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黄疸的发生机制和各型黄疸的代谢特点及实验室鉴别诊 断要点;肝胆疾病实验室主要生化检查指标以及在肝胆 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熟悉:肝脏主要生物化学功能及其在肝细胞损伤时的代谢变 化;胆汁酸代谢及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了解:肝脏功能实验室检查项目筛选的原则。,2,3,第一节 肝脏主要生化功能及其代谢紊乱,血管丰富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且有肝 静脉和胆道系统排泄,肝脏解剖结构特点,2.微细结构3.化学组成-含众多酶系,物质的转运基础-大量微绒毛 物质交换的基础-较高通透性能量保证的基础-线粒体丰富物质代谢的基础-亚细胞结构丰富
2、,故肝脏有“物质代谢中枢”之称!,肝脏解剖结构特点,一、肝脏的主要生物化学功能,1.合成与分泌功能,6,合成血浆蛋白质(除-球蛋白以外),如 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转运 蛋白质等。合成并分泌胆汁酸,调节体内胆固醇水 平并促进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消化和吸收,2.加工与储存功能,7,将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变成人体内 自己的成分供应全身,并将多余的 物质加以储存;对从动脉血带来的代谢物进行加工利用。,3.生物转化功能(biotransformation),8,机体对内、外源性的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变,使其水溶性提高,极性增强,易于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可对体内的大部
3、分非营养物质进行代谢转化,使其生物学活性降低或丧失(灭活),或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减低或消除(解毒)。通过生物转化作用可增加这些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和极性,从而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出。肝的生物转化作用解毒作用(detoxification),4.激素的灭活(inactivation):,9,多种激素主要在肝中转化、降解或失去活性的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主要方式:生物转化作用,肝细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合成与分泌血浆蛋白质;肝还是清除血浆蛋白质(清蛋白除外)的重要器官。,肝在血浆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二、肝胆疾病的主要代谢紊乱,(一)蛋白质代谢异常,肝是体内除支链氨基酸以外的所有氨基酸分解和转变的重要场所。
4、,肝通过鸟氨酸循环将有毒的氨合成无毒的尿素。肝还可将氨转变成谷氨酰胺。,肝也是胺类物质的重要生物转化器官,肝在氨基酸代谢中的作用,肝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解氨毒。,蛋白质代谢异常急性肝损害时,血浆蛋白质浓度变化不大;慢性肝病时-血浆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出现清蛋 白与球蛋白(A/G)的比值降低,甚至倒置。-血浆尿素水平呈低值,血氨增高。-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下降。,12,肝内主要进行那些糖代谢途径,糖异生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酵解途径 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二)糖代谢异常,肝是维持血糖水平相对稳定的重要器官,保障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磷酸戊糖途径和糖酵解途径
5、相对增强,糖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运转失常,血中丙酮酸含量可显著上升血糖浓度难以维持正常水平,糖耐糖曲线异常,可呈低平型、高峰型、高坡型等异常曲线 血清半乳糖浓度增高,14,糖代谢异常,脂肪酸的氧化;脂肪酸的合成及酯化;酮体的生成;胆固醇的合成与转变;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的合成(VLDL、HDL、apo C);脂蛋白的降解(LDL),肝内进行的脂类代谢途径,(三)脂类代谢异常,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合成、分解与运输均具有重要作用。,甘油三酯,产 物,食物中的脂类,2-甘油一酯+2 FFA,磷 脂,溶血磷脂+FFA,胆固醇酯,胆固醇+FFA,微团(micelles),脂类的消化,脂类代谢异常,1.脂类消
6、化吸收异常,脂类的吸收,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乳化,吸收,脂肪酶,甘油+FFA,门静脉,血循环,肠粘膜 细胞,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肠粘膜细胞(酯化成TG),胆固醇及游离脂酸,肠粘膜细胞(酯化成CE),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肠粘膜细胞(酯化成PL),脂类代谢异常,2.脂质分解、合成和改造的异常肝内脂肪氧化分解降低或脂肪合成增多或磷脂合成障碍,不能有效合成脂蛋白输出,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而形成脂肪肝糖代谢异常,脂肪动员增加,导致酮血症血浆胆固醇酯/胆固醇的比值下降血浆脂蛋白电泳谱异常,出现低密度脂蛋白(LDL)积累(降解能力下降)慢性胆汁淤积可出现异常的脂蛋白X(Lp-X),19,(四)胆红素
7、代谢紊乱,1.胆红素(bilirubin)来源与生成,体内的铁卟啉化合物包括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正常人每天可生成250350mg胆红素,其中约80%以上来自衰老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血红蛋白的分解。,胆红素来源,1)衰老的RBC破坏、降解,2)无效红细胞生成,3)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蛋白质(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肌红蛋白等)分解,分流胆红素(20%),主流胆红素(80%),返回节,胆红素的生成过程,衰老的RBC,Hb,胆红素a,CO和铁,胆绿素,氨基酸,血红素,珠蛋白,血红素加单氧酶,胆绿素还原酶,O2、NADPH,肝、脾、骨髓(微粒体、胞液),网状内皮系统,胆红素
8、的性质:亲脂疏水,对大脑具有毒性作用。又称为间接胆红素。,胆红素的生成过程,+,+,+,+,C10,胆红素空间结构示意图,24,胆红素的特有结构赋予其亲脂疏水的性质,易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2胆红素转运,运输形式,竞争结合剂,意 义,胆红素1-球蛋白(少部分),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胆红素清蛋白复合体(主要),增加胆红素在血浆中的溶解度,便于运输,限制胆红素自由通过生物膜产生毒性作用,3.胆红素在肝细胞内转变,1)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肝内运输,胆红素摄取的 有效性取决于,肝细胞膜上特异的载体蛋白,肝细胞内Y蛋白和Z蛋白两种受体蛋白,以“胆红素Y
9、蛋白”(胆红素Z蛋白)形式送至内质网。这是一个耗能的可逆的过程。,2)转化,部位:滑面内网质反应:结合反应(主要结合物为UDP葡糖醛酸,UDPGA)催化酶:葡糖醛酸基转移酶产物:主要为双葡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 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意义:胆红素与葡糖醛酸的结合是肝对有毒性胆红素 一种根本性的生物转化解毒方式。,胆红素+UDP-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UDP(10%20%),胆红素葡糖醛酸一酯+UDP-葡糖醛酸,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UDP(80%90%),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胆红素葡糖醛酸二酯的结构,C10,29,3)排泄,结合胆红
10、素通过毛细胆管膜上的主动转运载体,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转运形式:逆浓度梯度的能量依赖的主动转运过程。,30,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区别,31,4.胆红素在肠管中的变化及其肠肝循环,32,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尿胆素原,胆 素:i-尿胆素,粪胆素,d-尿胆素,结合胆红素,胆素原,肠 菌,葡糖醛酸,还原,胆素,游离胆红素,胆素原与胆素的生成反应,33,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34,(
11、1020%),25%,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胆红素代谢通路,36,5.胆红素代谢紊乱与黄疸,1)黄疸(jaundice)的概念:凡能引起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过程发生障碍等因素均可使血中胆红素增高,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胆红素是金黄色色素,当血清中浓度高时,则可扩散入组织,组织被染黄,称为黄疸。隐性黄疸:34.2 mol/L,外观看不出。显性黄疸:34.2 mol/L,有黄染的现象。,37,2)黄疸的类型,根据肉眼可否见到黄染现象分为:-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38,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溶血性、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根据病变部
12、位可分为:-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黄疸。,根据血中升高的胆红素的类型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及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3)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胆红素形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胆红素在肝外的排泄障碍,39,(1)胆红素形成过多-溶血性黄疸,成因溶血性:先天性的红细胞膜、血型 不合输血、脾亢等溶血。非溶血性:如恶性贫血、珠蛋白生 成障碍等无效造血。,40,代谢特点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素仅为总胆红素的20%。未结合胆红素不能由肾小球滤过,故尿中无胆红素排出。肝最大限度地处理和排泄胆红素,因而肠道中形成的素原增多,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也增多,粪便颜色加深。尿中排出的
13、胆素原也相应增加,胆红素阴性。-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41,(2)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肝细胞性黄疸,成因胆红素摄取障碍 胆红素结合障碍 胆红素转运障碍胆红素排泄障碍,42,临床上可见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肝内胆汁淤滞、感染、化学试剂、毒物、肿瘤等导致的肝病以及先天性遗传缺陷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Gilbert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人主要
14、为青少年,男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5%左右。,Crigler-Najjar综合征(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首先由Crigler 等于1952 年报道。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代谢特点血中两种胆红素含量都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 红素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结合胆红素可由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在肝内生成减少,粪便颜色变浅。尿中胆素原含量变化不定。一方面是从肠吸收的胆素 原不能有效地随胆汁排出,使血中胆
15、素原增加,尿 中胆素原增加;另一方面是肝实质性损伤及炎症、肿胀等造成肝、胆管阻塞,结合胆红素不能排入肠 道,尿中胆素原减少。-高未结合和结合胆红素血症,45,(3)胆红素排泄障碍-阻塞性黄疸,成因 胆道梗阻致胆红素排泄 障碍。如胆结石、胆道 蛔虫或肿瘤压迫以及 Dubin-Johnson综合征 等所致的胆道梗阻,46,Dubin-Johnson综合征,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型,1954年Dubin等首先报告。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多数研究表明Dubin-Johnson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
16、病,病人是Dubin-Johnson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代谢特点血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总胆红素升高,结合胆红 素占总胆红素的50%以上。结合胆红素能被肾小球滤过,尿中出现胆红素。胆红素不易或不能随胆汁排入肠道,因而肠腔胆素原 很少或缺失,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灰白色。尿中排出的胆素原也相应变少,胆红素阳性。-高结合胆红素血症,48,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成因(icterus neonatorum),生下后,血液内原来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未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少,肝细胞摄取未结合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细胞内胆红素葡萄糖
17、醛酸基转移酶生成不足,结合胆红素生成少。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发育不完善,对肝胆汁分泌的潜力不大。母乳中含有孕二醇,对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有抑制作用。,49,4)黄疸的实验室检查,胆红素代谢实验(见表1)血清酶学检查 血脂分析 血液学检查(见表2),50,表1 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51,项 目 肝细胞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Alb减少,球蛋白 球蛋白明显脂蛋白X 多为阴性 明显血清酶学 ALT 肝炎急性期 正常或增高 ALP 正常或轻度增高 明显升高 LAP 可增高 明显升高-GT 可增高 明显升高其他方面 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VitK不能纠正 延长,VitK可以纠正 胆固醇 降
18、低,尤其CHE明显降低 增高 CA/CDCA 1 1,表2 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实验室鉴别诊断,52,(五)胆汁酸代谢及其异常,胆汁酸(bile acids)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 salts)。,1.胆汁酸的类型,按结构分,游离胆汁酸-CA,CDCA,DCA,LCA,结合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55,按来源分,初级胆汁酸-CA,CDCA,次级胆汁酸-DCA,LCA,初级胆汁酸:在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 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 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产物。次级胆汁酸:在肠道受细菌作用,第7位羟基脱 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肝胆 疾病 生物化学 检验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