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冰川.ppt
《自然地理学-冰川.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冰川.ppt(1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五 章 水 文,第五节 冰 川,冰川是陆地上由终年积雪积累演化而成,是具可塑性、能缓慢自行流动的天然冰体。现代冰川覆盖的总面积达1622.75万km2,占陆地总面积约10.9,其中南极和格陵兰岛面积占1465km2,我国冰川面积4.4km2,全球冰川总储量为2406.4万km3,约占地表淡水资源总量的68.96,其中约 99分布在两极地区,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之一。,冰川,新西兰冰川,天山1号冰川,一、终年积雪和雪线,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在0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万年积雪
2、区)。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称为雪线(snowline)(也称平衡线)。雪线不是几何学上的“线”,而是一个带。在这个带内,年平均固体降水量恰好等于年融化量和蒸发量。雪线以上年平均降水量超过年融化量和蒸发量,固体降水才能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年积雪。,西 藏 雪 线,雪 线,雪线控制着冰川的发育和分布,只有山地海拔超过该地雪线的高度,才会有固体降水的积累,才能成为终年积雪和形成冰川。雪线的高度受气温的支配,但降水量和地形也有影响。,首先,雪线的高度与气温成正比,温度越高雪线也越高,温度低雪线也低。一般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的高度也从赤道向两极减低。如赤道非
3、洲雪线为57006000m,阿尔卑斯山为2400-3200m,挪威在1500m左右,北极圈内则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其次,雪线的高度与降水(雪)量成反比,降水(雪)量越多,雪线越低;降水(雪)量越小,雪线越高,根据纬度因素,赤道附近雪线应是最高,事实上,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如图示)。这是因为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雪)量比赤道附近少造成的。,再次,雪线高度也受地形影响。其影响有二个方面:一是坡度影响,陡坡上固体降水不易积存,雪线较高;缓坡或平坦地区降雪容易积聚,雪线较低。二是坡向影响,在北半球雪线在南坡比北坡高,西坡较东坡高,这是因为南坡和西坡日照较强,冰雪耗损较大,
4、因而雪线较高。不过,有些高大的山地,对气流产生阻挡,而影响降水的变化,也影响了雪线的高度,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是向风坡降水量丰沛,雪线在4000m,而北坡却高达5800m以上。,二、冰川的形成,冰川是由积雪转化而成的。初降的雪花为羽毛状、片状和多角状的结晶体,密度只有0.085g/L;雪花落地后,先变成粒雪,再经过成冰作用,变为密度达0.9g/L的冰川冰。由粒雪转变为冰川冰有两种方式:,雪花,雪花,在低温干燥的环境,积雪不断增厚的情况下,下部雪层受到上部雪层的重压,进行塑性变形,排出空气,从而增大了密度,使粒雪紧密起来,形成重结晶的冰川冰。在冷型成冰过程中,粒雪成冰只靠重力形成重结晶,因而所成的冰
5、川冰密度小。气泡多,成冰过程时间长。如南极大陆冰川中央,埋深2000多米,成冰需时近千年。这种依赖压力的成冰过程称冷型成冰(或压力成冰)作用。而随着气泡的减少,冰从白色逐步变为兰色。,(l)冷型成冰作用,覆盖地面的粒雪层,在太阳照射下,气温较高接近0时,冰雪消融活跃,部分水分子由于升华作用,附着在另外冰粒上,部分融水下渗附着于粒雪表面,经过冻结再次结晶。这样,冰粒体积不断增大,在一个季节里,雪花即可转变成粒雪冰。粒雪冰积累增厚,下部受到压缩,排出粒间空气,冰粒融合结晶在一起,形成少空隙、密度达之间、完全透明的天蓝色的冰川冰。这种依赖太阳辐射热力条件的成冰过程称暖型成冰作用。暖型成冰作用实际上是
6、一个升华-凝华或重结晶过程。,(2)暖型成冰作用,三、冰川的运动,通常现代冰川包括积雪区和消融区两部分。积雪区即冰川的上游部分,是冰雪积累和冰川冰的形成地区,其降雪量大于消融量;消融区即冰川的下游部分,在冬季有雪和粒雪冰的堆积,夏季消融,配出冰川表面,消融量大于积雪量。冰川的运动取决于整个冰川的补给和消融的对比。冰川的年补给量大于年消融量时,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增大,冰川呈前进状态;相反,当冰川年补给量小于年消融量时,冰川厚度变薄,流速减慢,呈衰退状态;如果年补给量等于消融量时,则出现暂时的稳定平衡状态。冰川的前进、衰退和暂时的稳定都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冰川的流动具有如下特点:,1不同冰川的
7、流动速度是不一样的,山岳冰川的表面流速一般是每年数十米至数百米,降水充分的喜马拉雅山南坡诸川中,曾测得流速最快者达7001300米/年。阿尔卑斯山降雪较多,其山谷冰川流速达80150米/年。降雪少的地区,冰层薄,冰川流速慢,如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的冰川,流速为几十米/年。2同一冰川不同部位,其流速也有不同,如我国祁连山的七一冰川,1958年7月161959年7月16日一年间,冰川两侧流动了8米,但中间地带流动了16米。此外,由于冰川与冰床之间的摩擦阻力,使冰川下部流速较中部和上部慢。,3大陆冰川比山岳冰川流动慢(为什么?)。总之,冰川运动的速度比河流缓慢得多,一般来说,冰川的流速只有河流的几万
8、分之一,是不能用肉眼觉察到的。此外,冰川运动的速度因受冰川部位、厚度和地形坡度影响而不同。冰川的底部和两侧因与冰床摩擦,流速较慢;冰川的中部和上部因阻力小,流速较快;冰川在雪线的部分,因厚度大,冰体温度较高,可塑性增强,故运动速度快于其他部分;在坡度影响下,冰川在陡坡流速大于缓坡。冰川的运动具有显著侵蚀地面的作用和巨大的搬运、堆积能力。,四、冰川的类型,现代冰川由于发育条件和演化阶段的不同,因而规模相差很大,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代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一)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它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其特点是:冰川面积小,厚度
9、薄,受下伏地形限制,形状与冰床起伏相适应。根据它的形态、发育阶段和地貌条件,又可进一步分为:(l)悬冰川 它是山岳冰川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因短小的冰舌悬挂在山坡上,故称悬冰川;常因下端崩落而产生冰崩。冰体厚度陆,规模小,面积一般不超过1km2。,山岳冰川,悬冰川,(2)冰斗冰川 是中等规模的山岳冰川,因其原地为得斗状聚冰盆而得名。冰斗的规模,面积大的可达10km以上,小的不足1km2。冰斗口朝向山坡下方,冰体从冰斗口溢出,形成短小的冰舌。,云南永宁冰川的冰斗,庐山大月山冰斗,(3)山谷冰川 是山岳冰川中规模最大的一种,有长大冰舌伸向山谷底部,循谷流动,像冰冻了的河流一样,这种冰川称为山谷冰川。厚
10、度可达数百米,长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以上。有明显的积雪区和消融区,与之对应的是有粒雪盆和长大的冰舌。山谷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沿途可有分支冰川汇人,因而山谷冰川又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和树枝状山谷冰川等。一条较大山谷冰川或多条山谷冰川流至山麓地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宽广冰体的,叫山麓冰川。,山 谷 冰 川,天 山 一 号 冰 川,(二)大陆冰川,是发育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冰川。它的面积最广,达152824万平方公里,约为现代冰川覆盖面积的97。其厚度达数千米,如南极大陆冰川最厚处达4267m。大陆冰川表面呈凸起的盾状,中间厚边缘薄。中央是积雪区,边缘为消融区,冰川在自身巨大厚度所产生的压力
11、作用下,运动方向自中央向四周辐射。大陆冰川不受下伏地形的控制,它常淹没规模宏大的山脉,只有极少数山峰在冰面上出露,形成冰原岛山。当冰川末端巨大冰块注入海洋,被带到未冻结的海域时,就成为冰山。目前,地球上的冰川处于其演化过程的退化阶段。它表现在冰川规模不断缩小,大陆冰川向山岳冰川演化,下伏地形对冰川的控制增加,使原来相互结合的冰川系统,开始分离为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悬冰川。,南 极 大 陆 冰 川,五、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1.冰川是构成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它形成独特的冰川地理景观。也就是说,陆地总面积的近11是由冰川景
12、观构成的。2.现代冰川的总储水量,仅次于海洋。如果这些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升高60余米,约占陆地面积 1的地方会被淹没。可见,冰川在保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3.冰川发源于雪线以上,雪线高度是山地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它是垂直带谱中的一条重要界线,对垂直地带的结构有重要影响。4.目前,全世界冰川每年消融补给河流的总水量达3000km3,几乎等于全世界河槽储水量的142倍。表明冰川的积累和消融,积极参与了地球的水分循环。冰川从积累区向消融区运动的结果,使长期处于固态的水转化为液态水。在低温而湿润的年份,冰川融水受到抑制;而高温干旱的年份,消融就加强,从而对河川径流起到调节作用。,
13、5.冰川是气候和地貌的产物,但冰川本身反过来对气候和地貌产生强烈影响。如在同一高度,冰川表面的气温通常比非冰川表面的要低2左右,而湿度却高得多;气温低、湿度大,水汽就容易饱和,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因而有冰川覆盖的山区降水量要高于无冰川覆盖的山区。大陆冰川对气候影响的范围要广得多,如南极大陆冰川本身是一巨大“冷源”,在那里可形成稳定的反气旋,使南半球保持强劲和稳定的极地东风带。作为特殊的下垫面,如果大陆冰川范围进一步扩展或缩小,将会增强或减弱地球的反射率,进而影响气团性质和环流特征,引起气候的变化。冰川对地貌的影响,在地貌一章中再进行重点讲述。,6.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
14、移,埋没土壤,使上便形成过程中断,自然地带相应向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物和动物分布区重新分配,土壤形成过程在新的基础上发展,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第六节 海 洋,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为海洋。地球上陆地全部为海洋所分开与包围,所以陆地是断开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而海洋却是连成一片,各大洋相互沟通,它们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世界大洋,使海洋具有连续性、广大性,成为地球上水圈的主体。,一、海水的理化性质,(一)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是全球水循环的主要起点和归宿,也是各大陆外流区的岩石风化产物最终的聚集场所。海水的历
15、史可追溯到地壳形成的初期,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地壳的变动和广泛的生物活动,改变着海水的某些化学成分。,1海水的化学组成 海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溶液。它所包含的物质可分为三类:溶解物质,包括各种盐类、有机化合物和溶解气体;气泡;固体物质,包括有机固体、无机固体和胶体颗粒。海洋总体积中,有9697是水,34是溶解于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其他物质。,目前海水中已发现80多种化学元素,但其含量差别很大。主要化学元素是氯、钠、镁、硫、钙、钾、溴、碳、锐、硼、硅、氟等12种(表5.5),含量约占全部海水化学元素总量的90.890.9,因此,被称为海水的大量元素。其他元素在海洋中含量极少,都在1mg/L以下
16、,称为海水的微量元素。海水化学元素最大特点之一,是上述12种主要离子浓度之间的比例几乎不变,因此称为海水组成的恒定性。它对计算海水盐度具有重要意义。溶解在海水中的元素绝大部分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海水中主要的盐类含量差别很大(表5.6)。由表5.6可知,氯化物含量最高,占88.6,其次是硫酸盐,占10.8。,*海水中盐分的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河流从大陆带来。河流不断地将其所溶解的盐类输送到海洋里,其成分虽与海水不同(表57)(海水中以氯化物为最多,河水则以碳酸盐类占优势),但是,因为碳酸盐的溶解度小,流到海洋里以后很容易沉淀。另一方面,海洋生物大量地吸收碳酸盐构成骨胳等、甲壳,当这些生物
17、死后,它们的外壳、骨胳等就沉积在海底,这么一来,使海水中的碳酸盐大为减少。硫酸盐的收支近于平衡,而氯化物消耗最少。由于长年累月生物作用的结果,就使海水中的盐分与河水大不相同。二是海水中的氯和钠由岩浆活动中分离得来。这从海洋古地理研究和从古代岩盐的沉积、以及最古老的海洋生物进体都可证实古海水也是咸的。总之,这两种来源是相辅相成的。,海水盐度是1000g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叫盐度(绝对盐度)。世界大洋盐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影响海水盐度的各自然环境因素和各种过程(降水、蒸发等)。这些因素在不同自然地理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低纬区,降水、蒸发、洋流和海水的涡动、对流混合起主
18、要作用。降水大于蒸发,使海水冲淡、盐度降低;蒸发大于降水,则盐度升高。盐度较高的洋流流经一海区时,可使盐度增加;反之,可使盐度降低。在高纬区,除受上述因素影响外,结冰和田冰也能影响盐度。在大陆沿岸海区,因河流的淡水注人可使盐度降低。例如,我国长江口附近,在夏季因流量增加,使海水冲淡,盐度值可降低到 11.510-3左右。,2海水的盐度,世界大洋绝大部分海域表面盐度变化在 3310-3 3710-3之间。海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为:从亚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形成马鞍形;盐度等值线大体与纬线平行,但寒暖流交汇处等值线密集,盐度水平梯度增大;大洋中的盐度比近岸海区的盐度高;世界最高盐度(4010-3)在
19、红海,最低盐度在波罗的海(310-3 1010-3)。大洋表层盐度随时间变化的幅度很小,一般日变幅不超过 0.0510-3,年变幅不超过210-3。只有大河河口附近,或有大量海冰融化的海域,盐度的年变福才比较大。,3海水中的气体 溶解于海水的气体,以氧和二氧化碳较为重要。当海生植物茂盛,光合作用强烈时,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多,二氧化碳少;当生物残体多、植物光合作用弱时,水中二氧化碳多,而氧含量少。当水温增高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减少;当水温降低时,海水中的氧含量增多。海水中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有限的,但海生植物能消耗相当多的二氧化碳,而且在微碱性环境中,海水中二氧化碳还可与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这样
20、,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可以不断地溶于海水中,故在海洋上或海岸边,空气总是十分清新的,海洋是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巨大调节器。,(二)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水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温度、密度、水色、透明度、海冰等。现简述于下:1海水温度 海水主要是靠吸收太阳光能的辐射热来增高温度的。因此,海水温度因时、因地而异。海面水温的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要小得多,不论日较差或年较差都很小。据观察,海洋表面平均日较差一般不超过1,年较差则为l17。陆地上气温的平均较差却大得多,日较差最大可达50,年较差最大可达70-80m。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减低的趋势要较陆地缓慢得多。据观察,海洋表面最低温度是-2,最高温度是36,温度
21、的绝对较差只有38。而在陆地上,温度绝对较差可达100以上。,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具有如下规律:,(l)水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体呈带状分布。(2)北半球水温(平均为19.2)较南半球水温(平均为16)高。(3)水温等温线从低纬向高纬疏密相间,低、高纬等温线较疏,纬度4050地带等温线较密。(4)大洋东西两恻,水温分布有明显差异,在低纬区,水温西高东低;在高纬区,水温则东高西低;在纬度4050地带,等温线西密东疏。(5)夏季大洋表面水温普遍高于冬季,可是水温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世界大洋表面水温分布具有如下规律:,世界大洋水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从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在南北纬4
22、00之间,海水可分为表层暖水对流层和深层冷水平流层(图531)。,2海水密度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所含海水的质量,其单位是g/cm3,但习惯上使用的密度是指海水的比重,即是指一个大气压下,海水的密度与水温在3.98时蒸馏水密度之比。因此在数值上密度和比重是相等的。海水的密度状况,是决定海流运动的最重要因子之一。,海水的密度,是盐度、水温和压力的函数。因此,海水密度可用产 s,t,p来表示。,在现场温度、盐度和压力条件下所测定的海水密度,称为现场密度或当场密度。当大气压等于零时的密度,称为条件密度,用 s,t,0表示。,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关系比较复杂。凡是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地
23、理因素,都影响密度变化。虽然各大洋不同季节的密度在数值上有所变化,但其分布规律大体是相同的,即大洋表面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赤道地区由于温度很高,降水多,盐度较低,因而表面海水的密度很小,约1.02300。亚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那里的温度也很高,所以密度仍然不大,一般在1.02400左右。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降水少,所以密度最大。在三大洋的南极海区,密度均很大,可达1.02700以上。,因为海水的密度一般都大于1,例如,1.01600,1.02814等,并精确到小数5位,为书写的方便,可将密度数值减去l再乘以100,并用 s,t,p表示。即:,s,t,p=(s,
24、t,p 1)1000 例如:s,t,p为1.02545时,s,t,p为25.45,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结构总是稳定的,密度向下递增。在南北纬且已之间100m左右水层内,密度最小,并且在50米以内垂直梯度极小,几乎没有变化;50-100米深度上,密度垂直梯度最大,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它对声波有折射作用,潜艇在其下面航行或停留,不易被上部侦测发现,故有液体海底之称。约从1500m开始,密度垂直梯度很小;在深层大于3000m,密度几乎不随深度而变化。,3水色所谓水色,是指自海面及海水中发出于海面外的光的颜色。它并不是太阳光线透人海水中的光的颜色,也不是日常所说的海水的颜色。它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
25、质和光线的强弱,以及海水中悬浮质和浮游生物的颜色,也与天空状况和海底的底质有关。由于水体对光有选择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即太阳光线中的红、橙、黄等长光波易被水吸收而增温,而蓝、绿、青等短光波散射得最强,故海水多呈蓝、绿色。水色常用水色计测定。水色计由21种颜色组成,由深蓝到黄绿直到褐色,并以号码l21代表水色。号码越小,水色越高;号码越大,水色越低。,4海水的透明度 海水的透明度,是指海水的能见度。也是指海水清澈的程度。它表示水体透光的能力,但不是光线所能达到的绝对深度。它决定于光线强度和水中的悬浮物和浮游生物的多少。光线强,透明度大,反之则小。水色越高,透明度越大;水色越低,透明度越小。透明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地理学 冰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