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损耗理论.ppt
《自我损耗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损耗理论.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我损耗:理论、影响因素及研究走向 研究者:谭树花 徐燕 王芳 宋靖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自我损耗的概念、理论及研究范式(一)自我损耗的概念 1、Baumeister等人在1998年曾对自我损耗现象进行描述:“自我进行意志活动的能力或意愿暂时下降的现象,包括控制环境、控制自我、做出选择和发起行为等能力或意愿的下降。”2、Hagger等人在2010年提出:“正如肌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会变疲劳,导致力量下降一样,自我经过一段需要自我控制资源的活动之后,自我控制的能力会被耗竭,这种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3、在现有研究中,自我损耗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过程,即自我活动过程中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
2、有时候被理解为一种状态,即心理能量损耗后产生的一种执行功能受损的状态。,(二)自我损耗理论 Baumeister等人(2000)提出自我的活动损耗心理能量的理论,包括:1)心理能量对自我的执行功能(包括自我控制、审慎的选择、主动性行为)是不可或缺的;2)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数的自我控制;3)所有的执行功能需要的是同一种资源,一个领域的资源损耗会减少另一领域的可用资源;4)自我控制成功与否取决于心理能量的多少;5)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消耗心理能量的过程,消耗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类似于肌肉疲劳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三)自我消耗的研究范式 现有研究主要通过外在的行为来推测自
3、我损耗的程度,一般采用双重任务的范式,被试先后接受两个互不相关的任务(如作出选择和控制情绪),实验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会引起自我损耗,控制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不会引起自我损耗,然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实验组处于自我损耗的状态下,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就会较差;控制组心理能量未损耗,在第二个任务上的表现就会较好,研究者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来确定自我损耗的程度或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研究者严格控制干扰变量,如动机、情绪、疲劳程度等,并要求被试对可能的干扰变量进行自我报告,最后对比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是否显著,以此排除干扰变量对实验效应的污染。,二、自我损耗的后效 在理
4、论探索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实验室中被试自我损耗后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并用这些研究结论来推测、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行为的原因。(一)自我损耗与认知 自我损耗后的人倾向于浅层认知加工,但是否更容易被说服目前尚缺乏一致的结论。如:1)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对信息倾向于接受而不是辩驳,因而更容易被说服,信息的说服力即使是有限的,仍然会被轻易接受;2)也有研究发现自我损耗后人们倾向于搜寻与既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忽略与之不一致的信息3)还有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后确实会出现认知偏差,表现为低估自己的能力,消极的评估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能力,对未来的预期也更为悲观。,(二)自我损耗与风险偏好
5、自我损耗后人们的风险偏好如何,目前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如把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接受自我损耗的操纵,然后让实验组和控制组自行选择电脑上的数学运算任务,难度由被试自行决定。实验组一开始就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而且前后选择很一致;而控制组一开始选择了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且随着选择的进行难度逐渐增加。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平时的数学能力差异不显著,即自我损耗使被试的选择更为保守,而且这种结果与与被试自我报告的情绪、疲劳及数学能力等可能的干扰变量无关。根据这个研究的结论,自我损耗后人们似乎倾向于风险的规避,原因可能是自我损耗后人们觉得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应对即刻出现的风险,也可能因为对结果的预期较为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我 损耗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