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ppt
《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ppt(1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种质资源的考察与搜集,第一节 植物种质资源考察 第二节 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 第三节 植物引种 第四节 植物种质资源的检疫,第一节 植物种质资源考察,种质资源考察(explor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指查清和整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种质资源的数量、分布及特征特性的工作。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我国开展了多次不同规模的植物种质资源考察活动,先后对横断山地区,川东北地区、陕西大巴山地区以及三峡库区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发现了许多珍贵的植物种质资源。,第一节 植物种质资源考察,1、考察的目的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3、考察4、标本和资料的整理5、考
2、察总结,考察目的,1、摸清植物种质资源储量与利用情况2、为制定发展规划和品种区划提供依据3、为进行植物引种提供参考 4、为植物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数据5、为植物的编志积累素材 6、为了更好的保护植物种质资源,考察目的,1、摸清植物种质资源储量与利用情况 种质资源储量:包括总储量、经济储量和经营储量。利用情况:直接及间接利用价值、利用现状。考察中发现的优良栽培品种、品系,有推广价值的可直接引种推广。如“五月慢”白菜,如青海的“门源油菜”。不能直接推广利用的,可作为育种原始材料。野生植物也是考察的重要对象,一些野生植物可直接利用,如长白山的山葡萄,更重要的是,野生植物可作为重要的育种原材料,尤其是
3、可以提供抗性育种的抗原。,考察目的,2.为制定发展规划和品种区划提供依据 通过考察,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一个地区的植物生产概况,当地与作物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当地栽培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从而能够为当地制定出正确的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和品种区划。,3、为进行植物引种提供参考 通过考察,还能同时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条件、以及适宜种植的植物种类和品种,为新品种的引进提供重要参考数据,避免引种的盲目性。,考察目的,4、为植物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数据 通过对一些重要地方植物野生种和近缘野生植物的考察,可发现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线索,不断丰富植物起源、演化理论 例如,考察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时发现的红河大翼橙,表
4、明我国西南河谷地区有野生柑橘原始种,由此证实柑橘的原始中枢在中国。另外,在西藏察隅地区发现有野生菜豆 说明我国可能是野豆的起源中心,考察目的,5、为植物的编志积累素材 编写植物志需要大量的资料和素材,搜集的资料和素材越多,所编写的植物志越具有完整性和权威性。积累素材除了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外,更多的和更可靠的是通过考察得到的。6、为了更好的保护植物种质资源 通过植物资源的考察,可以了解和掌握考察地区植物的生存状况,提出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措施。,考察前的准备工作,1、制定考察计划2、组织考察队3、确定考察地点4、时间安排5、经费预算6、物质设备的准备,考察前的准备工作,1、制定考察计划 先要查阅已
5、有的相关资料,提出考察计划。计划包括考察的目的、任务、组成人员、考察路线、时间、经费预算以及物资设备等。制定考察目的应掌握这样的原则:初生起源我国的作物,考察应着重其野生种及地方品种,次生我国或非我国起源而栽培历史较久的作物,考察要着重地方品种和特殊类型。,考察前的准备工作,2、组建考察队 植物考察是一项复杂的科技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因此一个考察队应该是具备各种学科专家的综合考察队。一般应该包括植物学(植物分类、植物生态学)、地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病理学等学科的工作者。考察队人数应该根据考察任务、对象和活动范围而定。单一种质资源考察有3-4人即可;大规模考察队一般7-10名;非常重要的考察
6、活动人员更多,如:1998年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考察,50人。大的考察队要分组,根据不同地域、气候特点各有侧重进行考察。如1979年云南稻种考察分为4个小组。,考察前的准备工作,3、确定考察地点及考察路线 重点考察地(1)植物初生和次生中心(2)植物多样性最大化中心(3)尚未进行资源调查和考察的地区,如雅鲁藏布大峡谷(4)植物种质资源遭受损失和威胁最大的地区,如三峡地 区,1986年-1997年多次考察。考察路线:查阅有关图像文字资料,了解当地的地形、植被、土质、水文、气候等信息,社会结构、民族分布、生活习惯等,及作物种类、病虫害发生等情况。,考察前的准备工作,4、时间安排 考察时间要根据考
7、察的对象的生长时期来确定,还要根据作物类型而定。禾谷类作物的考察搜集,最好是在接近成熟期进行,可以较详细地观察记载其特征、特性,采集全株标本和成熟的种子。有些作物的考察,仅在成熟期进行是不够的,某些果树,蔬菜和野生大豆资源等的考察搜集,最好分花期和熟期两次进行,这样才能得到完整的资源。,考察前的准备工作,5、经费预算 包括总经费预算和分项开支预算。既要保证考察活动顺利执行,又要符合当时财政实力所允许的额度。各项经费预算都要仔细论证,避免在财力上造成浪费。,考察前的准备工作,6、物资设备准备 交通工具 采集样本工具:采集箱,标本夹,吸水纸,放大镜,麻绳或帆布带,布卷尺,标签,原始记卡片,测高表,
8、种子袋(最好纸袋),纱网袋,枝剪,小铁铲,尖镊子,铅笔、小刀、橡皮、曲别针等 仪器设备:照相机 生活用品:帐篷,被子,蚊帐,蜡烛,手电筒和电池,收音机,专用有色眼镜,鸭绒大衣,雨具,反光帽,水壶,衣服和鞋子,药品箱和药品 其它用品:指南针,望远镜,报话筒,工作日记本,袖珍计算机,稿纸,蓝格统计纸,尺子,地图和交通图,护照和工作证,所考察物种、亚种以及品种和其近缘植物标本或照片,考察,植物种植资源考察最关键的一环,主要记载被考察地野生与栽培植物的种类(包括变种)和品种、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经济器官及其利用价值等。1.观察记载内容(1)种质生境信息(2)资源本身的信息(3)其他相关信息,考察,(
9、1)种质生境信息 地理位置包括考察点的自然和行政区域(写明省、县、乡、村及小地名)、经纬度、海拔高度、离最近城镇的方向和距离(如Kunming 32 W),以及地势、坡向、坡度等;水土状况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水文条件等;气候条件包括年均温、月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无霜期、太阳辐射量、降雨量等;生态条件包括植被状况、伴生植物(野生资源)、间作物(栽培品种)等。,考察,(2)资源本身的信息 种质类别野生种、栽培种的亚种、变种及地方品种、育种材料、育成品种等;种质来源野外、农田、市场、科研单位等;种质名称原名、学名、别名、地方名等;种质编号考察时的临时编号;利用价值包括现实的利用价值如产量、品质
10、、用途、贮运特性等,潜在的利用价值如野生资源被当地居民利用情况、可开发利用的植物体部位、栽培植物的某种特殊用途;,考察,利用情况包括在当地作物中所占比重、栽培历史、分布情况等;植物学特征包括根的类型与分布,茎的类型与大小,植株高度,分枝情况,叶的种类、形态与着生方式,花的形态特征,果实类型与形态,繁殖方法,种子形态等;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习性、开花、结果习性、生育周期以及对主要胁迫(如病虫害和各种逆境)的反应。,考察,(3)其他相关信息 考察者及其所属单位;影像资料对于某些主要的种质材料采集点,应及时摄影、摄像,制作影像资料,一些种质样本,特别是采集后往往因失水而变形的样本,也应及时做好影像记录
11、。,考察,2、采集样本(1)地点的选择:栽培品种的生产田和野生种的自然生 境(2)采样技术:有选择性的的采集,以免遗漏珍贵材料。(3)采样数量:原则是在最小的样本数目中获得最大的变异性。,考察,地方品种、野生种和野生近缘种都是比较混杂的群体,采集各种种质材料的数量应尽量多些。一般在一个考察地区内,多设点比在同一点上多取种质量好。按照Marshall(1975)提出的取样低限原则,假设在一个大群体中目标基因r的频率稍高于0.05,要使r漏取的几率小于0.05,取样数应符合以下不等式:(10.1)n 0.05,即nln0.05/ln0.9,n28.43。式中0.1为每一个个体(或种子)携带r基因的
12、几率(20.5)。,标本和资料的整理,1、样本编号(采集)2、样本制作3、原始记录卡4、影像资料,标本和资料的整理,1、样本编号 采集到的各种标本都要随时挂上标签并编号。同一材料的各种标本编号要一致。同时填写原始记录卡。编号时每一份资源材料一个采集号,保证在各种情况下不重不乱、清晰明了。号牌上除了采集号外,还要填写采集地点,品种名称。在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年份区别要体现出来。分组编号可以分为甲,乙,同一年两次考察 编号顺编。,标本和资料的整理,2、样本制作 考察中采集的标本应及时烘干、压制。标本存放过程中随时注意防潮、防虫、防鼠、防鸟。最好存放在设施比较齐全的标本馆内。每天采集的标本,最好当天压
13、完。每个标本上的叶子,必须有正面和反面。,标本和资料的整理,(3)原始记录卡 考察中所采集的标本不能完全反映种质材料的所有性状、产地、生态环境等,而这些方面的情况对于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研究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野外考察时,应仔细观察,并把观察结果逐一记入原始记录卡。各种植物的标本采集原始记录卡可以不同。记录卡应突出反映各种质材料的特色内容。,标本和资料的整理,4、影像资料 对于某些主要的种质材料采集点,应及时摄影摄像,制作彩色图片、幻灯片及录像带。一些种质样本,特别是采集后往往因无水而变样的样本,也应及时做好影像记录。这些影像资料有助于对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分类。另外,有些植株高大的植物,在考察时
14、只能采集植株的一部分作为标本,对这种种质材料必须做影像记录以表现植株全貌。主要采集点的全景影像资料能反映出种质材料对地理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为种质的研究及进一步考察工作提供重要依据。,考察总结,及时小结:在整个考察过程中,应经常进行小结。发现不足,可及时回到考察点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加以补充。全面总结:考察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是使考察所获的材料和资料完整化、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过程,也是整个考察工作的结晶过程。,考察总结,总结报告:考察的依据和目的;考察的地区、对象与时间;被考察种质资源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所考察植物在当地种植面积、海拔分布情况、品种及其更替
15、历史;,考察总结,野生种及野生近缘植物的群落与伴生植物,它们的利用价值、地理和海拔分布范围,今昔变化情况;所获样本及其特征特性,它们在植物分类上的地位和在植物起源演化、遗传育种等科学研究上的利用价值等;对当地农业生产和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的综合评价与建议;本次考察的经验与教训。最后附上考察路线,第二节 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1、种质资源搜集的对象2、种质资源搜集的原则3、种质资源搜集的方法4、建立种质搜集品档案,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种质资源搜集(collec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是指对种质资源有目的的汇集方式,包括普查、专类搜集、国内征集、国际交换等
16、。1、种质资源搜集的对象(1)目前正在栽培的品种(2)过去栽培但现在生产已淘汰的品种(3)地方品种、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优良稀有地方品种(4)栽培植物的野生近缘种,以及对人类可能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植 物(5)特殊的种质资源,如突变体育种系、纯合自交系、远缘杂交的中间类型等,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2、种质资源搜集的原则:全面性;完整性;代表性(1)全面性:搜集种质资源材料的种类要齐全,尤其是地方品种和野生种,它们往往是类型很多的群体。考察时注意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植物种质材料都采集到。一些利用价值尚不明确的材料可能是珍贵种质,这些种质材料在搜集时不可遗漏。每份种质材料种子或繁殖材料搜集的数量,应
17、根据任务和植物种类而定,通常一份种子搜集品要求有2002500粒不等。,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2)完整性:搜集的种质资源标本要求完整,特别是植物的花和果实,它们是植物学分类的重要依据。采集果树和木本观赏植物标本时,由于植株外型较大,不能采集完整植株,只采集完整的带花和果实的枝条即可。对于雌雄异株的植物,雌株和雄株分别采集。先开花后长叶的植物,要分两次采集标本。,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3)代表性:采集的每个标本、种子或无性繁殖材料,应来自群体植株,这样才能代表该种质资源的特征特性。要尽可能保持所搜集的每份材料内充分表现该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度,同时应注意避免非遗传变异因素的干扰。采集的种子或无性繁
18、殖材料,应是正常发育且充分成熟的。,3、种质资源搜集的方法(1)种质资源的征集(2)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种质资源的征集(1)通过行政部门发公函征集:由行政机构印征集通知,统一表格,发往全国各地或某些特定地区,对征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如搜集的种子量、标本数、标本大小、标本取材部位等。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种质资源搜集方式。(2)发函通信征集:植物遗传资源或育种工作者,通过媒介了解到新近育成的植物新品种、新类型或发现新材料后,及时而有目的地发函或通信联系,向有关单位或个人征集。,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 植物种质资源考察工作,必然伴随着种质资源的
19、搜集。这是目前搜集和积累植物种质资源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应针对重点地区及特定种类进行搜集,随着种质资源工作的发展,今后的种质资源搜集不限于国内重点地区,跨国界搜集活动将日益频繁,国际间的种质资源考察搜集将开展广泛的合作。搜集的对象从过去主要以粮食与农业植物种质资源为主,转到更广泛的范围。森林植物、园艺植物、药用植物及芳香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将日益受到重视。,4、建立种质搜集品档案(1)文字资料档案(2)实物标本档案,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1、文字资料档案:包括搜集品登记簿、检索卡和资料档案(1)搜集品登记簿 搜集者先对种质搜集品进行临时编号(即搜集号),并记录在簿。登记簿上的记
20、载项目包括搜集号、植物种类、材料名称、搜集者、搜集时间、搜集途径、来源地、原产地、搜集数量以及主要特征特性等。,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2)检索卡 每份种质材料应制备编号顺序卡、名称卡、原产地卡和分类卡四套检索卡。编号顺序卡将所有引入的材料按由小到大的顺序编号排列;名称卡按开头字母(或笔画)顺序排列;原产地卡以产地名称为第一级分类顺序,以材料名称为第二级排列顺序;分类卡依科、属、种、亚种、变种、品种的顺序进行编号。每种卡片上都应有编号、名称、来源地和产地。检索卡均可采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3)资料档案:包括影像资料、历年评价鉴定结果等。影像资料包括有关种质搜集品的照片、幻灯
21、片、摄影胶片、录像等。历年评价鉴定结果是设立一张卡片,将历年来对该材料评价鉴定的结果填人卡片中,以便随时查阅。资料档案可与检索卡一并输入计算机,采用数据库管理,从而更方便、有效利用。当搜集品中某一类植物种质达到相当数量,而且主要性状已有鉴定结果时,应汇总编印种质资源搜集品目录。,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2、实物标本档案 包括原始种子、果实标本、苗木标本等。为了妥善保存这些珍贵的实物标本,应建立设施条件较好的标本馆,长期保存搜集种质的实物标本(包括引种的实物标本)。保存实物标本不仅可以用于植物的分类研究,而且可以在多年以后,特别是在出现混杂的情况下,作为原始样本用以核对。,第三节植物引种,一、植物引
22、种及引种的意义二、国内外植物引种简况三、植物引种的理论四、植物引种的方法五、植物引种的程序 六、植物引种途径七、植物引种基地,一、植物引种及引种的意义,植物引种(introduction of plants):是指把植物栽培品种或野生资源从分布地区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或作为育种原始材料。形象地说就是从外地或国外引入本地区所没有的植物,使它在新地区生长发育,以增加本地区的植物资源,这种人工的植物迁移过程叫“引种”。植物引种的意义在于:通过引种可是本国或本地的植物多样性日趋丰富,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植物引种按照引种用途分为:生产引种和植物种质资源引种。生产引种:引入的种质材
23、料,试种表现优良,在入库保存的同时,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种质资源引种:引入的优良品种和具有珍贵性状的材料,都可作为育种的原始材料或杂交亲本,提供间接利用。,植物引种按方法包括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简单引种:就是原分布地与引种地自然环境差异 较小,或者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宽泛,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及选育过程,只要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就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繁衍后代,即不改变植物原来的遗传性,就能适应新环境。,驯化引种:是分布地区与引种地区之间自然环境差异较大,或者植物适应范围较窄,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处理、选择、培育、改变它的遗传性,使之适应新环境,驯化包括“风土驯化”和“气候驯化”等。,几个概念:,
24、驯化(acclimatization):由西方国家最先使用,首先是达尔文将动、植物在新环境条件下的适应叫“驯化”。驯化强调气候、土壤、生物等生态因子,以及人对植物本性的改造作用,使植物获得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一般说引种是初级阶段,驯化是在引种基础上的深化和改造阶段。也有人常将两者连在一起叫“引种驯化”。,野生植物,栽培植物与作物:野生植物:未经人类种植管理而自然生长的植物。栽培植物:经过人工栽培的植物。作物:是种植面积较大的栽培植物,也叫“农作物”或“庄稼”,过去作物仅指五谷类。,种、变种、品种: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是自然界的物种,同种植物的每一个个体具有基本相同而稳定的性状。变
25、种:是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变种具有种的共同特征,而又独具各自不同的稳定性状。品种:是经人们引种驯化栽培,或杂交选育创造出来的,其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要求的,遗传性状相似并相对稳定的栽培植物群体。,二、国内外植物引种简史,1、国外植物引种简史 自18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植物资源对人类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各国都把植物引种作为创造财富、发展经济的主要手段。不但资源贫乏的国家重视植物引种,资源丰富的国家也也十分重视植物引种,以更加丰富本国的植物资源。植物引种对各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前苏联农业最早发源于中亚,之后农业活动向北移,许多植物从南往北,迁移到荒漠草原和丛林密布的中部和北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质 资源 考察 搜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