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出生性别失调问题探讨.ppt
《综合治理出生性别失调问题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治理出生性别失调问题探讨.ppt(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探讨,目 录,前 言 一、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背景 二、国外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经验与启示 三、国家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措施 四、河南省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措施与要求 五、充分发挥乡镇服务中心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 别比中的重要作用,前 言,出生人口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SRB),即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内每百名活产女婴所对应的活产男婴数,公式为:出生人口性别比某年活产男婴数同期活产女婴数100。根据国际上长期观察的结果,它的正常范围在103107之间。出生性别比大于107或小于103,叫做出生性别比偏高或偏低,统称为出生性别比失调。在1
2、07110之间属于轻度偏高,在110120之间属于中度偏高,120以上属于重度偏高。,出生婴儿的性别结构有两个重要属性:一是出生时性别比近于常量;二是出生后的性别不可逆转。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人口学意义:出生性别比失调将会导致未来总人口中两性数量明显不平衡。从人口再生产的角度来讲,在一夫一妻制的条件下,出生性别比失调将会造成部分人口婚配困难,形成婚姻挤压(marriage squeeze),危害人口发展,并进而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一、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背景,(一)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和特点1、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但攀升势头呈现趋缓迹象。各种证据一致表
3、明,出生性别比攀升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2、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特点,2.1整体偏高与局部严重失衡并存“三普”时,全国有18个省、(区、市)的出生性别比偏高,110以上的仅有三个省,全国平均为108.47;“四普”时,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省份上升到24个,出生性别比在110以上的省份上升到了19个,全国平均为111.79;到了“五普”时,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省份达到了27个,失调的程度大大加剧,有10个省(区、市)的出生性别比超过了120,重度失调。有些省的出生性别比更是达到了130以上的严重失调水平,全国平均为116.9。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已成普遍态势(见图1)。,2005 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地域
4、进一步扩大。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其余各省区市出生性别比全部失衡。其中,重度失衡的有10个省(区、市),中度失衡的有17个省(区、市),轻度失衡的有3个省、区,全国平均上升到118.6(见表1)。,2.2长期失调与持续攀升并存,纵观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发展历程,从1980年代初到2008年左右,近30年间,出生性别比呈现出长期失调与持续攀升并存的状态(见图2),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形势十分严峻。这种长期、累积性失调将给我国的人口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资料来源:1964年2000年为相应年份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2008年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7、20
5、08年中国主要人口数据”。,2.3出生性别比随孩次上升偏高严重,2000年“五普”之前,全国的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具有一孩基本正常或偏低,二孩及多孩严重偏高的特征。这表明,从二孩起出生性别比受到严重的人为干扰。与 2000 年相比较,2005 年的一孩与二孩、多孩的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相反(见图3)。一孩出生性别比上升了1.29 个百分点。二孩及多孩出生性别比均有所下降。这说明各地加强了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的力度,治理开始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二孩和多孩的出生性别比仍然处于严重偏高状态,需要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其大幅下降。,2.4分城乡的出生性别比呈不规则分布,市和县的出生性别比有所攀升,从全国
6、的层面来看,市、镇、村的出生性别比呈递增趋势,而某些省份则表现为:市最低,镇最高,村低于镇。如贵州、广西,这可能与B超在镇较为普及,而在较偏远的乡村,B超技术的可得性仍然较低有关(见图4)。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这一特征仍然存在。,2005 年,城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比2000 年上升了1.01 个百分点,说明城市中选择性别生育的人数在增加。镇的出生性别比与 2000 年比较,基本稳定在120 左右的水平,仍然居高不下。乡村比 2000 年升高了 1.18 个百分点,可能是由于B 超等鉴定胎儿性别技术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带动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导致全国总体水平有所升高(见图5)。,
7、(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点人群及不同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1、农业人口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重点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结果,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4.16%。2005年全国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为121.97,非农业户口的出生性别比仅为113.24。2、生育二孩的夫妇是出生性别比升高的重点人群从各省(区、市)分孩次出生性别比情况来看,有24个省份的二孩出生性别比高于120,占总人口的80.27%。一孩出生性别比也有少数省明显升高,陕西、北京、湖北、黑龙江4省市都在113以上,需要引起关注。全国多孩出生性别比相当高,但是出生人数比较少(见表2)。,3、受教育程
8、度较低的妇女是出生性别比升高的重点人群出生性别比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所生育孩子的性别比越高(见表3)。以上数据说明接受高中教育是转变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关键,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妇女社会地位是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重要措施。,(三)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成因,1、直接因素1.1技术因素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因素B超等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技术因素私人诊所购买使用B超机以及公立医院对B超机滥用的情况相当普遍。相关研究表明,它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高达70%。也有人利用羊膜穿刺术、绒毛采检术来鉴定胎儿的性别。人工流产技术则是人们实现理想的子女性别结构的技术支持调查表
9、明:有53%的妇女在怀孕期间B超检查,有11%的妇女有过女婴选择性人工流产的经历。,1.2溺弃女婴对出生性别比的偏高有一定影响有关研究认为,由于照料忽视甚至溺杀女婴的行为,我国1980年代以后女婴死亡水平偏高程度急剧上升。遗弃女婴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根据广西民政厅统计,2002年、2003年,广西社会福利院共收养登记弃婴11066人,其中男婴占5%;女婴占95%。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如此。遗弃女婴导致了部分女婴生存状况的恶化甚至死亡,虽然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直接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但这种对女婴的歧视行为会强化人们重轻女的生育观念。,2、现实因素,2.1养老和医疗保障需要是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实推动因
10、素养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农村的社会变化,使养老面临更大的挑战。第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瓦解了原来依靠集体供养“五保户”的经济基础。第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家庭结构简化,家庭规模缩小,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第三,我国传统上认为“出嫁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既不继承财产,也不负责养老。第四,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们扩大了通婚圈和通婚距离,更增加了女儿养老的困难。目前农村养老保障形式主要表现为家庭
11、养老,土地保障,“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家庭养老仍是最主要的保障方式。国家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了农民养儿防老的观念。,医疗保障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退出,看病贵和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凸现出来,一些农民甚至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农合制度的要求;2003年,试点工作在全国陆续展开;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新农合制度的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家庭医疗保障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生产和生活的现实需要,是农
12、民追求生男的强大动力首先,男性相对于女性具有体能优势。其次,在某些生产生活环境中,男性具有生理优势。再次,在父系家庭制度下,男性具有壮大家族的优势。2.3传宗接代和财产传承的需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对传宗接代的重视。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私人财富的急剧增加,财产传承成了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2.4、婚姻嫁娶、丧葬因素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 婚居模式因素。男婚女嫁、从夫居住;双系抚育、单系传嗣。两个结果:在以“父居制度”为主的婚姻模式下,“传宗接代”的承担者就是儿子。生育儿子让自己的血统、姓氏流传下去,是大多数人一个重要的人生目标和精神慰籍。在以“从夫居住”为主的居住模
13、式下,妇女在家庭和家族中一般是没有地位的。,其他婚姻模式比较:1、“阿注”婚姻(即“走婚”)当婚居模式以母系为主,而不是常见的父系家庭模式时,一般不会出现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一个最好的例子是云南丽江和四川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今为纳西族)。摩梭人主要居住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泸沽湖畔,1991年有4万人。摩梭族是母系社会,实行母系家长制,孩子跟从母姓。“阿注”婚姻体制意味着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传承,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知晓,摩梭族语言中没有“
14、父亲”这个词汇。摩梭人认为母为尊,女为贵,女性在母系家屋中享有尊贵的地位。2000年“五普”时,纳西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4.11。,2、招赘婚姻 学者们对湖北松滋、江西宜黄、甘肃陇南等招赘婚姻比例较高地区的研究发现,招赘婚姻能够降低男孩偏好和出生性别比、改善女孩和妇女的生活环境、缓解老龄化背景下没有儿子老人的养老困难。而在排斥招赘婚姻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较高。例如苗族,招婿上门一般是受家族抵制的。“五普”时,苗族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4.22,中度偏高,而贵州(贵州苗族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52)当时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5.37,处在正常范围内。某些丧葬习俗强化了性别不平等有的民族地区流
15、行着不生男孩的夫妻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死后不准葬入祖宗墓地的陋习。没有子女或有女无儿的家庭则被视为“绝户”,活着的时候受人欺辱,死后没有人养老送终。有儿子的,在家族和社会中就有地位、受人抬举,这样鲜明的对比,在人们心中形成强烈的男孩情节。,2.5历史上黄河泛滥等频繁的自然灾害及社会动荡导致了对男性的强烈需求在旧中国,水患不断。以黄河为例,黄河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溃决和改道之时,“饿殍载道”、“尸骸遍野”,造成的人口急剧减少。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进行补偿性的生育,多生孩子,多生男孩成为黄河中下游人民延续几千年的生育观念。由于文化变迁的滞后性,传统生育观念仍在顽固地影响
16、着人们的生育行为。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战争导致的社会动荡一方面给人口发展造成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强化着人们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一旦到了太平年景,就会出现早、密、多的生育行为。,3、政策因素,3.1现行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对两非行为打击不力一是刑法条文规定存在缺失刑法第336条第2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为他人进行终止妊娠手术的,视情节严重,处以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二是国家计生委、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三部门禁止规定不完善(1)没有规定对不符合法定生育条件妊娠的终止中期以上妊娠的管理制度。(2)对符合法定生育条件怀孕的医学需要的终止中期以上妊娠的,目前
17、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3)对患有严重疾病继续妊娠可能危及孕妇生命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需要紧急终止妊 娠的,未作出明确的规定。(4)对终止妊娠药品应包括哪些药品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对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应包括哪些情 况也没有作出具体规定。(5)缺少对B超等检测设备使用、管理的规定。(6)虽然规定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但目前法律法规并无对 非法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处理规定。,(7)未能设立具体的行政处罚规定,不能适应基层加强管理、加大处罚力度的需要。三部门规定作为部门规章即使设立行政处罚,也只能设立警告和一定数额的罚款的处罚规定,处罚的力度非常有限。三是国家法律法
18、规的缺失,造成现实中出现的一些违法问题在处理时很难找到相应的法律依据 1、未婚先孕问题。2、非法同居怀孕对象进行引产问题。3、孕妇终止妊娠是否属“医学需要”的问题。3.2有关立法存在漏洞或被误读、客观上强化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趋势1、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立法方面存在漏洞。2、基层农民群众对现行农村1.5孩生育政策存在曲解。,3.3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人口性别结构重视不够,计划生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学者们对出生性别比的“真假性”问题存在较大分歧。以往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较多地偏重于控制人口数量,对人口性别结构问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3.4社会转型过程中,有关法律、
19、法规的调整力度减弱,强化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和“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以就业为例,市场化改革之后,企业有着独立的人事权,维护女性权益的法律法规调整力度减弱。有关部门对下岗职工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女性下岗职工一般占60%左右,高于男性20多个百分点,下岗职工中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也给女性就学以不利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上大学交学费被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因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在家庭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多数人会作出“保男弃女”的选择,从而出现受教育机会上的明显性别不平等,最终导致男女在发展机会上的不平等。,3.5非农业户口的一孩生育政策加剧了出生性别比失调日本、韩国、印度
20、、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象。而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实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见,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因素。但是,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调。4、行政执法因素4.1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执法阻力大一些干部、群众没有站在人口安全的角度、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有的甚至对利用B超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对象抱同情心理。4.2相关部门没有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门间、地区间综合治理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配合,工作严重不平衡。目前全国未形成一盘棋管理,各地工作力度不一样,
21、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4.3案件查处困难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鉴定的案件极为隐蔽,案件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处理难。这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违法行为人的嚣张气焰。4.4工作考核评估难研究表明,出生人数少于10万,用出生性别比来考核评估出生人口的性别结构的误差就会增大,给考核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一些基层在应付上级考核评估上有许多招数,如在死婴上报、流动人口生育上报、跨年度出生上报、非农或农业人口出生上报等方面做手脚。广西人口计生委2004年进行的半年抽查中,发现统计中出现出生孩次搬家、性别报假等现象十分严重。(见表4),5、传统文化因素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深层原因,5.1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等观念是出生性
22、别比失调的思想基础传宗接代,惟男为后。庄子天地曾记载:“尧观乎华”,华封人祝他多寿、多富、多男子。后人把它叫做“华封三祝”,这是我国有记载的男性偏好的最早渊源。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孔子学说中,“孝”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礼记昏义说:婚姻的目的是“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生育的传宗接代的目的非常明确。但这里的“后”只指男孩,只有男孩才能把父系的姓氏、家族延续下去,只有男性才能祭祀祖先,没有男孩就等于无人祭祀,断了“香火。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古代夭折率高,瘟疫、战乱常使得人口锐减。由于生育对家庭有回报,对国家也有利,历代统治者都鼓励早婚早育,多生多育。西
23、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西晋政府法律规定:“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国语记载,越王勾践规定,“女子年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清朝康熙帝时起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规定“孳生人丁,永不加赋”,极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我国人口超过了一个亿。从奴隶社会起,礼制就规定血缘按父系计算,只传其子,不传其女,国家政权、家庭产业都由父子相继、世代相承。逐渐形成人们祈求子孙众多、绵延不绝、家室兴旺、国运昌盛
24、的愿望和观念。男尊女卑、夫权统治。春秋战国时期,列子天瑞篇里就写道:“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西汉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提出了“三纲五常”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儒家又提出“三从四德”和“七出之条”,对妇女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进行规范。“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指妇女必备的四种修养德、言、容、工的培训和修养。汉代的大戴礼记本命说,“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脱胎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中国社会,女性在生
25、产生活的劳动分工中有着不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格局。因此,人们不仅追求“多子多福”,并且渴望“儿女双全”。5.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育观比较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基本教义:人生之所以苦恼忧伤,是因为有肉欲、不死欲和富贵欲,这三种世俗欲望是罪恶的根源,只有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超出生死轮回范围,不结婚、不生育和不求寿,才能摆脱红尘,超脱世界。对藏民族生育观的影响:对子女的性别期望,总体而言较为平衡,无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1、全民信教2、婚姻模式3、双系继承4、有名无姓,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有六大信仰,其中之一就是信仰“前定”,即一切事情的发生与真主的旨意有关,是真主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治理 出生 性别 失调 问题 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