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ppt
《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壳式热交换器设计全解.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管壳式热交换器,2,与换热系数有关的几个问题,定性温度,取法,流体的平均温度,壁面温度,流体和壁面的平均温度,油类高粘度流体,卡路里温度,流体进出口的算数平均温度,分段计算,3,卡路里温度特点,传热系数可以被视为常量,传热系数和平均对数平均温差的乘积等于变化的传热系数和实际温差的乘积。,卡路里温度公式,热流体的平均温度,冷流体的平均温度,卡路里分数,FC,4,壳侧流体被冷却时,Fc=0.3;,壳侧流体被管程的水蒸气加热时,Fc=0.55,壳侧和管侧均为油时,Fc0.45,粘度在10-3Pas以下的低粘性液体,Fc=0.5,定型尺寸,选取原则,对流体运动或传热发生主要影响的尺寸,圆管
2、内的换热过程,取管子内径di,圆管管外强迫流动换热,管子外径d0,5,非圆形管道,当量直径d0,当量直径,A流体的流通截面积,式中:,U湿周边或热周边长,阻力,它是全部湿润周边,传热,参与传热的周边,6,粘度修正,非定温流动,热流方向,因子修正项,Pr的不同方次,加热,冷却,壁温未知试差法,近似值,液体,冷却,气体,加热,7,液体,加热,冷却,气体,同时存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的处理,具有辐射能力的气体,温度较高,辐射,对流,总换热系数,8,辐射,C0黑体辐射常数,其值为5.67W/(m2k4),n换热系统的组合黑度;,角系数,T1,T2两辐射物体的绝对温度,式中:,9,三、壁温的计算,放热侧壁
3、温,吸热侧壁温,式中:,rs,1,rs,2分别为放热侧、吸热侧污垢热阻,K,应在同一基准表面计算,注意:,10,试算法,壁温,换热系数,步骤,假定一侧壁温(如tw1),求这侧的换热系数(1),计算另一侧壁温(tw2),算另一侧的换热系数2,算另一侧的单位面积传热量(q2),假定壁温正确,q1=q2,q1q2,结束,重新假定壁温(如tw1),11,注意,假设壁温时,假设值应接近值大的那种流体的温度。,如果要考虑污垢热阻时,应该加入污垢热阻的因素。,牛顿迭代法。,作图,方法,12,在某一钢制立式管壳式热交换器中用饱和温度ts=111.38的蒸汽加热某种溶液,已知其管径为322mm,管高l=1.5m
4、,材料的导热系数=52w/(m),管内溶液的平均温度t2=68,换热系数2=3348w/(m2)求蒸汽侧的管壁温度tw1。,溶液侧单位传热面的传热量,解,凝结液膜的平均温度,13,蒸汽与壁面温差,蒸汽凝结的换热系数,蒸汽侧单位面积的传热量,比较q1与q2是否相等最终求得壁温tw1=98,q89000w/m2,14,第四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流动阻力计算,黏性,流动阻力产生的根源,流动阻力产生的条件,固体壁面,流动阻力大小的决定因素,物理性质,流动状况,壁面因素,热交换器流动阻力分类,摩擦阻力,局部阻力,15,管壳式热交换器的阻力,管程阻力,壳程阻力,阻力不允许超过允许范围,一、管程阻力的计算,沿
5、程阻力Pi,回弯阻力Pr,进出口连接管阻力PN,16,沿程阻力Pi,莫迪圆管摩擦系数,wt管内流体流速,式中:,i管内流体粘度校正因子,当Re2100 i(/w)-0.14,当Re2100 i(/w)-0.25,17,回弯阻力Pr,zt管程数,进出口连接管阻力,气体非等温流动,附加阻力Pa,内阻力Ps,总阻力,PPiPlPa+Ps,18,p1流体流经直管的压力降,N/m2;p2流体流经回弯管时的压力降,N/m2;Ft结垢修正系数,252.5mm1.4,192mm1.5;Ns串联的壳程数;Np管程数。,直管压力降 p1 可按流体力学的一般公式进行计算;,回弯管中的压力降 p2 由下面的经验公式估
6、算:,对于多管程换热器,流体总阻力应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弯阻力及进、出口阻力之和(通常忽略进、出口阻力):,19,二、壳程阻力的计算,无折流板,管程阻力公式计算壳程阻力,壳程的摩擦系数,管程摩擦系数,壳程的压降,管程的压降,壳程的压降,管程的压降,雷诺数相同,光滑管,圆管,错流,Re=1025*104,顺列管束,20,错列管束,式中:,N表示流体横掠过管排的数目,wmax最窄流通截面处的流速,m/s,弓形折流板的壳程阻力,贝尔法,理想管束的摩擦系数图查取理想管束的摩擦系数fk,计算每一理想错流段阻力Pbk,Ms壳程流体质量流量,Kg/s.,21,计算每一理想缺口阻力Pwk,当Re100时,Re
7、100,折流板泄漏,旁路,进出口段折流板间距,校正,22,折流板泄漏,旁路,折流板泄漏对阻力的影响校正系数,图2.37,旁路对阻力的影响的校正系数,图2.38,进出口段折流板间距,当Re100时,n=1.6,当Re100时,n=1,23,壳程的总阻力,24,埃索法计算壳程压降 p0 的公式:,p1 流体横过管束的压力降,N/m2;p2 流体通过折流板圆缺时的压力降,N/m2;Fs 壳程压力降的结垢修正系数,对于液体取1.5,对于气体或可凝蒸汽取1.0。,式中:,25,F 管子排列方法对压力降的修正系数,对于正三角形排列 F=0.5,对于正方形排列 F=0.3,对于正方形斜转 45 度 F=0.
8、4;f0 壳程流体的摩擦系数;nC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NB 折流挡板数;h 折流板间距;u0 按壳程流通截面积计算的流速,,通常,液体流经换热器的压力降为0.11atm,气体为0.010.1atm,设计时,换热器的工艺尺寸应在压力降与传热面积之间予以权衡,使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经济合理。,式中:,26,第五节 管壳式热交换器的合理设计,一、流体在热交换器内流动空间的选择,原则,1、提高传热系数受到限制的那一侧的换热系数,使传热面两侧的传热条件尽量接近。,2、节省金属材料,3、清洗污垢方便,4、减少热量,冷量损失,5、减少壳体和管子因受热不同而产生的温差应力,6、在高压下工作的热交换器,使
9、密封简单可靠,7、便于流体的流入,分配和排出,27,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1、不清洁或易结垢的物料应当流过易于清洗的一侧,对于直管管束,一般通过管内,直管内易于清洗;,2、需通过增大流速提高 对流换热系数的 的流体应选管程,因管程流通截面积小于壳程,且易采用多程来提高流速;,3、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4、压力高的流体宜选管程,以防止壳体受压,5、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冷凝液易于排出,其与流速无关;,6、被冷却的流体一般走壳程,便于散热,7、粘度大、流量小的流体宜选壳程,因壳程的流道截面和流向都在不断变化,在 Re100 即可达到湍流。,28,不可能同时满足,应抓住主要矛盾进
10、行选择,从流体的压力、腐蚀性及清洗等方面的要求来考虑,,再考虑满足其他方面的要求。,二、流体温度和终温的确定,流动方式,传热面积,已知,平均温差,传热单元数法,顺流,29,逆流,30,可以参考数据选择流体度和换热终温:,热端温差不小于20,冷端温差不小于5,冷却器,冷凝器,冷流体的初温应高于热流体的凝固点,含有不凝结气体冷凝,冷流体的终温要求低于被冷凝气体的露点以下5,空冷式热交换器,热流体出口和空气进口之间的温差不低于20,31,多管程热交换器,尽量避免温度交叉,必要时可将较小一端温差加大到20以上,三、管子直径的选择,小管径,优点:,增强传热,增大单位体积传热面积,缺点:,流动阻力增大,管
11、子与管板连接处的泄漏的可能性增大,容易积垢,管长与管径的比例关系:,32,单管程,流速一定,流通截面积At,管子数为,传热面积F,管长L应为,略去内径与计算直径的差别,33,四、流体流动速度的选择,流体的流动速度要尽量使流体呈湍流状态,避免产生过大压降,考虑机械条件与结构要求,机械条件限制,流速的提高应当避免发生水力冲击,振动以及冲蚀等现象,提高流速时,管数少,为保证所需要的传热面积必须增大管子的长度,增加程数。但是要考虑到清洗和拆换的不便。,实际选用的流速低于最佳流速,但流速的低限应该保持在湍流范围内。,34,五、管壳式热交换器的热补偿问题,热交换器所受的应力,周向力,轴向力,温差应力,拉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壳 热交换器 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10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