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仿真及系统力学方法.ppt
《系统仿真及系统力学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仿真及系统力学方法.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系统仿真及系统 动力学(SD)方法第一节:系统仿真概述第二节:系统动力学模型化原理第三节:基本反馈回路的DYNAMO仿真 分析第四节:DYNAMO函数,第一节 系统仿真概述,(一)概念及作用 1.基本概念 所谓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能描述系统结构或行为过程的、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量关系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试验或定量分析,以获得正确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2、系统仿真的实质,(1)它是一种对系统问题求数值解的计算技术。尤其当系统无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时,仿真技术能有效地来处理。(2)仿真是一种人为的试验手段。它和现实系统实验的差
2、别在于,仿真实验不是依据实际环境,而是作为实际系统映象的系统模型以及相应的“人造”环境下进行的。这是仿真的主要功能。(3)仿真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系统的运行、演变及其发展过程。,3、系统仿真的作用,(1)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而且还是系统地收集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尤其是对一些复杂的随机问题,应用仿真技术是提供所需信息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2)对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对象系统,可通过仿真模型来顺利地解决预测、分析和评价等系统问题。(3)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阶成若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4)通过系统仿真,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新的策略,还能暴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以便
3、及时解决。,仿真应用领域,仿真应用领域-食品及服务领域,仿真应用领域-交通,仿真应用领域-化学工厂,呼叫中心,Motorola Distribution Centre 摩托罗拉分销中心-物流,(二)系统仿真方法,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并将其转换为适合在计算机上编程的仿真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系统根据其模型表示可以分为:连续系统 离散事件系统,连续系统,连续系统:其服从于物理学定律(电学、力学、热学),其数学模型可表示为传统意义上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其系统的状态变量随时间而发生连续变化。,离散事件系统,离散事件系统(Discrete Event Dyna
4、mic System)DEDS/DES:指系统的状态在一些离散时间点上由于某种事件的驱动而发生变化。其数学模型很难用数学方程来表示。,生产系统是DES系统!,由于连续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很大差别,所以系统仿真方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连续系统仿真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方法。,在以上两类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还有一些用于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仿真的特殊而有效的方法,如系统动力学方法、蒙特卡洛法等。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等)、利用DYNAMO仿真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实验,从而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常见仿真软件,通用的 vs.面向应
5、用的仿真软件 通用的仿真软件包括:Arena,Extend,FlexSim。面向应用的仿真软件包括:生产领域:Witness,AutoMod,ProModel等。过程重组:ProcessModel,SimProcess等。卫生医疗:MedModel呼叫中心:Arena Call Center通信网络:Comnet III等。,Arena,Extend,Automod,SimProcess,FlexSim,Some Useful Links,Arena,Extend,Extend试用版:Witness,AutoMod学生版 AutoMod,Promodel(Academic):Flexsim,1
6、、由来和发展,80年代以来,1956年至60年代初,60年代初至70年代初,70年代初至80年代,SD的出现始于1956年,主要应用于工业企业管理,并创立了“Industrial Dynamics”(1959),SD思想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Principles of Systems”(1968),“Urban Dynamics”(1969)的出现.,1972年美国MIT的正式提出“Systems Dynamics”。经历了两次严峻的挑战。,SD成为一种重要的系统工程方法论和重要的模型方法。尤其是随着国内外管理界对学习型组织的关注,SD思想和方法的生命力更为强劲。,(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7、及特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SD经历的两次严峻挑战 第一次挑战(70年代中前期):70年代初,来自26个国家的75名科学家的罗马俱乐部困惑于世界面临人口增长与资源日渐枯竭的前景。鉴于当时一些惯用的工具难以胜任对此复杂问题的研究,于是他们寄希望于刚刚兴起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其主要的标志是两个世界模型(WORLD)(WORLD“World Dynamics,1971,Forester”;WORLD-“The Limits to Growth,D.Meadows,1972”,“Toward Global Equilibrium D.Meadows,1974”)。这些成果引起了一场令人瞩目、旷日持久的
8、论战。系统动力学正是在这一番论战中,加速壮大成熟起来。,第二次挑战(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Forrester 教授在多方资助之下开始研究美国全国模型,解开了一些在经济方面长期存在、令经济学家困惑不解的疑团,诸如,70年代以来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实际利率同时增长等问题。其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在于揭示了美国与西方国家经济长波(Long Wave)形成的内在奥秘。由于在全国模型与长波理论研究方面取得成就,使系统动力学这一门学科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取得了飞跃性进展。从此,系统动力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美彼得圣吉(Peter MSenge)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作者简介:197
9、0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工学学士后进入MIT攻读管理硕士学位,在此期间被Forrester教授的SD整体动态搭配的管理新理念所吸引。197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和MIT的工作伙伴及企业界人士一道,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将SD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等融合,发展出一种人类梦寐以求的组织蓝图学习型组织。,2、研究对象及其结构特点,(1)研究对象社会系统(2)结构特点 抉择性具有决策环节(人、信息)自律性具有反馈环节 非线性具有延迟环节(3)SD将社会系统当作非线性(多重)信息反 馈系统来研究,3、工作程序,(流图)(DYNAMOY方程),第二节 SD结构模型化原理,1、基本原理,信息,流(行动),(R
10、ate),(Level),四个基本要素状态、信息、决策、行动两个基本变量水准变量(L)、速率变量(R)一个基本思想反馈控制,2、因果关系图和流图,(1)因果关系图(因果反馈回路)因果箭因果链因果(反馈)回路因果箭:连接因果要素的有向线段。箭尾始于原因,箭头终于结果。因果关系有正负极性之分。正(+)为加强,负(-)为削弱。,因果链:因果关系具有传递性。用因果箭对具有递推性质的因素关系加以描绘即得到因果链。因果链极性的判别标准:因果链的符号与所含因果箭符号的乘积符号相同。,SD认为,系统的性质和行为主要取决于系统中存在的反馈回路,系统的结构主要就是指系统中反馈回路的结构。因果关系图举例见图,其中包
11、含了因果箭、因果链、因果反馈回路和多重因果反馈回路等。,(a),期望库存,+,+,-,(-),(-),-,+,+,(平均)出生率,(平均)死亡率,(-),-,+,+,(+),多重因果(反馈)回路,(2)流图符号,水准变量,L1,速率变量,R1,R1,流,实物流,信息流,辅助变量,A1,。,(),。,参数(量),(常量),(初值),源与洞,信息的取出,L1,。,A1,。,。,(3)流图绘制程序和方法 明确问题及其构成要素;绘制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因果关系图。注意一定要形成回路;确定变量类型(L变量、R变量和A变量)。将要素转化为变量,是建模的关键一步。在此,应考虑以下几个具体原则:a.水准(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 仿真 力学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