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ppt
《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脊神经脑和脑神经内脏神经脑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灰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灰质团块,称为神经核。各种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总称为白质。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纤维束。脑和脊髓中,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交织排列成网状,称为网状结构。周围神经系统,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结构,称神经节,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形成神经。,第一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
2、髓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脊髓表面的纵行沟裂脊髓节段:31节段(颈8、胸12、腰5、骶5、尾1)脊髓膨大:颈膨大、腰骶膨大。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2、脊髓的内部结构灰质中央管前角运动神经元后角感觉神经元侧角胸段和上腰段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侧角,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白质(1)前索、外侧索、后索(2)上行纤维束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3)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起止于起于脊髓不同节段的上下行纤维,视听反射,
3、中缝脊髓纤维,(二)脊神经,颈神经(8对):C18胸神经(12对):T112腰神经(5对):L15骶神经(5对):S15尾神经(1对):C0,脊神经(31对),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二)脊神经,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一、脊髓和脊神经,躯体运动纤维内脏运动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脊神经内的纤维成分,前根,后根,二、脑和脑神经,(一)脑,脑,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延髓,脑干,端脑,松果体,小脑,中脑,延髓,脑桥,丘脑下部,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脑干,(1)脑干的外形腹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1)脑干的外
4、形背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1.脑干,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白质网状结构,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1.脑干,(一)脑,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运动核感觉核,脑干内直接与第对脑神经相连的核团,与脑神经无直接联系的核团与上、下行传导束相联系脊髓、小脑、中脑和大脑之间传导信息的中继核中脑红核与黑质、中脑上丘核和下丘核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白质,上行传导束(1)内侧丘系(2)脊髓丘系(3)三叉丘系(4)外侧丘系,下行传导束(1)锥体束(2)锥体外束,皮质脑桥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5、网状脊髓束,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旁正中区内侧区外侧区脑干网状结构的机能调节骨骼肌的张力调节内脏活动调节大脑皮质的活动,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2)脑干的内部结构,2.间脑,丘脑下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丘脑,下丘脑,(1)丘脑,前核:内髓板分叉之间的区域。接受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至扣带回。内侧核:位于内髓板内侧。接受背侧丘脑其它核群来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额叶皮质。是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外侧核:位于内髓板外侧。分背、腹两层。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纤维,发出听觉纤维投射至
6、大脑皮质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发出视觉纤维投射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间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间脑,(1)丘脑,(2)下丘脑,位置,下丘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2.间脑,内部结构,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小脑,小脑的位置、外形及分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小脑分叶,绒球小结叶:接受前庭神经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古小脑)与调节平衡有关,小脑前叶:接受脊髓小脑前、后束纤维(旧小脑)与
7、肌张力调节有关,小脑后叶:主要接受来自脑桥核的纤维(新小脑)与协调肌群的运动有关,小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3.小脑,4.大脑,大脑半球的位置、外形和分叶,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4.大脑,大脑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侧脑室,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4.大脑,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一)脑,4.大脑,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2)连合纤维:胼胝体 前联合 穹隆(3)投射纤维:内囊:投射纤维
8、出入大脑半球时,经背侧丘脑和尾状核的外侧,豆状核的内侧,集中成一个宽厚的白质纤维板。,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二、脑和脑神经,(二)脑神经,(一)脑神经的名称、顺序嗅、视、动眼;感觉神经(3对)滑、叉、外展;运动神经(5对)面、听、舌咽;混合神经(4对)迷、副、舌下神经全。副交感性(4对),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脑脊膜脑室脑脊液及其循环脑屏障,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脑脊膜硬膜蛛网膜软膜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脑脊液及其循环,第三脑室,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脑屏障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
9、脑屏障,脑屏障的基本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室管膜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三、脑脊膜、脑室、脑脊液、脑屏障,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四、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一)内脏运动神经(从低级中枢到达所支配的器官须经2级神经元,分别称节前及节后神经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腹腔脏器及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副交感神经(神经分布见脑神经),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四、内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二)内脏感觉神经周围突:随同舌咽、迷走、交感神经及骶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器官,接受来自内脏的刺激
10、。中枢突:终于孤束核及脊髓灰质后角。,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经典的突触传递,1、突触分类: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2、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前膜:递质 突触间隙:水解酶 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结构:曲张体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 不存在突触前、后膜的特化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可支配多个效应细胞;,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2非
11、突触性化学传递特点 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距离一般大于20nm,远者可达几十m;递质扩散距离远,耗时长,一般传递时间大于1s;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有无相应受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三)电突触传递 1结构特点:(1)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2)两个神经元间紧密接触部位间距仅为2-3nm,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膜两侧胞浆内不存在囊泡,两侧膜上有沟通两细胞胞浆的水相通道蛋白质,允许带电离子通过 无突触前、后膜之分,为双向传递 电阻低,传递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1神经递质:在突触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2神经
12、递质的特点 3神经调质及其调制作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2、神经递质的特点在突触前神经元中合成,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受到适宜刺激时,能从突触 前神经元释放出来。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并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存在有使其失活的机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3、
13、神经调质:指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3、神经调质:调制作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称为调制作用。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作用于-receptor,促进末梢释放NE,加强血管收缩。作用于-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NE,抑制血管收缩。,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二、神经递质,4神经递质的共存 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的全部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递质共存现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同时末梢也可释放两种或两
14、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包括神经调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1、Receptor的概念 位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一般位于细胞膜上的receptor是带有寡糖链的跨膜蛋白质分子。,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2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Agonist and Antagonist)激动剂:能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拮抗剂(antagonist):只与Receptor发生特异性结合,但并不产生
15、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一般指药物制剂)。配体(Ligand):激动剂、拮抗剂及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等化学信号物质统称配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3Receptor与Ligand结合的特性 相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神经递质的受体Receptor,4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认识 受体有亚型:一个配体有多个亚型。同一ligand在与不同亚型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多样化效应。受体存在部位:受体不仅存在于突触后膜,而且存在于前膜。大多数前膜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其作用是抑制前膜递质的进一步释放,如NE作用于前膜2受体可抑制NE的释
16、放。少数突触前受体能易化递质释放。,突触前受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递质:乙酰胆碱(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纤维)受体:毒蕈碱受体(M受体)烟碱型受体(N受体)胆碱能神经元:分布广泛(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特异性感觉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系统投射神经元;外周-运动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多数副交感节后神经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胆碱能敏感神经元: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胆碱能敏感神经元,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2、去甲肾上腺素(NE或NA)、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去
17、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于脑桥的蓝斑核、中脑网状结构及延髓网状结构等处,纤维向上投射至大脑皮层、边缘前脑和下丘脑,向下投射至脊髓。其中枢作用主要涉及心血管活动、情绪、体温、摄食和觉醒等方面的调节。肾上腺素能纤维的分布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以外的所有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分布于延髓。,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2、去甲肾上腺素(NE或NA)、肾上腺素及其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2)-受体(1、2、3)肾上腺能受体的分布: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汗腺和受交感舒血管纤维支配的骨骼肌血管除外)。但不一定都有和
18、受体,有的仅有受体如皮肤血管,有的仅有受体如支气管平滑肌),有的和受体均有,如心肌。,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3、多巴胺(DA)及其受体多巴胺系统主要存在于中枢的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三个部分。多巴胺系统主要参与对身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4、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该系统主要位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内,其纤维向上投射到纹状体、丘脑、下丘脑、边缘前脑和大脑皮质,向下投射到脊髓。受体:5-HT1 5-HT7等7种。调节:情结、情感行为和睡眠等功能活动。,第
19、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5、组胺(H)及其受体组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上行投射到前脑,下行投射于脑干和脊髓。受体:H1 H3三种,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组胺系统可能对整体脑功能尤其是觉醒与睡眠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抑制性氨基酸类:-氨基丁酸、甘氨酸兴奋性氨基酸类:谷氨酸7、神经肽类及受体8、其他的。,五、神经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线式联系辐射与聚合链锁状与环状联系,第二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辐散,聚合,链锁状,环状,第二节 神
20、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五、神经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线式,二中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Divergence):,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了反应的空间范围。,2、聚合(Convergence):,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1)当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系时,如果环路中的各神经元生理效应一致,则传出反应效应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系统 结构 功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7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