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原理第一章.ppt
《移动通信原理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通信原理第一章.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应用,2,课程特点,讲授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原理。非理论基础,内容新、范围广。,3,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教学重点: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信道的电波传播和信道分析、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技术和网络构成、GSM系统、窄带CDMA移动通信系统、宽带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学习难点: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和建模移动信道的基本概念和建模分析方法现代移动通信新技术:GSM、CDMA和OFDM等,4,学习方法,自学为主教材、网络和参考书认真听课理解概念、领会难点勤于思考发现提出问题轻松活泼,5,基础知识要求,现代通信原理,各种编码调制技术。信号与系统
2、付氏和拉氏变换信号的时域和频域表示卷积自相关函数、互相关函数、功率谱等电路原理,6,参考书(一),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啜钢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祁玉生等著,通信工程丛书,人民邮电出版社。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赵荣黎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蔡涛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骆健霞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7,参考书(二),CDMA系统工程手册,许希斌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移动蜂窝通信,模拟和数字系统(第二版),美李建业著,人民邮电出版社CDMA扩频通信原理,美A.J.维特比著,李世鹤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原理与
3、工程设计,IS-95 CDMA和cdma2000,美Vijay K.Garg等,于鹏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数字移动通信(修订本),郭梯云编,人民邮电出版社,8,参考书(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孙立新等编,人民邮电出版社,9,考试问题,54个学时只能初步了解移动通信原理,要求主动听课,认真完成作业,结业考试;作业:交手写的纸件,每月交一次,计入平时成绩.,10,移动通信,第一章 概述移动通信,11,主要内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Beyond 3G移动通信系统个人移
4、动通信移动通信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12,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就叫做移动通信。换句话说,移动通信解决因为人的移动而产生的“动中通”问题。,100m/9.69s=10.32m/s=37.15km/h,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支持250km/h以上的移动速度,13,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移动体之间的通信联系的传输手段只能依靠无线电通信,因而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除依靠无线通信技术之外,还依赖有线通信网络的支持,如公众电话网PSTN,公众数据网PDN,综
5、合业务数字网ISDN。,14,移动通信的特点,1、无线电波传播特性复杂通信频段:甚高频VHF和特高频UHF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波、直射波和散射波衰落现象阴影效应和多径传播,15,电波传输方式,天波(电离层反射波):由天线向高空辐射的电磁波遇到大气电离层折射后返回地面的无线电波。电离层只对短波波段的电磁波产生反射作用,因此主要用于短波远距离通信。,16,电波传输方式,地波(地表面波):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波。其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逐渐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因而传播距离不远。但地波不受气候影响,可靠性高。,17,电波传输方式,直射波:是由发射点从
6、空间直线传播到接收点的无线电波。直射波传播距离一般限于视距范围。在传播过程中,它的强度衰减较慢,超短波和微波通信就是利用直射波传播的。,18,电波传输方式,散射波:由天线辐射出去的电磁波投射到低空大气层或电离层中不均匀介质时产生散射,其中一部份到达接收点。散射传播距离远,但是效率低,不易操作,使用并不广泛。,19,移动通信信号的衰落,20,移动通信环境的时变性,衰落(Fading)分为慢衰落和快衰落。慢衰落:由阴影效应产生,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快衰落:由多径效应产生,一般服从瑞利分布。因而要求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具有抗衰落性能。,21,移动通信的特点,2、多普勒频移导致调制噪声 是运动速度,是波长,
7、是夹角 运动方向面向接受站,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多普勒频移产生频率扩展。采用“锁相技术”以抵抗多谱勒效应。,22,移动通信的特点,3、移动台受噪声影响,并在强干扰下工作1)互调干扰2)邻道干扰3)同频干扰,23,移动通信的特点,4、对移动台的要求高。要求移动台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求性能可靠、携带方便,小型,低功耗,及耐高、低温;要求操作使用方便,可适应不同人群使用,24,移动通信的特点,5、通道容量有限。频率资源紧张在频率资源一定,信噪比一定的前提下,通信容量有限.增加用户容量是移动通信的重要研究课题。,25,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复杂,6、通信系统复杂移动性使得系统需要对无线信道进行频率和功率的
8、控制。提供相邻基站之间的越区切换网络提供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VLR)纪录用户的行踪提供不同地区和不同运营者之间的漫游用户安全与网络安全鉴权,26,移动通信-将复杂进行到底,27,主要内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Beyond 3G移动通信系统个人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分类及工作方式,28,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萌芽阶段,1880年,贝尔发明了最初的无线传输设备“光话机”将反射光耦合到光电硒接收器.通话距离700英尺,比无线电方式早25年。
9、后经过改进,通话距离长达15km。缺点:光线易受雨、雾、建筑物等障碍物的阻挡。19世纪末,赫兹发现电磁波辐射。,29,移动通信的发展史-萌芽阶段,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艘拖船上完成莫尔斯电码无线通信实验,标志无线电通信的开始,开创了海上通信业。1909年马可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享有“无线电之父”的美誉。,30,TITANIC&Mobile Communication,31,TITANIC Tragedy Spawns Wireless Advancements,Radio room&Radio Officers,Jack Phillips Harold Bride,32,移动通信的
10、发展史-萌芽阶段,1906年圣诞夜晚,费森堡从实验室用无线电波进行了首次广播,他从实验播送的一些圣经、朗诵节目被行使在大西洋上的轮船报务员接受到,一般认为这是广播的第一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利用无线电直接传诵语言和音乐的开端。,33,移动通信的发展史-开拓阶段,1928年,美国底特律警察局率先装备AM接收机的警用车辆无线电移动系统(单向),标志移动通信开始。20世纪30年代初,第一个双向移动通信系统在新泽西的贝尼尔警察局投入运行。1935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FM方式无线电,是移动通信中地第一个大分水岭。大大提高灵敏度或动态范围(3倍)具有“捕获效应”能更有效地对抗“快衰落”或波动性,34,移动
11、通信的发展史-商业阶段,1946年,Bell实验室在圣路易斯建立第一个公用汽车话网,用于汽车移动电话。60年代中期,贝尔系统开发出了“IMTS改进的移动电话服务”系统,使模拟FM技术达到了30年发展的顶峰。,35,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思想,1978年底,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模拟蜂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该系统于1983年正式投入商用。这是移动通信发展史上的重大发明。1980北欧的NMT1979日本东京、神户、大阪的NAMTS1985英国伦敦的TACS(我国的模拟系统),36,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世界各国,37,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特点,蜂窝小区系统设计-频率复用解决大容量需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移动 通信 原理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8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