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ppt
《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
2、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清张惠方言词选载:“缺月,刺微明也。漏断,暗时也。幽人,不得志也。独往来,无助也。惊鸿,贤人不安也。回头,爱君不忘也。无人省,君不察也,拣尽寒枝不肯栖,不偷安于高位也。寂寞沙洲冷,非所安也。”这是清常州词派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谭献复堂词话)读词方法的先导。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如下: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段小序和苏轼的词一样
3、写的仙气飘渺。,脱去文人长袍的苏东坡,他是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林语堂,词句好,是文学品味高;书法好,是艺术品味高;饮食讲究,是生活品味高。这样三味俱高的男人,请问世间有几?若能嫁于苏轼,花前月下,与他品诗论词,此乐何及!敛袖研墨,看他潇潇洒洒地写字,此乐何及!待他离去,仿他字迹,狗尾续貂,拊掌而笑,此乐何及!闲来无事,与他闲敲棋子,探讨食谱,此乐何及!苏轼是值得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光相陪伴的男人。嫁给苏轼还是李白,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苏东坡,湖北黄州赤壁被贬至黄州之后,苏轼曾与好友泛舟赤壁,对酒当歌,写下了前后两篇赤壁赋,名扬千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4、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杭州苏堤,惠州西湖东坡制造,林语堂是大师,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人;苏东坡则是大师中的大师,一个一生充满传奇故事的人。当林语堂遇上苏轼,于是就有了一本非常好看的书苏东坡传。,1.林语堂和苏东坡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一生著述盛丰,主要著作有我的话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林语堂随笔等。本文是其著作苏东坡传的节选。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的呕心沥血之作,历时20年之久。英文原著题为Th
5、e Gay Genius,直译为“快乐天才”。“快乐天才”一语,既是林语堂对苏东坡的总结,也是他借苏东坡对自我人生的一次 总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林语堂苏东坡传,林语堂说:“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这也是林语堂自己的人生理想。两颗灵魂超越千古
6、时空,走到了一起。一个才子为另一个才子立传,一颗灵魂书写另一颗灵魂,苏东坡传展示给我们的是两颗伟大心灵的碰撞。该书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是因为其灵魂的参与和个性化的写作。书中史料详尽,气势恢宏,幽默诙谐,写出了苏轼在接踵而至的困难面前不改乐观本性的人格魅力。,2.内容分析 林语堂说,苏东坡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课文节选的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期间的一段经历,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是如何从忧患中取乐的。全文共18自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7段),苏轼在黄州逍遥自在的生活。乌台诗案并没有给苏轼的生活带来多少阴影,他是个随遇而安,自由洒脱的人,在这个肮脏的小镇
7、,他自得其乐,饮酒、夜游、下棋、酣睡,尽管此时他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尽管他的夜游两度引起谣言,但他始终不改其乐观的本性。,第二部分(818段),自由的生活带来了其写作风格的变化,变得诙谐、淡然、成熟。文章将叙事、描写与抒情或议论有机结合,重点解读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从他的作品窥探其内在旷达乐观的性情。3.艺术特色 林语堂的文章很有自己的风格,他的文字深入浅出,亦庄亦谐,入情入理。他用自己的“快乐哲学”来阐释苏东坡的“享受人生”,将苏轼的乐观无限放大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读苏东坡的才智,因而他笔下的苏东坡自由浪漫,幽默诙谐,有许多生活的乐趣。然而,作者未尝不知道苏轼的辛酸之处,他也明白,苏轼是借
8、自嘲来自救,但他在还原历史人物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口味和个人体验,他在幽默诙谐的语调中将苏轼的乐观无限放大了。他说,“苏轼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物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就在草地上躺下便睡”。何等的惬意和潇洒,何等旷达!主观情感的融入,文章醇郁殷厚,耐人寻味。林语堂心目中苏轼的样子,也是他理想的人生模式。有人说“他传既自传”,从快乐天才苏东坡身上,我们是否可以窥见另一个活着的“苏东坡”?,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幽默情趣。作者的浪漫情怀并未损害原文,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和轶事,史料确凿,有稽可查,
9、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作者的引用并非一般传记单纯枯燥的解说,其流畅圆润的解读本身就是一篇美文。在文中,作者借对苏轼诗词的解读,评政治、论艺术、谈人生,文笔洒脱,名言警句随时闪现。如对前后赤壁赋的解读,令人手不释卷,既得苏轼行文之真谛,又融入了自身的诗情画意。,苏轼为何贬到黄州?乌台诗案何为乌台诗案?,思考题,乌台诗案,“乌台诗案”简介,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
10、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发生时间,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 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即元丰二年(1079年)发生了文字狱。,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他将许多青金丹埋在 土内,准备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先行自杀。苏轼与儿子约好,每天往狱中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听到自己将被判死刑,就撤掉菜和肉,改送鱼。他儿子每 日给他送去肉菜。有一天家里粮食不多了,他儿子去郊外
11、买粮,托亲戚代为送饭菜,但忘了关照不要送鱼。亲戚正巧送了鱼。苏轼看到鱼,以为这回完了。就写了两 首绝命诗,嘱咐狱吏转送其弟苏辙。他知道狱吏不敢擅自为犯人送信,必然会将此事上报。果然,神宗皇帝读到此诗,心中不免有所感动。苏轼名满天下,连宫中的 皇室成员也喜欢读他的诗文。仁宗皇后病重时,神宗为了祖母病势的好转,打算进行一次赦免。仁宗皇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只要放了苏轼一个人就行了。”她还对神宗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说的就是苏氏兄弟,现在难道你要把苏轼杀掉吗?”仁宗皇后边说边掉泪,神宗也在一旁陪着下泪。,第一部分从几方面描写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12、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苏东坡又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的?,思考题,饮酒、夜游、下棋、酣睡,自得其乐。苏轼政治失意,积极面对,精神升华,创作精品。政治上的失意,反而成就了苏轼贬谪期间文学上的巨大艺术成就,这就是拥有大人格,大智慧的苏东坡。,乌台诗案,放逐黄州,政治失意,神仙生活(大乐),遭遇谣言(大智),精神升华(大悟),写作风格(大作),阅读与探究一、【命题意图】意在让学生把握苏轼在黄州的精神状态,体会作者的幽默写法。透过苏轼在黄州表面过的神仙般的生活,了解其实际现实生活和内心精神状态并非如此。苏轼在黄州期间,因与酒友夜游等引起谣言。一次是谣传他写了告别词逃走了。谣言使太守吃惊,
13、谣言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另一次苏轼因病几个月不出门。谣言说他与曾巩同一天死了,弄得皇帝无心吃饭。联系当时的谣言,可知他在黄州的处境: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是被监视的,不得越出县境,人身没有完全自由。,苏轼当时的精神状态,是以自嘲来自救,即以自我嘲笑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作者说苏轼在黄州过的是神仙般生活,是美满舒服、快乐的日子,这是表面现象,是作者的主观看法,这与苏轼实际生活不完全相符。第一,从课文透露,“他现在所过的流浪汉式的生活”是贫穷的日子。第二,从作者所阐释的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来看,苏东坡都有自嘲的意思。前赤壁赋中,朋友对“箫声如此之悲”的解释,感到个人的渺小;苏东坡安慰朋友
14、的话,说明宇宙之中变化与不变化的道理;,记承天寺夜游中苏东坡自称“闲人”,这些话仔细体会,实际都含自嘲。作者在课文中说,“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为沦落的人类惟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苏东坡在当时就是沦落的人。因此,要说他的日子是“美满舒服”,并不准确。赤壁怀古词中“人生如梦”的感叹,就透露其内心的消极情绪。二、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存环境对创作的影响。苏东坡在黄州的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刻,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传记作者通过引用苏轼的作品,
15、直接地、真实地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放逐生涯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阐释苏轼创作前后赤壁赋中,传记作者采用了将叙事、描写与抒情或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这使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了当时苏轼在黄州的景象,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传记显得生动、真实,也使人感到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更为纯熟。,三、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什么作用?【命题意图】意在让学生了解在传记写作中引用传主本人作品所起的效果。本篇引用传主作品,对表现人物、增加传记的趣味,都恰到好处。如果过多引用,有时也会起副作用。示例:课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文章,作用: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因苏轼是大文豪,诗词文章都极擅长,大量引用他的诗词文章,
16、才符合传主的真实身份和性格。从中透露了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内心世界和性格。他在黄州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表面上好像,很潇洒,饮酒夜游,赋诗作文。实际上是以自嘲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同时夜游表现了他旷达的性格特征。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如引苏轼的一篇随笔,讲了两个穷读书人的故事,都是引人发笑,令人深思的。,四、作者是怎样展现苏轼写作前后赤壁赋的情景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命题意图】意在让学生了解传记作者如何处理引用传主自己作品的技术:既不是照搬原文,又不是原文的翻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法,与原文若即若离,作者始终掌握着写作的主动权。作者展现苏轼写作前后赤壁赋的情景,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语气,将原文的意
17、思,用白话传达出来,既不是原文的呆板翻译,又不离原文的意思。好处:与原文若即若离,既尊重原文的意思,又可发挥作者引文的主动性。,自嘲,即指自己嘲笑自己,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法。另外有鲁迅的一首人们熟知并传诵的诗作自嘲,其中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人们较为熟知的名句。,幽默一直被人们称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必须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
18、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一)苏轼生平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
19、八年(1068-1086)1068年 娶王闰之,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苏轼升迁表,返回,苏轼晚年贬谪表,返回,眉山,杭州,黄州,凤翔,汴京,惠州,儋州,密州,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苏轼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期:,(一)转任地方(二)乌台诗案(三)东山再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脱去 文人 长袍 东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8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