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治疗.ppt
《肿瘤药物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药物治疗.ppt(1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肿瘤的药物治疗进展,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第一或第二位原因,每年全世界约有700万人死于癌症,约占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临床医学急迫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病理过程,与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不同,肿瘤的恶性表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正常细胞恶变的结果。与肿瘤发病相关的因素依其来源、性质与作用方式的差异,可分为内源性与外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因素来自外界环境,与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致瘤性病毒、霉菌因素等;内源性因素则包括机体的免疫状态、遗传素质、
2、激素水平以及DNA损伤修复能力等。,目前恶性肿瘤尚无满意的防治措施,其治疗仍为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都是属于局部治疗措施,目的在于清除或摧毁恶性肿瘤病灶。药物治疗是主要全身的系统治疗方法。,自从1943年Gilman等首先将氮芥应用于淋巴瘤的治疗,从而揭开现代肿瘤化疗学的序幕以来,抗肿瘤药(antineoplastic drug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长足进步,化疗已从姑息性目的向根治性目的迈进,约5%恶性肿瘤有可能通过化疗得到治愈。然而,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的治疗却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要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必须从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着手
3、,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肿瘤本质正在逐步阐明;大规模快速筛选、组合化学、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加速了药物开发进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肿瘤药物治疗,抗肿瘤药物研究与治疗的历程 1940s 氮芥治疗淋巴瘤 1950s 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1970s 顺铂、阿霉素 1990s 紫杉醇、喜树碱衍生物、维甲酸 2000s 分子靶向药物,近代肿瘤药物治疗有一个不光彩的开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运送化学武器氮芥的船在地中海被德国人击沉。毒物的暴露使船员中毒部分死亡,其特点是严重骨髓抑制。于是开始有人用于治疗白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白血病,但
4、未见成效。后来Gilman和Philips用来治疗淋巴瘤,并取得惊人的疗效。此文于1946年发表以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被认为是近代肿瘤化疗的开端。,直到1957年根据一定设想,Arnold合成了环磷酰胺,Duschinsky合成了5氟尿嘧啶,并在临床上取得相当成功,对有些实体瘤也有一定疗效。肿瘤化疗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虽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后来的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最初的设想,但无论如何这是根据一定理论而合成的有效抗肿瘤药物,因之被认为是肿瘤内科治疗前进中的第二个里程碑。,七十年代初进入临床的顺铂和阿霉素由于适应症更广,疗效也有进一步提高,被认为是前进中的第三个里程碑。这时,由于经验的积累,肿瘤
5、内科治疗在睾丸肿瘤、滋养叶细胞肿瘤和儿童白血病已能取得根治性疗效。所以,人们不再把内科治疗只当是姑息性治疗手段,而是追求根治。虽然内科治疗迄今还未能治愈多数晚期肿瘤患者,但根治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而且是指导临床取得成功的原则之一。,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影响疗效的内在因素-肿瘤细胞免疫和抑癌基因等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辅助治疗如造血因子的输注和解决化疗引起的严重呕吐的成功;对化疗的剂量强度的掌握,化疗后病人骨髓功能和内在抗病能力的恢复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使得治疗更为合理。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肿瘤的基因、受体和酶而发展的靶向治疗使得治疗效果较大幅度提高而且更为个体化。这无疑是新世纪内科肿瘤学发
6、展的重要方向。,当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战略有以下几点:1.以占恶性肿瘤90%以上的实体瘤为主攻对象 2.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活性成分;3.针对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寻找新的分子作用(酶、受体、基因)靶点;4.大规模快速筛选(High-through put screening);5.新技术的导入和应用:组合化学、结构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基因工程、DNA芯片、药物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与药理学结合)等。,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靶点分类 细胞毒类药物细胞分化诱导剂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影响细胞信号转导的抗癌药物激素类生物反应调节剂其他,一、细胞毒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的分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7、近100种,绝大部分属于针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的细胞毒类药物。通常所称抗癌药(anticancer drugs)或肿瘤化疗药物即指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对细胞毒类药物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药物的系统了解和临床化疗方案的制定。迄今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药的分类尚不统一,既有根据药物化学结构或来源的传统分类,又有根据药物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或生化机制分类。,根据药物化学结构或来源分类如下:1.烷化剂(氮芥类,乙烯亚胺类,亚硝脲类,甲烷磺酸酯类);2.抗代谢物(叶酸、嘧啶、嘌呤类似物等);3.抗肿瘤抗生素(蒽环类抗生素、丝裂霉素、博莱霉素类、放线菌素类等);4.抗肿瘤植物药(长春碱类、喜树碱类、紫杉醇类、
8、三尖杉生物碱类、鬼臼毒素衍生物等);5.杂类(铂类配合物和酶等)。,细胞毒类药物作用机制,(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而绝大部分的细胞毒类抗恶性肿瘤要主要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裂,甚至导致死亡。,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和静止细胞群(G0期)。前者可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这部分细胞在肿瘤全部细胞群的比例称为生长比率(growth
9、fraction,GF)。增长迅速的肿瘤(如急性白血病等)GF值较大,接近1,对药物最敏感,药物疗效也好;增长慢的肿瘤(如多数实体瘤),GF值较小,约0.50.01,对药物敏感性低,疗效较差。同一种肿瘤早期的GF值较大,药物的疗效也较好。目前认为肿瘤细胞并不比正常细胞增殖得快,只是在任何时间都有较高比例的肿瘤细胞处于增殖期。G0期细胞虽处于静止状态,但具有增殖潜能,在适当的刺激时,可进入周期进行分裂增殖,此期的细胞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低,是肿瘤复发的根源。,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历经4个时相: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
10、期)和有丝分裂期(M期)。,肿瘤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当DNA受到损伤,细胞会阻滞在G1期、S期或G2期,它由三种关卡(checkpoint,chk)调控:1).G1期chk,阻断或延缓从G1期进入S期;2).S期chk,减慢S期DNA复制子的启动;3).G2期chk,延缓G2期细胞进入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运行与否,能否按序完成细胞周期生化事件,受控于精密的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目前认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kinase,CDK)的时相性激活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主要依赖于细胞周期素(cyclin)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或时相性表达、累积与分解。抗恶性肿
11、瘤药不但影响细胞周期的生化事件,亦可影响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大多数抗肿瘤药物是通过断裂DNA而引起肿瘤细胞死亡,因此细胞周期chk成为药物作用重要耙点。,依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大致将药物分为两大类: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monspecific agents,CCNSA)直接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转录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化合物,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此类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往往较强能迅速杀死肿瘤细胞;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其杀伤能力随剂量的增加而成倍增加。,2.细胞周期(时相)
12、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CCSA)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作用于M期细胞的长春碱类药物。此类药物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往往较弱,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其杀伤作用。剂量反应曲线是一条渐进线,即在小剂量时类似于直线,达到一定剂量时则效应不再增加。,(二)抗肿瘤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分子生物学的意义上说,基因(gene)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指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分子水平生命活动的基础。分子水平上的生命活动主要
13、是通过核酸和蛋白质两类生物大分子的活动来实现的。DNA还通过复制,将基因信息代代相传。,基因的复制、转录、表达、调控及生物学效应,中心法则(The Central Dogma),转 录,翻 译,逆转录,DNA,RNA,蛋白质,复 制,根据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将细胞毒类分为以下四类:1.影响核酸(DNA,RNA)生物合成的药物: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生命物质,它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而核苷酸的合成需要嘧啶类前体和嘌呤前体及其合成物 2.直接破坏DNA结构和功能的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4.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细胞毒类药物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1.干扰
14、核酸生物合成 药物分别在不同环节阻止DNA的生物合成,属于抗代谢物。根据药物主要干扰的生化步骤或所抑制的靶酶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1).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等;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如氟尿嘧啶等;3).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如巯嘌呤等;4).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如羟基脲等;5).DNA多聚酶抑制剂如阿糖胞苷等。,几种药物阻断DNA合成作用环节MTX:甲氨蝶呤;6-MP:6-巯嘌呤;5-FU:5-氟尿嘧啶;HU:羟基脲;6-TG:6-硫鸟嘌呤;Ara-C:阿糖胞苷,2.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 药物分别破坏DNA结构或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影响DNA复制和修复功能。1).DNA交联剂如氮芥
15、、环磷酰胺和塞替派等烷化剂;2).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如顺伯;3).破坏DNA的抗生素如丝裂霉素和博莱霉素;4).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喜树碱类和鬼臼毒素衍生物。,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 药物可嵌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属于DNA嵌入剂。如多柔比星等蒽环类抗生素和放线菌素D。,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药物可干扰微管蛋白聚合功能、干扰核蛋白体的功能或影响氨基酸供应。1).微管蛋白活性抑制剂如长春碱类和紫杉醇类等;2).干扰核蛋白体功能的药物如三尖杉生物碱类;3).影响氨基酸供应的药物如L-门冬酰胺酶。,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影响核酸生物合成
16、的药物又称抗代谢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核酸代谢的必须物质如叶酸,嘌呤,嘧啶等相似,可以通过特异性干扰核酸的代谢,阻止细胞的分裂和繁殖。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一).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 甲氢蝶呤(methotrexate,MTX)甲氢蝶呤的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对二氢叶酸还原酶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它与该酶的结合力比叶酸大106倍,呈竞争性抑制作用。药物与酶结合后,使二氢叶酸(FH2)不能变成四氢叶酸(FH4),从而使5,10甲酰四氢叶酸产生不足,使脱氧胸苷酸(dTMP)合成受阻,DNA合成障碍。MTX也可阻止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故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临床上用于治
17、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和绒毛膜上皮癌;鞘内注射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预防和缓解症状。不良反应包括如口腔炎、胃炎、腹泻、便血;骨髓抑制最为突出,可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严重可有全血下降;长期大量用药可致肝、肾损害;妊早期应用可致畸胎、死胎。为了减轻MTX的骨髓毒性,可先用大剂量MTX,经过一定时间后,再肌注甲酰四氢叶酸钙作为救援剂,以保护骨髓正常细胞。,(二)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 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氟尿嘧啶是尿嘧啶5位上的氢被氟取代的衍生物。5-FU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5F-dUMP),而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dUMP)甲基化转变为脱氧胸
18、苷酸(dTM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此外,5-FU在体内可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以伪代谢产物形式掺入RNA中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故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5-FU口服吸收不规则,需采用静脉给药。吸收后分布于全身体液,肝和肿瘤组织中浓度较高,主要在肝代谢灭活,变为CO2和尿素,分别由呼气和尿排出,t1/2为1020分钟。对消化系统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胰腺癌、肝癌)和乳腺癌疗效好,对宫颈癌、卵巢癌、绒毛上皮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也有效。对骨髓和消化道毒性较大,出现血性腹泻应立即停药,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肝、肾损害。,(三)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 巯嘌呤(mercaptopurin
19、e,6-MP)巯嘌呤是腺嘌呤6位上的-NH2被-SH取代的衍生物。在体内先经过酶的催化变成硫代肌苷酸(TIMP)后,阻止肌苷酸转变为腺核苷酸及鸟核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核酸合成,对S期细胞作用最为显著,对G1期有延缓作用。肿瘤细胞对6-MP可产生耐药性,因耐药细胞中6-MP不易转变成硫代肌苷酸或产生后迅速降解。6-MP起效慢,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维持治疗,大剂量对绒毛膜上皮癌亦有较好疗效。常见骨髓抑制和消化道黏膜损害,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和肝功能损害。,(四)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 羟基脲(hydroxycarbamide,HU)羟基脲能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阻止胞苷酸转变为脱氧胞苷酸,从而抑
20、制DNA的合成。对S期细胞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对黑色素瘤有暂时缓解作用。可使肿瘤细胞集中于G1期,故可用作同步化药物,增加化疗或放疗的敏感性。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并有轻度消化道反应。肾功能不良者慎用。可致畸胎,故孕妇忌用。,(五)DNA多聚酶抑制剂 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阿糖胞苷在体内经脱氧胞苷激酶催化成二或三磷酸胞苷,进而抑制DNA多聚酶的活性而影响DNA合成,也可掺入DNA中干扰其复制,使细胞死亡。与常用抗恶性肿瘤药无交叉耐药性。临床上用于治疗成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或单核细胞白血病。有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可致静脉炎;对肝
21、功能有一定影响。,二)、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一)烷化剂 烷化剂(alkylating agents)是一类高度活泼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一个或两个烷基,分别称为单功能或双功能烷化剂,所含烷基能与细胞的DNA、RNA或蛋白质中亲核基团起烷化作用,常可形成交叉联结或引起脱嘌呤,使DNA链断裂,在一次复制时,又可使碱基配对错码,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可致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目前常用的烷化剂有以下几种:氮芥类如氮芥、环磷酰胺等,乙烯亚胺类如噻替派,亚硝脲类如卡莫司汀,甲烷磺酸酯类如白消安。,氮芥(chlormethine,nitrogen mustard,HN2)氮芥
22、是最早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药物,为双氯乙胺烷化剂的代表,属双功能基团烷化剂。目前主要用于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溜等。由于HN2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尤其适用于纵膈压迫症状明显的恶性淋巴瘤病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耳鸣、听力丧失、眩晕、黄疸、月经失调及男性不育等。,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环磷酰胺为氮芥与环磷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CTX体外无活性,进入体内后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裂环生成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在肿瘤细胞内分解出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CTX抗瘤谱广,为目前广泛应用的烷化剂。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23、病、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神经母细胞瘤和睾丸肿瘤有一定疗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特有的毒性反应是出血性膀胱炎。,噻替派(tiotepa,riethylene,Thiophosphoramide,TSPA)噻替派是乙酰亚胺类烷化剂的代表,抗恶性肿瘤机制类似氮芥,抗瘤谱较广,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卵巢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膀胱癌等。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局部刺激小,可作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腔内给药。,白消安(busulfan)白消安属甲烷磺酸酯类,在体内解离后起烷化作用。小剂量即可明显抑制粒细胞生成,可能与药物对粒细胞膜通透性较强有关。对慢性粒
24、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显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病变无效。口服吸收良好,组织分布迅速,(t1/2)约为23小时,绝大部分代谢成甲烷磺酸有尿排出。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久用可致闭经或睾丸萎缩。,卡莫司汀(carmustine,BCNU)卡莫司汀又称氯乙亚硝脲、卡氮芥,为亚硝脲类烷化剂。除了烷化DNA外,对蛋白质和RNA也有烷化作用。BCNU具有高度脂溶性,并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原发或颅内转移脑瘤,对恶性淋巴瘤、骨髓瘤等有一定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及肺部毒性等。,(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cisplatin,DDP)顺铂又称顺氯胺铂,为二价铂同一个氯原子和
25、二个氨基结合成的金属配合物。进入体内后,先将所含氯解离,然后与DNA链上的碱基形成交叉联结,从而破坏DNA的结构和功能。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抗瘤谱广。对非精原细胞性睾丸瘤最有效,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卵巢癌、膀胱癌、前列腺癌、淋巴肉瘤及肺癌有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耳毒性,大剂量或连续用药可致严重而持久的肾毒性。,卡铂(carboplatin,CBP)卡铂又称碳铂为第二代铂类化合物,作用机制类似顺铂,但抗恶性肿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主要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头颈部鳞癌、卵巢癌及睾丸肿瘤等。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第三代铂类抗癌药物奥沙利铂(oxalip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肿瘤 药物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