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水、电解质紊乱.ppt
《病生水、电解质紊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生水、电解质紊乱.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就是身体内的液体,体液中有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与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有机物统称为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不能解离的有机物称为非电解质。,体液可分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45;存在于细胞外的称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25。,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内,其化学组成和含量直接影响细胞代谢与生理功能的体液,叫细胞内液。,人体内,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叫做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组织间隙液的简称)、血浆(血液的液体部分)和淋巴、脑脊液等。占体液总量的八分之三.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
2、内环境.,跨细胞液(transcellular fluid):是由上皮细胞分泌的、分布在一些密闭的腔隙中的液体,是组织间液极少的一部分。如关节液、腹腔液等。又称为透细胞液、穿细胞液,或分泌液(secreted fluid)。,小儿每日水的摄入量(含体内氧化产生的水)略大于排出量,其中约有摄入量的0.5-3.0保留在体内用以生长。成年人每日通过饮水(约1200ml),摄食含的水(约1000ml)和体内氧化时释放出的水(约300ml)以维持水的需要量,平均总进水量约2500ml,摄入量等于排出量。,小儿水交换速度比成人快,如体重7.0kg婴儿每日排出水约700ml,占细胞外液的1/3,但70kg体
3、重的成人水交换率只占细胞外液的1/7,这就是小儿易引起脱水的原因。,小儿体液的特点:按单位体重计算,年龄愈小,体液越多;总量中,细胞外液,特别是组织间液占比率大;代谢旺盛,水的交换率高;调节能力差,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正常体液的主要是水,并含两大类溶质,一类是无机物:钠、钾、钙、镁、氯、HCO3、HPO4、SO4等电解质,以及CO2、O2等;另一类是有机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激素、酶等以及多种代谢产物和废物。,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外的各种成分都是稳定的,经常保持着平衡状态,从摄取的和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氧化而得到水分总量必须与从肾、肺、皮肤和胃肠道丢失的水分总量相等,各组织脏
4、器的代谢过程方得以正常进行,机体的生命得以延续。,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体液的量与性别、年龄和胖瘦有关。肌组织含水量较多(75%-80%),而脂肪组织含水量较少(10%-30%)。通常男性的体脂含量少于女性,因此成年男性的体液量约为体重的60%,而成年女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50%,小儿的脂肪较少,故体液量所占体重的比例较高,新生儿可达体重的80%。随年龄增大,体内脂肪增多,14岁以后其体液所占比例与成人相差不多了。,细胞内液中的电解质以 K+HPO42、蛋白质 为主。血浆中的电解质以 Na+、Cl 和HCO3为主,Na+占血浆中阳离子的 90%以上,对血浆容量和渗透压的维持起决定性的作用
5、。血清钠浓度 130 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 280 310 mmol/L,体内各部分体液间的水不断进行交换,其交换量保持平衡,1.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有毛细血管壁,除血浆蛋白质外,水和小分子溶质均可自由通过。因此,以血浆电解质代表细胞外液电解质,组织间液和血浆不同是血浆中含有蛋白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2.组织间液和细胞内液之间存在着细胞膜,细胞膜对水和小分子溶质(如尿素)可以自由通过。电解质虽然经常出入细胞,但其通过细胞膜并不自由,受多种因素制约,所以细胞内外离子成分差别很大。如细胞内主要为K+,细胞外主要为Na+,与细胞膜钠泵等等结构作用有关。,3.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
6、或离子数目,体液内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电解质。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是相等的,当出现渗透压差别时,主要靠水的移动来维持细胞内、外液渗透压平衡。,维持细胞膜两侧渗透压平衡示意图,渗透压,半透膜是渗透压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那种只能由溶剂分子通过而溶质分子不通过的隔膜叫做半透膜。当水和溶液被半透膜分隔时,可以发现水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这种现象叫做渗透作用。当水和溶液用透析膜隔开时,由于溶液含有一定数目的溶质微粒,对水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水即渗过透析膜而进入溶液,这种对水的吸引力就叫做渗透压。,1)血浆总渗透压:指血浆中的阴离子、阳离子以及非电解质分子所产生的渗透压的总和。正常范围是:280310 mOs
7、m/L。血浆总渗透压包括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2)血浆胶体渗透压:指血浆蛋白质分子所产生的渗透压。特点:分子量较大,分子个数较少,产生的渗透压较低,大约是 1.5 mOsm/L。不能透过血管膜,所以在维持血管内外渗透压方面起重要作用。,3)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微粒(主要是电解质离子)所产生的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与一般意义上的血浆渗透压相等同。特点: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能自由通过血管膜。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方面起重要作用。,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等渗溶液。如5%的葡萄糖溶液或0.9%的氯化钠溶液。比血浆渗透压低的溶液称低渗溶液。如蒸馏水等。
8、比血浆渗透压高的溶液称高渗溶液。如10%的葡萄糖液或50%葡萄糖液等。,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人体由消化道摄入水和电解质。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消化道分泌大量消化液,成年人达8000ml/日,消化液完成消化功能后几乎全部重吸收。消化道各段分泌液所含电解质不同,胃液中主要含Cl-、HCO3-为零呈酸性;小肠中胰液、胆汁、肠液主要含Na+、HCO3-为碱性;各阶段消化液中所含K+和血桨相近甚至明显高于血桨。在疾病状态下,如呕吐、腹泻、引流、造瘘等均会丢失大量消化液,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水的主要生理功能,(1).促进物质代谢(参与化学反应,并提供反应场所)(2).调节体温(3).润滑作用(
9、4).分子的结合水(5).良好溶剂,利于物质运输,正常成年人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电解质的功能,1.构成组织与体液的成分 体液无机盐的重要组分是Na+、K+、Cl-、HPO42-、HCO3-等,骨骼和牙齿中的无机盐主要是钙和磷。其他组织或器官中也因功能与作用不同而含有多少不等的各种无机盐。,2.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与渗透压平衡体液中所溶解的电解质大多具有体内酸碱平衡的作用。体液中的无机盐有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保持细胞及各种细胞器的正常结构和容量的作用。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绝大部分,因而Na+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影响着水的动向。,3.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正常神经、肌肉应激性的维
10、持,与多种无机离子的相对含量和比例有关:,心肌的应激性与K+、Na+、Ca2+关系密切。血钾过高时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收缩力减弱,严重时心跳可停止在舒张状态。血钾过低时,心脏的自动节律性增高,易产生期前收缩。血钙过高时,心肌收缩加强;反之,心肌收缩减弱。钠离子是心肌细胞兴奋所必需,细胞内钠过低,心脏的应激性降低;钠离子在一定范围内增高,可提高心肌的传导性,减轻钾离子引起的传导抑制。,4.维持酶的活性体内有些无机离子是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或是酶的辅基成分,从而影响物质代谢。5.参与组成体内有特殊功能的化合物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中有铁,铁参与血红蛋白的组成;甲状腺素中有碘,作为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胰
11、岛素中含锌作为组成成分。又如维生素B12中有钴、磷脂、核苷酸及核酸中含磷等都是该化合物中的组成成分。,电解质的平衡,(一)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钠增多时,引起水肿,减少时可造成脱水或血容量不足。正常值为142mmolL(136145mmolL)。由肾脏调节钠的平衡,钠盐摄入过多时,肾脏排出增加。摄入过少时肾脏排出减少,禁食时尿钠可减少至最低限度。大量消化液的丢失可导致缺钠,正常人需氯化钠59gd,相当于等渗盐水5001000ml。,(二)钾是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值为3.55.5mmolL钾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钾能增加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对心肌有抑制作用。钾来源于食
12、物,主要由肾脏排泄,在禁食和血钾低时,仍继续排钾。病人禁食2天以上,应补充钾。正常人需要量23gd。,3氯和碳酸氢根:氯和碳酸氢根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与钠共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含水量。4钙的平衡:体内钙99%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血清钙正常值为225275mmolL,相当恒定,体内钙45为离子化钙,对维持神经和肌肉稳定起重要作用,5磷的平衡:体内的磷85存在于骨骼中,血清磷正常值为096162mmolL,6镁的平衡:镁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体内镁约50存于骨骼中,正常值为0701.10mmolL。,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人体水、电解质平衡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种调节主要通过
13、神经,激素控制水的摄入量和肾的排出量完成。,1、渴觉中枢的作用,渴觉中枢位于下丘脑视上核侧面,它和渗透压感受器在空间上有部分重叠。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时,渴觉中枢也兴奋、产生渴感、机体主动饮水补充水的不足。,渴觉中枢和渗透压感受器位置,2、ADH的调节,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当血容量下降时,对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ADH分泌增加。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容量增加。相反,当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多时,可出现上述相反机制,使ADH分泌减少,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渗透压回升,血容量减少。,抗利尿激素的调节及作用示意图
14、,3、醛固酮的作用,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分泌的调节及作用示意图,4、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肽类激素,人血液循环中的ANP由
15、2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NP的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和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当心房壁受牵拉时(如血量过多、头低足高位、中心静脉压升高和身体浸入水中)均可刺激心房肌细胞释放ANP。,水和电解质和渗透压平衡的调节(三个水平,两个系统,三种激素),(1).三个水平:1).通过细胞膜调节细胞内液和细胞间液的平衡 水自由通过,蛋白质、Na、K、Ca2+等不能自由通过2).通过血管壁调节血浆与细胞间液的平衡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受限水和电解质自由交换3).通过摄取和排出调节整体的平衡(饮食,肾脏),(2)两个系统:健康人体可以通过两个系统调节整体水钠的进出1)渗透压或离子浓度调节水的进出渴感中枢:第三脑室的
16、穹隆下室(SFO)终板血管器(OVLT)2)血容量或血压调节钠的分泌心房和大血管的容量感受器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3)三种激素(名称,刺激因素,分泌调节,作用)1).抗利尿激素名称:Antidiuretic hormone(ADH)or 加压素刺激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升高,有效循环血量和血压的降低 分泌调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渴感受体与中枢作用:渴感与摄水,肾脏重吸收水增多,2).醛固酮名称:Aldosterone 刺激因素:循环血量的减少,渗透压的下降 分泌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作用:优先维持循环血量,使远曲小管重吸收钠增多,氢、钾排出增多(排钾保钠),3
17、).利钠肽名称: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trioeptin)ANP(心房肽=心房利尿钠肽=心房利钠肽)刺激因素:有效循环血量和心房压力的增加分泌部位:心房肌细胞颗粒 作用:促进NaCl和水的排出,利尿、排钠及松弛血管平滑肌的作用 机制:减少肾素分泌抑制醛固酮的分泌拮抗醛固酮的滞钠作用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ADH:主要调节水的平衡,减少水的排出醛固酮:主要调节钠的平衡,减少钠的排出;利钠肽:促进水和钠的排出。,血浆渗透压升高时:ADH分泌增多,醛固酮分泌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多,ADH分泌减少;循环血量降低时:ADH和醛固酮的分泌都增加。,.患
18、者,男性,40岁,呕吐、腹泻伴发热、口渴、尿少4天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2,血压110/80mmHg,汗少、皮肤粘膜干燥。实验室检查:血Na+155mmol/L,血浆渗透压320mmol/L,尿比重1.020,其余化验检查基本正常。,立即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溶液2500ml/d和抗生素等。2天后除体温、尿量恢复正常和口不渴外,反而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明显降低、头晕、厌食、肌肉软弱无力,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浅表静脉萎缩,脉搏110次/分,血压72/50mmHg,血Na+120mmol/L,血浆渗透压255mmol/L,血K+3.0mmol/L,尿比重(尿相对密度)1.010,尿钠8
19、mmol/L,思考题:1.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絮乱?为什么?2.解除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临床上水、钠代谢紊乱常同时或先后发生,水代谢障碍常常会影响到钠的平衡,同样,钠平衡障碍也会影响到水的摄入和排出,所以水、钠代谢紊乱常常一并讨论。但是,二者的变化不一定平行,使得此病理过程复杂多变。,类型,脱 水,脱水(dehydration)指体液容量减少,超过体重的2%以上。正常人血清钠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310mmol/L。脱即失,失水伴有失钠、水钠丢失比例不同、按照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不同分为三型:高渗性、低渗性、等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水 电解质 紊乱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1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