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特征2.ppt
《中国古代木构架特征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木构架特征2.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檩(桁),与屋脊平行、为安置在梁架间支承椽、屋面板的构件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斗栱之大木用檩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致:檐檩、金檩卷棚檩为双数宋称:梁栿檩槫(fu),(1)檩的名称:檐檩:在檐柱上的是檐檩挑檐檩:在有斗拱的建筑中,位于挑檐枋上的是挑檐檩老檐檩:在重檐金柱上的是老檐檩脊檩:在屋脊上的是脊檩。在脊檩上安置有断面为六边形的扶脊木。其上安脊桩以固定正脊,其两侧剔椽窝以安脊椽,金檩:在脊檩与檐檩或老檐檩之间的都是金檩,若有多数的金檩(在大式建筑中),则以上中下别之。挑山檩:在悬山大木结构中,檩(桁)伸出山墙或排山之外的檩。,四、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有额枋、随梁枋、穿
2、插枋、平板枋等进深方向:随梁枋、穿插枋面阔方向:如图所示,(1)额枋(宋称阑额)额枋。早期位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宋称阑额,额枋的断面宽度为高度1/22/3,其出头部分多做成霸王拳样式。较多建筑多有两层额枋,上面断面较大的为大额枋、下层较小的为小额枋(宋称由额)。之间填以垫板,位于柱脚处的称地栿。(2)平板枋(宋称普拍枋)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拱的构件。,(3)雀替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骑马雀替,雀替随开间的变化而变长=1/4净开间,但宽度不变雀替的设计随材料、形式的变化而变,二、历史的演变,云岗石窟(北魏)正定隆兴寺(金),大同善化寺(辽、宋)安平县文庙(明),昌平明长陵(明)故宫太和门,金枋:在金檩下面平行安置于瓜柱间的枋木称金枋。安置在上金檩下面的称上金枋,安置在下金檩下面的称为下金枋,在脊檩下面脊瓜柱间的枋称为脊枋。随梁枋:在较大型建筑进深方向,两柱间大梁下面紧贴着的为随梁枋。,正心枋:在清式建筑斗拱的正心拱上,由槽升子承托的枋木穿插枋:用以辅助连接金柱和檐柱,一般在大式建筑不用,五、椽,椽:指排列在桁檩背上以承托屋面荷载的细木杆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构架 特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