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党的惠农政策的调查报告.ppt
《关于党的惠农政策的调查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党的惠农政策的调查报告.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党的惠农政策的调查报告,惠农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了鼓励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制定的若干扶持和倾斜政策。我们一般习惯于把有关惠农举措称为“政策”,实质上政策本身包含不了惠农大政的全部内涵。我们试从制度、政策、措施三个层面解读惠农问题,以便于全面认识和领会党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考和决策。,一、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政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组织、管理、决策、调控职能。农业作为衣食之源,始终是国家与政府关注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实行重农体制,是确保农业发展与进步的社会与政治条件。中国古代有“食为政首”的说法,把农业生产看作是国家行政的第一要务。我们现在有农业是重中之重的说法,连续多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
2、式反映对农业的关注与重视。农本思想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国家与政府倡导的理念之一。它大致包含以下含义:其一、农业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其二、农业居于基础地位;其三、农业具有重要社会教化与和谐功用。,古代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古代每到春耕时节,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籍田”仪式。天子亲耕反映了对农业的劝勉与关注,也有倡导各级官吏重视农桑之效。通过产业、赋税与价格政策进行干预和调节,也是对农业实行优惠与扶持的重要手段。重农抑商,体现的是农业产业优先原则;轻徭薄赋,表达的是对农业的优惠与扶持政策;贵粟与平准,反映的是对农业的价格保护与调节措施。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重农抑商与轻徭
3、薄赋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保障中国古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古代的惠农政策基本上是在同质(农业)社会内部实行的产业鼓励政策,虽有促进农业发展进步之效,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社会的总体特征。这些思想与政策,在它的贯彻与实施过程中也曾产生过很大的负面作用与影响。七十二行最重农业,中国人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鄙视商业的观念。反倒是长期实行惠农政策,抑制了近代因素(商品经济)的萌生,这是导致中国未能完成经济转型、由先进变落后的基本原因之一。,近代政府职能与农业发展,近代以来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近代工业社会,城市与工业的社会、经济贡献率明显超过农业与农村。这一时期国家与政府对社会、
4、经济的关注重点,明显地由农业与农村转向城市与工业。在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近代化的巨量资金投入不可能从外部获得,农业承担了繁重的资本原始积累功能;农业同时又是商业资本盘剥与帝国主义资源掠夺的基本对象。三座大山压在头顶,成为数千年中国农业历史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之一。,建设初期城乡二元体制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在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发生的,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但是革命胜利以后,缺乏对基本国情的应有判断、忽视了应有的“补课”过程。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逐渐剥夺了农民对基本生产资料的权利,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发展战略中,把工业化确立为基本发展目标。城乡二元体
5、制确立,农业支援工业成为共识,农业的资本原始积累功能被无限强化。我们通常说的城乡差别、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时段不但没有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在党和国家的统筹规划中,也不具备惠农强农的时代条件。,“三农”问题,我们通常说的“三农”问题,有时是指农业系统内问题,有时是指农业系统外的问题。系统内问题指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和生态环境问题;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问题等。很明显,中国当代的“三农”问题已经不是系统内的问题,而是在二元结构背景下日益加剧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的反差、矛盾与冲突问题。“三农”问题己经成为成为20世纪
6、下半叶,党和国家、民族与时代所面临的、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证明,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农民收入增加,仅靠农村内部系统是无法达到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倾斜和扶持政策。,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的恢复性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出台过一系列惠农的路线、方针与政策(5个一号文件),但是总体上属于农业的自身性恢复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新阶段政府的惠农强农重大决策,从2004年开始中央又连续发布一号文件,这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代农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与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
7、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力度,让公共服务体系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物质条件讲,中国已经完成了“温饱”和“基本小康”两步发展战略目标,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国家和政府有条件、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本建设、农民生活改善方面,惠农强农战略就是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被推到了前台。,二、惠农强农的涵义及目标,所谓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与行为规范。制度一旦确立,它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严格的规范性、较长的时效性、明确的目标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制度能在较长
8、的时间和较大的范围内起着全面的决定性作用;政策指的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某一阶段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制度、路线与方针的具体化。政策表现出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贯彻性、强制性;而措施则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它具有较强的具体性、操作性、落实性。,制度层面的惠农着眼于解决长期影响和制约三农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问题;政策层面的惠农致力于解决一定时期与阶段三农的发展与进步问题;措施层面的惠农侧重于解决当前或特定的突出问题。,具体到惠农问题,惠农和强农的侧重点,惠农重在扶持,着重于解决眼前问题。强农着眼于发展,主旨侧重于未来。惠农体制的确立,统筹考虑工农与城乡的发展问题,在主观上不再区分彼此
9、、不再把惠农看作是恩惠性的东西,这才是惠政的最高境界。这就决定了惠农必须重视,但强农不能忽略,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似乎更应关注强农问题,文中涉及“制度层面的惠农”实质阐述的就是强农问题。,惠农强农政策推出的预期目标,三个层次:从近期目标来讲,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中期目标来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从长远目标看,就是中国现代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惠农强农的层次把握,第一层次,是党和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战略性判断和决策,即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事关惠农强农的重要体制与制度性规定。包括“家庭承包经营”、“免除农业税”
10、、“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这些是中央基于农业产业的特点,又针对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在发展战略和政策趋向上做出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执政党对现代化建设进程和规律的新认识,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和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政策层面的惠农,第二层次,是中央及各部委、省市为贯彻惠农强农战略而出台的相关政策。研读04年以来的五个一号文件,每一个文件都有一个惠农强农的特定主题,并围绕主题配套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以“要求”的形式出现,上承惠农强农制度,下启惠农强农措施,直接针对主题,导向性、规范性、制约性
11、很强,是强农惠农的行动依据和政策准则。,2004年一号文件,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为实现这个主题,国家推出的与之配套的惠农强农政策有:首次实行直接惠及农民的“三减免、三补贴”政策,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对部分粮食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2005年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主题,抓住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为贯彻这一主题,中央推出的惠农强农政策包括: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
12、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实行转移支付;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国28个省(区、市)当年提前全部免证了农业税。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惠农 政策 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2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