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对地表区域通过自然区划,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形成的等级系统,内容框架,地带性区划单位,综合性区划单位,非地带性区划单位,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定义:根据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地带性联系形成的一 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特征: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不完全的综合单位;空间的分布 更替规律 界线是逐渐过渡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1.带,(1)定义及其划分依据尚存争议 我国多数学者意见: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认为自然带应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自然带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热量分
2、配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在大气环流、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方面明显的差别。因而自然带不等同于温度带,它是一个具体的综合性的景观带,即自然综合体。,(2)划分标志:,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参照其他自然标志。(3)自然带划分图式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不同作者所划分的自然带的图式比较,(4)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便于分析比较世界各洲地带性分异的事实,以使各国综合自然区划系统衔接;第二,便于协调综合自然区划与气候、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区划的高级单位的相互关系;第三,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因地制
3、宜。,2.地带,(1)定义:每一个地带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通常被视为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2)划分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确定,中国暖温带进一步划分的图式,(3)过渡地带问题不同的自然综合体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两个地带相近的两种显域性土类或植被型混杂于一个过渡带内 独立地带和亚地带,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亚地带:自然地带内再划分的地带性单位。更替变化是地带内一、两种自然要素的地带性质变,另外的要素只发生量的改变;次亚地带:最低级的地带性单位。更替变化是亚地带内各自然综合特征、自然要素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划分标志,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定义: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
4、非地带性联系形 成的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特征: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重性 空间结构 等级单位系统:大区地区亚地区(州),1.大区,(1)定义: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它与基本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相对应,并有特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2)划分:主导标志法 非地带性属性,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两大区,1954年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根据海陆位置和大地构造单元引起的差异 东半壁西半壁 1978年综合大学西安会议 中国东部中国西部。1982年的中国景观区划,我国的自然大区划分三大区,把青藏高原看作一个独立的大区,每个大区的大地构造单元不同,地势高度差别较大,
5、以明显的地势界线为界。黄秉维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中划分三大区的依据是:,新构造运动差异,现代地势轮廓;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差异;气候主要特征;自然界主要发展过程的差异;人为因素对自然的影响。,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2.地区,(1)定义:自然区内划分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非地带性单位。原苏联有的学者把这级区划单位称之为“国”。自然地区比自然大区的发生统一性和区域界限更加鲜明。(2)划分:地质地貌基础,东部季风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地区 等;西北干旱大区:内蒙古地区、甘新地区等;青藏高原大区: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我国的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区划 等级 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