚边缘薄。中央是积雪区,边缘为消融区,冰川在自身巨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作用下,运动方向自中央向四周辐射。大陆冰川不受下伏地形的控制,它常淹没规模宏大的山脉,只
9、有极少数山峰在冰面上出露,形成冰原岛山。当冰川末端巨大冰块注入海洋,被带到未冻结的海域时,就成为冰山。目前,地球上的冰川处于其演化过程的退化阶段。它表现在冰川规模不断缩小,大陆冰川向山岳冰川演化,下伏地形对冰川的控制增加,使原来相互结合的冰川系统,开始分离为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南 极 冰 川,四、冰川的运动,通常现代冰川包括积雪区和消融区两部分。积雪区即冰川的上游部分,是冰雪积累和冰川冰的形成地区,其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消融区即冰川的下游部分,在冬季有雪和粒雪冰的堆积,夏季消融,配出冰川表面,消融量大于积雪量。冰川的运动取决于整个冰川的补给和消融的对比。冰川的年补给量大于年消融量时,冰
10、川厚度增加,流速增大,冰川呈前进状态;相反,当冰川年补给量小于年消融量时,冰川厚度变薄,流速减慢,呈衰退状态;如果年补给量等于消融量时,则出现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冰川的前进、衰退和暂时的稳定都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由于冰晶之间粘滞力较大,冰川流动速度极其缓慢,河流流速一般1-2m/s,而冰川流动1-2米的路程往往要经历几个几天的时间,在很短时间人们是看不到冰川流动的,因此,最初人们认为冰川是不流动的。直到1827年,有人在阿尔卑斯山的老鹰冰川上建筑了一幢小屋,三年后发现小屋向下移动了100米,这才发现冰川是流动的。,冰川的流动具有如下特点:,1不同冰川的流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山岳冰川的表面流速
11、一般是每年数十米至数百米,降水充分的喜马拉雅山南坡诸川中,曾测得流速最快者达7001300米/年。阿尔卑斯山降雪较多,其山谷冰川流速达80150米/年。降雪少的地区,冰层薄,冰川流速慢,如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冰川,流速为几十米/年。2同一冰川不同部位,其流速也有不同,如我国祁连山的七一冰川,1958年7月161959年7月16日一年间,冰川两侧流动了8米,但中间地带流动了16米。此外,由于冰川与冰床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冰川下部流速较中部和上部慢。,3大陆冰川比山岳冰川流动慢(为什么?)。总之,冰川运动的速度比河流缓慢得多,一般来说,冰川的流速只有河流的几万分之一,是不能用肉眼觉察到的。此外,冰
12、川运动的速度因受冰川部位、厚度和地形坡度影响而不同。冰川的底部和两侧因与冰床摩擦,流速较慢;冰川的中部和上部因阻力小,流速较快;冰川在雪线的部分,因厚度大,冰体温度较高,可塑性增强,故运动速度快于其他部分;在坡度影响下,冰川在陡坡流速大于缓坡。冰川的运动具有显著侵蚀地面的作用和巨大的搬运、堆积能力。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巨大的石头被冰川搬运走,这些石头称为“冰漂砾”冰川的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刨蚀作用和锉蚀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一些冰斗、悬谷,有些冰川可以将一个小山包削平。,五、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1.冰川是构成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地
13、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它形成独特的冰川地理景观。也就是说,陆地总面积的近11是由冰川景观构成的。2.现代冰川的总储水量,仅次于海洋。如果这些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余米,约占陆地面积 1的地方会被淹没。可见,冰川在保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冰川变化直接反映了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冰川存在消退现象,反映了全球气候在变暖,其证据是:全球冰川面积减少,雪线上升 前年(2001年)联合国环境署支持了一支探险队登上喜马拉雅山,收集到气候变化所带来影响的令人吃惊的证据:山上的冰川的位置与50年前埃德蒙希拉里和唐兹因 诺盖征服喜马拉雅山时的相比,已经向山顶方向退却了5000米。另外,在 199
14、1年,人们在奥地利和意大利国境附近的冰川发现了一具约5000年前的男尸,服装和携带品几乎都完好无缺,这显然是由于冰川快速萎缩的缘故。由于当前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非常关注。因为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所以国际社会非常关注。1997年12 月 1 日,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云集日本京都,开始了为期十天的以削减废气排放为目的从而防止地球温暖化的“京都会议”。如果将非政府组织以及各国新闻记者包括在内,约有 8000 人拥入这一日本古老都市,从而使此次会议成为日本迄今为止所举办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出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欧盟积极主张削减废气排放量,提出到 2
15、010 年发达国家的废气排放量应比 1990 年的排放量减少 15%.东道主日本主张削减 5%美国坚持控制在 1990 年的水平,即实现零增长。发展中国家态度也各不相同。其原因是防止地球温室效应、削减废气排放量直接关系到各国自身的产业政策,而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又参差不齐,所处的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意见也不太相同。石油生产国对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本身持反对态度。削减废气排放量将影响石油的消费量,因此,他们要求发达国家对地球温室效应对策所产生的影响予以补偿。但发达国家对这一要求不予理睬。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岛礁小国时刻担心地球温室效应使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其国土被淹没,因此这些国家联合在一起,要求大幅度削
16、减废气排放量。京都议定书最终达成的协议是:38个主要工业国在2008-2012年期间将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日本6%。而对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没有明确的排放要求。国际社会的目的就是努力阻止全球变暖,好使全球气候保持正常,冰川也不至于最终消失。,3.冰川发源于雪线以上,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它是垂直带谱中的一条重要界线,对垂直地带的结构有重要影响。4.目前,全世界冰川每年消融补给河流的总水量达3000km3,几乎等于全世界河槽储水量的142倍。表明冰川的积累和消融,积极参与了地球的水分循环。冰川从积累区向
17、消融区运动的结果,使长期处于固态的水转化为液态水。在低温而湿润的年份,冰川融水受到抑制;而高温干旱的年份,消融就加强,从而对河川径流起到调节作用。5.冰川是气候和地貌的产物,但冰川本身反过来对气候和地貌产生强烈影响。如在同一高度,冰川表面的气温通常比非冰川表面的要低2左右,而湿度却高得多;气温低、湿度大,水汽就容易饱和,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因而有冰川覆盖的山区降水量要高于无冰川覆盖的山区。大陆冰川对气候影响的范围要广得多,如南极大陆冰川本身是一巨大“冷源”,在那里可形成稳定的反气旋,使南半球保持强劲和稳定的极地东风带。作为特殊的下垫面,如果大陆冰川范围进一步扩展或缩小,将会增强或减弱地球的反射率
18、,进而影响气团性质和环流特征,引起气候的变化。冰川对地貌的影响,在地貌一章中再进行重点讲述。,6.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埋没土壤,使上便形成过程中断,自然地带相应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物和动物分布区重新分配,土壤形成过程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第六节 海 洋,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为海洋。地球上陆地全部为海洋所分开与包围,所以陆地是断开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而海洋却是连成一片,各大洋相互沟通,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使海洋具有连续性、广大性,成为地球上水圈的主体。,地
19、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为海洋。地球上陆地全部为海洋所分开与包围,所以陆地是断开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而海洋却是连成一片,各大洋相互沟通,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使海洋具有连续性、广大性,成为地球上水圈的主体。,一、海洋的组成,由于海水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从区域范围上可分为洋、海、海湾、海峡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海洋。(一)洋 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它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广,不受大陆影响,具有较稳定的理化性质和独立的潮汐系统以及强大洋流系统的水域。世界大洋分为4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每个大洋都有自身的发展史
20、和独特的形态。其中太平洋和北冰洋以白令海峡为界,即从楚科奇半岛的迭日涅夫角开始,经白令海峡,通过奥米德群岛至苏厄德半岛的威尔士太子角。白令海峡宽度仅86公里,海槛最大深度70米,最小深度只有42米,这就大大限制了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水交换;太平洋与印度洋其界线沿马来半岛、通过马六甲海峡北端、苏门答腊岛两岸、爪哇岛南岸、帝汶岛南岸、新几内亚岛南岸,经过托雷斯海峡和巴斯海峡,继而沿塔斯马尼亚岛南角的经线(东经147)一直到南极;太平洋与大西洋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经线(西经60)为界;大西洋与印度洋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经线(东经20)为界;大西洋与北冰洋的界线,以格陵兰-冰岛海脊、冰岛-法
21、罗海槛和威维亚、汤姆逊海岭(冰岛与英国之间)一线为界位于大洋边缘,被大陆、半岛或岛屿所分割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小水域,称为海、湾和海峡。,(二)海 海是靠近大陆,深度浅(一般在二三千米之内),面积小,兼受洋、陆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理化性质,潮汐现象明显,并有独立海流系统的水域。根据海被大陆孤立的程度和其地理位置及其它地理特征,可将海划分为地中海和边缘海。地中海又可划分为:陆间海和内陆海。陆间海是介于两个以上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相连通的水域,一般深度较大,如亚、欧、非大陆之间的地中海;内陆海是深入大陆内部,海洋状况受大陆影响显著,海的个性很强,如黑海、红海等。,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的水域,
22、一部分以大陆为界,另一部分以岛屿、半岛、群岛与大洋分开。与大洋的水交换比较自由。靠近大陆一边受大陆影响大,水文状况季节变化显著;靠大洋一边受大洋影响大,水文状况比较稳定。,(三)海湾 海湾是海洋伸入大陆的部分,其深度和宽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湾口处的等深线作为洋或海的分界线。海湾的特点是潮差较大。,(四)海峡 海峡是连通海洋与海洋之间狭窄的天然水道。如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等。其水文特征是水流急,潮速大,上下层或左右两侧海水理化性质不同,流向不同。,二、海洋运动的结构,(一)海洋形态结构 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成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23、三个单元1.大陆边缘 大陆边缘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大陆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大陆架或大陆浅滩是毗连大陆的浅水区域和坡度平缓区域,是大陆在海面以下的自然延续部分,通常取200米等深线为大陆架外缘。大陆架宽度极不一致,最窄的仅数公里,最宽可达1000公里,平均宽度约75公里。,大陆坡和大陆基构成了由大陆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大陆坡占据这一过渡带的上部,水深约2003000米的区域,坡度较陡。大陆基大部分位于30004000米等深浅之间,坡度较缓。,2.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是世界海洋中面积最大的地貌单元,其深度大致介于40006000米之间,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5左右,由于海岭、海隆
24、以及群岛和海底山脉的分隔,大洋盆地分成近百个独立的海盆,主要的约有50个。,3.大洋中脊 洋中脊或中央海岭是世界大洋中最宏伟的地貌单元。它隆起于海洋底中央部分,贯穿整个世界大洋,成为一个具有全球规模的洋底山脉,大洋中脊总长约80000公里,相当于陆上所有山脉长度的总和;面积约1.2亿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32.7。洋中脊的顶部和基部之间的深度落差平均1500米。,4.海沟 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是海洋中最深区域,深度一般超过6000米。世界海洋总共有30多条海沟,约有20条位于太平洋,大多数海沟沿着大陆边缘或岛链伸展,宽度小于120公里,深度达611公里;深度大于1万
25、米的海沟有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千岛-勘察加海沟、菲律宾海沟、克马德克海沟,均位于太平洋。其中,马里亚纳海沟的查林杰海渊深达11034米,是迄今所知海洋中的最大深度。,三、海水的理化性质,(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气泡;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洋总体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赵志忠第 五节 冰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