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ppt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与调控,第一节 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核小体影响转录因子及RNA聚合酶对DNA的识别和结合,所以借助一系列变化以暴露顺式作用元件及邻近区域,是真核基因组DNA结合转录调节因子并起始转录的首要条件。,按照染色质功能状态的不同分为:活性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非活性染色质:是缺乏转录活性的染色质。染色质是否处于活化状态是决定转录功能的关键。,一、染色质结构的控制与重塑,1.活性染色质的特征:具有DNase I超敏感位点;多在调控蛋白结合位点(5启动子区)的附近,可能有利于调控蛋白结合而促进转录。很少有组蛋白H1与其结合;组蛋白乙酰化程度高;核小体组蛋白H2B很少被磷
2、酸化;一些特殊的高速泳动组蛋白(如:HMG14和HMG17)只与活性染色质相结合。高速泳动组蛋白:是一种非组蛋白,在凝胶电泳中泳动速度快。组蛋白H3第110位Cys巯基的暴露。,组蛋白是碱性蛋白质,带正电荷,可与DNA链上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相结合,从而遮蔽了DNA分子,妨碍了转录。被组蛋白覆盖的基因如果要表达,首先要改变组蛋白的修饰状态,使其与DNA的结合由紧变松,这样靶基因才能与转录复合物相互作用。因此,组蛋白是重要的染色体结构维持单元和基因表达的负控制因子。,2.染色质结构的控制与活性染色质的形成,3.染色质结构的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染色质重塑:是由染色质重塑复
3、合物介导的一系列以染色质上核小体变化为基本特征的生物学过程。DNA 复制、转录、修复、重组在染色质水平发生,这些过程中,染色质重塑可导致核小体位置和结构的变化,引起染色质变化。ATP 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因子可重新定位核小体,改变核小体结构,共价修饰组蛋白。重塑包括多种变化,一般指染色质特定区域对核酸酶稳定性的变化。,关于重塑因子调节基因表达机制的假设有两种:机制1:1 个转录因子独立地与核小体DNA 结合(DNA 可以是核小体或核小体之间的),然后,这个转录因子再结合1 个重塑因子,导致附近核小体结构发生稳定性的变化,又导致其他转录因子的结合,这是一个串联反应的过程。(重建)机制2:由重塑因子首
4、先独立地与核小体结合,不改变其结构,但使其松动并发生滑动,这将导致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使新形成的无核小体的区域稳定。(滑动),ATP依赖的染色质重塑机制,二、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结构,组蛋白的 N端是不稳定的、无一定组织的亚单位,其延伸至核小体以外,会受到不同的化学修饰(乙酰化、甲基化及磷酸化等)可以改变染色质结构,从而影响邻近基因的活性。,1.核心组蛋白的乙酰化 基因活性受组蛋白转乙酰酶/脱乙酰酶(HAT/HDAC)的调节。酰基供体是乙酰辅酶A,受体是组蛋白的赖氨酸(或丝氨酸)残基。HAT活性增高,组蛋白分子过乙酰化,DNA表现为解链效应,促进基因转录;而HDAC活性增高则出现相反的效应,基因
5、转录变沉默。HAT和HDAC的动态平衡对基因的转录活性的调节起关键作用。,2.组蛋白的甲基化,是非活性染色质的特征。发生在H3尾部 的赖氨酸残基和H4尾部的精氨酸残基上,由甲基转移酶催化。组蛋白的甲基化与染色质结构改变有关,进而会影响特异基因座内基因的表达。同时,组蛋白的甲基化也会影响到DNA的甲基状态改变。哺乳动物中组蛋白的去甲基化酶现在已经被发现。,3.组蛋白H1的磷酸化 至少有两种组蛋白可被磷酸化:H1和H3。磷酸化发生在组蛋白的丝氨酸 残基上,一般与基因活化相关。磷酸化可改变H1组蛋白与DNA的亲和力,直接影响染色质的活性。,真核DNA中的胞嘧啶约有5%被甲基化为5-甲基胞嘧啶(5-m
6、ethylcytidine,m5C),而活跃转录的DNA段落中胞嘧啶甲基化程度常较低。这种甲基化最常发生在某些基因5侧区的CpG序列中,实验表明这段序列甲基化可使其后的基因不能转录。甲基化可能阻碍转录因子与DNA特定部位的结合从而影响转录。,三、DNA甲基化与转录阻抑,胞嘧啶甲基化反应,CpG岛:位于多种脊椎动物已知基因转录起始位点周围,由胞嘧啶(C)和鸟嘌呤(G)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启动子区中CpG岛的未甲基化状态是基因转录所必需的,而CpG序列中的C的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被抑制。,与DNA甲基化作用相关的三种酶,构建性甲基化酶:在新位点通过识别特异序列识别DNA,它只作用于非甲基化位点;维
7、持性甲基化酶:作用于半甲基化位点,把它们转变成完全甲基化位点。去甲基化酶:负责去除甲基。,构建性甲基化酶,维持性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DNA甲基化抑制基因转录的机理,作用机理: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启动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化密度与基因转录受抑制的程度密切相关。,修饰作用与染色质状态的关系:,组蛋白的乙酰化(与基因活化有关)组蛋白的甲基化(与基因失活有关)DNA的甲基化(与基因失活有关),失活状态,活化状态,组蛋白乙酰化,组蛋白脱乙酰化,组蛋白脱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DNA脱甲基化,DNA甲基化,第二节 真核生
8、物基因的转录调节,在基因调控的众多环节中,转录起始的调节居于首要地位。与原核基因相似,真核基因的开关同样由特殊的DNA序列与DNA结合蛋白所控制。参与转录调节的蛋白因子从功能上可分为3类:基础转录因子(或称通用因子):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类型,与核心启动子相结合,在转录起点附近和RNA聚合酶共同组成基础转录反应器。如TBP因子,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细胞核内,有三种:区别在于对-鹅膏蕈碱的敏感性不同。,此外,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含有RNA聚合酶,其特性类似原核细胞中的RNA聚合酶,它们都是经过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后再输送过去的。,以前认为与TATA盒结合的蛋白因子是TF-D,后来发现TF-D
9、实际包括两类成分:TBP(TATAbox binding protein):是唯一能识别TATA盒并与其结合的转录因子,是三种RNA聚合酶转录时都需要的;TAF(TBP相关因子,TBP-associated factors):至少包括8种能与TBP紧密结合的因子。,上游因子:遍布各种细胞并呈组成型表达,通过特异结合上游启动子序列提高基础转录的水平。组成型表达:基因在所有情况下都以相同速度进行的表达,即无需诱导即可实现的基因表达。构成细胞基本组分的基因和细胞基本代谢相关基因通常以这种方式表达,以使细胞的基本功能得以维持。,可诱导因子:也属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但它们的合成或激活过程受到细胞类型或发
10、育时期的严格控制,并能对来自细胞或外界的信号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进而从时间和空间上调节基因的转录,可诱导因子的识别序列又被称为应答元件。,真核启动子间不像原核那样有明显共同一致的序列,而且单靠RNA聚合酶难以结合DNA而起动转录,而是需要多种蛋白质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真核启动子一般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约100200bp序列,包含有若干具有独立功能的DNA序列元件,每个元件约长730bp。,一、基础转录及其调节1.启动子、RNA聚合酶和基础转录因子,RNA聚合酶的启动子(promoter),-25bp含TATA序列(TATA 框,Hogness 框)作用:选择转录起点、控制转录精确性。-75
11、bp含GGCCAATCT序列(CAAT 框)作用:控制转录起始频率。在-80-110bp区含有GCCACACCC或GGGCGGG序列(GC 框)作用:调控起始和转录效率。,原核生物 TTGACA-TATAAT-起始位点-35-10真核生物增强子-GC-CAAT-TATAA5mGpp起始位点-110-70-25,真核与原核生物启动子的比较:,哺乳类RNA聚合酶启动子中常见的元件,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RNA聚合酶起始转录所必需的最小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点及其上游-25-30bp处的TATA盒。TATA盒位置极为保守,是许多通用转录因子的装配位点。核心启动子单独起作用时
12、只能确定转录起始位点和产生基础水平的转录。,启动子中的元件可以分为两种:,转录起始点没有广泛的序列同源性,但多数转录本的第一个碱基为腺嘌呤,其两侧是嘧啶碱基,序列可表示为Py2CAPy5,这个区域被称为起始子(initiator,Inr)元件。Inr元件位于-3+5。,仅由Inr元件组成的启动子是具有可被RNA聚合酶II识别的最简单启动子形式。,The minimal pol II promoter can consist either of a TATA box plus InR or of an InR plus DPE(downstream promoter element).,-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基因 表达 调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4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