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ppt课件.ppt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ppt课件.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王贤进,准备讨论的主要问题,1.如何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 2.什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取向 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策略是什么,1、教育科研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策略 研究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当人们面临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不外乎是四种:诉诸经验、请教权威、应用理论、进行研究。当社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人们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育科研也因此成为教育者认识教育活动、解决教育问题、改
2、进教育工作的重要策略。,一.如何看待中小学教育科研,2.何谓教育科研,教育科研通常是指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认识我们所面临教育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得到解决教育问题的答案。教育问题的答案可以分为二类:抽象(或一般的)答案;具体(或专门的)答案。前者我们常称之为基础研究;后者则称为应用研究。概括起来,就是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工作。,3.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理论意义:(1)为教育理论提供源头活水(2)支持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3)推动教学法的研究,实践意义,(1)有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2)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智慧(3)有利于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
3、专业成长,“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追求,(1)发现教育规律,获得教育科研成果(2)改进教育工作,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成果(3)提高自我素养,获得专业发展的成果 认识教育、改进工作、完善自我,重点在于更新观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素养的问题,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正经理异常包括目标、体制、机制、内容、方法和评价等在内的,基于现实、志向未来的变革。而教育改革是否能深入,学校内涵发展是否能实现,教师起着至
4、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实施基本条件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制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既为教师自主性的发挥创造了空间,又对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实施提出了要求;教育、教育的新理念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构需要教师改变角色认知和角色行为。,(1)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2)教师的平庸化问题(3)教师的习惯性问题,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地位的确认:专业职责、专业自主权、“还教于师”教师的专业特性:一种“扩展了的专业特性”,关于教师的“平庸化”现象,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研究的实际情况(包括国外研究的理论)来看,基础教育的教师有一种“平庸化”现象。这种现象指的是现在中小学教
5、师的教学有教材,有教学大纲,而且还有具体详尽的教师指导书包括参考题,教师主要依靠这些,他们甚至用不着备课,而且连作业也可以按照题库去布置,按照标准答案判作业。国际上有些专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基础教育的平庸化”。(教师为什么越老越不值钱?),关于教师的习惯性问题(思维),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是一种观念沉淀,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称之为“内隐理论”。教师的内隐理论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和教学情境中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假设和教学观念上的假设,是一种情境性理论,它隐藏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因而易被忽视。教师本人在师范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学习的教育理论框架很少能成功地改造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教师思
6、维的改造与和教师的内隐理论改变及发展,行动理论的内隐理论说明,教师的内隐理论与教学生活相关,只有经过教师本人的行动,才有可能使内隐理论发生改变。内隐理论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新课程也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也是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解决的。,反思性教学:追求卓越,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性的实践者:教学的主体,教学研究的主体。,反思性教学不是面向学生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而是一种用来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
7、学习方式。它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改造自己的思维,努力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教学创新,使自己的内隐理论外化,进而使自己从习惯性思维转入反思性思维;使自己从习惯性教学进入反思性教学,不断构建自己更科学更合理化的内隐理论,以适应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有效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并以此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5.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1)重建学校文化(2)凝铸学校特色(3)凝聚员工心力(4)
8、促进学校改革,6.当前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种错误倾向:(1)理论脱离实践(2)实践脱离理论,实践脱离理论(非理论教学实践),a.经验主义教学实践(无用论)b.操作主义教学实践(害怕论)c.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实用论)教学实践只能在低水平上重复;教学成果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代价高;理论的参与和指导才能使实践不断升华、超越;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呼唤新理论的指点迷津,理论脱离实践(教学理论的“实践乏力”),a.结构僵化、体系陈旧教学理论缺乏强劲的解释预测力和指导力 b.语言呆板教条,表述单一少变,教学理论的语言系统缺乏现实的感召力 c.急功近利的功利取向、追逐时髦的浮躁心态 教学理论失
9、却了自我修正与发展的反省力,理论和理论工作者存在不足(没有力量),理论缺乏亲和力(关注实践和表述生动的理论)理论缺乏见解力(深度、智慧、精神),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理论本身应有相对独立性,以超越现实并引导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理论可以脱离现实;相反,理论只有深切地关怀现实、体察实践,才可能去引导现实的超越。从最终意义上说,理论只有指向实践,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用理论本身去充实实际工作者;其二是把理论变成操作性强的技能技巧让实际工者依葫芦画瓢。问题在于当理论化为操作技巧时,其理论的精髓必然会减少,这样怎能保证缺乏理论基础的实际工作者运用操作技能时不偏离理论的本质
10、?好的教育理论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教育的精神,用这种精神作为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精神指南,让实际者凭借被激发与获得的教育智慧与教育精神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自己的教育实践,而非简单的教育“创制”。教育理论并非单纯依靠作为中介的技术技能转换而走向实践。事实上,许多教育理论不可能化成规范的操作。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把教育研究的关怀渗透到教育实践之中,并影响现实教育生活的改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主要表现,(1)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2)名不副实的“教育实验”(3)理论与实践的疏离,7.当前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1)“两张皮”的问题:科研与实践相脱离(2)研究主体的缺失:意识淡薄与被动参与(
11、3)重活动轻研究:重外部影响轻内在深究(4)低水平重复研究:理论的简单演绎缺创新,具体表现:“五多五少”,(1)重复性课题研究多,独创性课题研究少;(2)表现性课题研究多,潜心深层次问题研究少;(3)课题组中“坐车”的多真正参与研究的少;(4)研究报告中内容写的多,而实际操作与跟踪材料少;(5)课题研究数量多,而“新”.“精”型成果少.,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1)学校教育科研定位不清(群专研究有别)(2)学校科研优势发挥不够(教师,学校优势)(3)学校科研范式单一(重演绎轻实践反思),教师教育科研的定位,专业研究 教师研究 求真(基点)求善 学术创新(重点)教育现实 学术价值(价值)实践价值
12、宏观、中观(时空)中观、微观(一)经验的上升性研究(二)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三)解决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四)真实情境中的现场研究,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求善。即:以一种科学的方法与态度,来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艺术,改进自己的工作。教育科研就是一个科学地改造现状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1)改进教育的研究;(2)置身教育中的研究;(3)基于教育的研究.它体现了教师教育研究在目的、环境和对象三方面的特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1)最佳的研究位置:身居一线,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
13、、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2)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与学生共同交往构成的教育教学生活,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3)理想的研究方式:实践性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品性。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产生自己的知识,构建适合情境的教学理论。,二.中小学教育的正确取向,坚持以校为本的科研方向提倡行动研究的科研方式彰显教育科研的实践效用,1.坚持以校为本的科研方向,校本研究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活动。,学
14、校是真正发生教育或进行教育的地方,是教育改革的基点,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育或教育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就像我们关注人的行为却忽视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一样,结果,始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它意味着: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如果学校还是以前“那所学校”,管理还是以前那一套,那么,教育发展和改革也就无从谈起。课程改革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重建,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精神、新制度的新型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以校为本也就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突显学校
15、的自主性和文化性是新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走向。学校由教育活动的工具存在(空间存在)转向本体存在(文化存在),由教育决策的边缘走到教育决策的中心,成为自我、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肯定自我、重塑自我、回归自我、发展自我,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次课程改革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意义重大,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保障。,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
16、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为了学校 在学校中 基于学校,(1)为了学校(目的),A.解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B.引导教师参与研究,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与专业发展;C.重建学校文化,改变教师生活方式,是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D.归根结底是促进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2)在学校中(对象),A.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
17、,是教育改革的基点;B.发展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C.教育理论的效用有较大的情境依存性,学校又是具体的独特的;D.必须在学校情境中研究特定情境中问题,即研究本校的问题.,(3)基于学校(动力),A.学校发展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发展动力源于主体生命活力的彻底释放;B.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物质基础与特有的学校文化,发展在于各种资源充分利用;C.教师应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必要的专业引领必须以教师的主动的实践与自我反思为基础;D.要体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参与性与参与度).,校本研究的特点(达乌德-布里奇),(1)课题应主要来自学校实际所
18、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非从文献资料中寻找出来的与自身学校实际关系不大的问题;(2)研究主体是学校中的教师;(3)遵循一定研究程序:明确的目的、规范的过程、适当的方法;(4)结果应能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进,学校中的困境与问题及其改变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找准研究定位:校 本 取 向,(1)经验的上升性研究(2)教育理论的应用性研究(3)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4)真实情境中的现场研究,教育科研校本化特性的体现,体现研究的本土性与针对性 体现研究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体现研究的现实性与实效性,(1)学校教育科研的本土化,课题来源应是本土化的,源于本校实际和教师自身经历与感受(本校的问题,自己的问题)
19、,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校的发展.教师.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和针对性.,具有本土化特色的研究课题,A.学校发展中的老问题与大缺陷.以此为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削弱其障碍,转化其限制力量;B.学校当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此为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消除有关消极因素或问题解决办法;C.学校传统优势和成功经验.以此为研究课题并通过研究实现优良传统的当代转换和融合,使已有经验获得进一步整合和提升,突现学校特色和优势.,(2)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学校教育科研的特性(问题域,教育理论的情境依存性)决定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学校教育科研的功能(新成果的实践转化,学校改革的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都取决于作
20、为学校教育科研主体的教师的研究主动性的发挥.,教师研究主体性的激发,A.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觉醒:“还教于师”.B.教师角色的转换:行动者 行动者与思想者.C.教师的教育理性与情境敏感性.D.学校的文化环境与专业引领.E.课题与教师真实生活与实际活动联系.F.同伴互助与合作共享.,(3)学校教育科研的实效性,立足现实,讲究实效是校本教育科研应该追求和坚持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这就是要根据本校的生源,师资,地区人文背景,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等因素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方案,并需特别关注研究本身的实践效能.,学校教育科研实效性的体现,A.基于对本校情况的分析诊断,旨在解决本校实际问题.B.建立在教师广
21、泛参与基础上,关注教师介入的广度与深度及由此获得的收益大小.C.研究所带来的学校实际工作的改进的程度,与研究相关的手段或策略所带来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变化.D.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的联系,研究成果与实际效果的一致性.,2.提倡行动研究的科研方式,行动研究作为近年来在教育研究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吸引了愈来愈多教师的目光.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30-40年代科利尔和卢因明确提出并实施行动研究以来,行动研究在许多领域,由此是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传统的研究范式中,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往往是相互分离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也是分离的.研究活动的主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教育 科研 正确 取向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