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学第十章超敏反应.ppt
《疫学第十章超敏反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疫学第十章超敏反应.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超敏反应,1.掌握 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II,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2.熟悉 I,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3.了解 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治原则。,超 敏 反 应(Hypersensitivity),概念 超敏反应是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剌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超敏反应俗称变态反应alle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超敏反应的特点 1.I、和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2.补体参与、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
2、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特点,是病理性免疫应答与抗原的性状及进入的途经有关与机体的遗传或机体的反应性有关可造成机体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超敏反应的类型,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型超敏反应(迟发型),第一节 型超敏反应概念:相同抗原入侵后,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发生交联,导致脱颗粒和活性介质的释放,数分钟内出现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等反应,称为I型超敏反应。特点(1)由IgE和IgG4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
3、胞参与,一般不易造成组织细胞的损伤。(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变应原,天然变应原(1020KD)的可溶性蛋白质.,动物蛋白如牛奶,鸡旦,鱼虾和蟹贝,昆虫,尘螨,动物皮屑或羽毛等.,植物蛋白有花粉,真菌及其孢子等.,药物和化学物质,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等,酶类物质,IgE抗体,血清中含量很低,过敏患者体内含量异常增高,主要由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与IL-4分泌量有关,是亲细胞抗体,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Fc段受体结合使机体致敏,一、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参与反应的物质,禾本科花粉,豚草花粉,长蠕孢
4、子,格链孢子,Dust Mite,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Fc R),由一条 链一条 链和二条相同的 链组成,链胞外功能区能与IgEFc段结合.和 链可介导信号转导.和 链的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与IgE具有高度亲和性(410万/个),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被变应原激活后可脱颗粒及释放新合成的生物活性介质,结构,部位,特性,效应细胞(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达高亲和力FcR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与急性期反应有关(2)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参与型超敏反应的调
5、节途径直接吞噬、破坏肥大细胞等释放颗粒;释放组胺酶灭活组胺释放芳香基硫酸酯酶D灭活白细胞三烯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生物活性介质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酶等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PGD2)、PAF及多种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的作用方式,颗粒中预合成的物质,新合成的物质,释放 细胞因子,组织胺(早期反应),激肽释放酶,蛋白水解酶,过氧化物岐化酶,白三烯(晚期反应),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IL-4 IL-6 TNF,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腺体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IL-1 IL-3 GM-CSF,参与IgE类别转换,活化嗜酸性粒细胞,(二)型
6、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导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IgE抗体吸附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诱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并释放新合成生物活性介质,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诱导局部和全身的过敏反应,16小时为早期(功能障碍)阶段,624小时为晚期(组织损伤)阶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特异结合,使膜表面Fc R交联,二、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呼吸道过敏反应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食物过敏,三、型超敏反应的防
7、治原则(一)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二)脱敏治疗 1.急性脱敏治疗(acute desensitization)2.慢性脱敏治疗(chronic desensitization),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三)药物治疗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1)色苷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 和氨茶碱-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1)组胺拮抗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2)缓激肽拮抗剂-水杨酸(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白三烯拮抗剂3改善效应器反应性的药物-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激活剂)茶碱类 促进 抑制 腺苷酸环化
8、酶 磷酸二酯酶 ATP cAMP 5AMP 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肾上腺素和茶碱类对cAMP的影响,第二节 II型变态反应,是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或IgG或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合成免疫复合物,再结合与靶细胞表面,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主 要 特 点,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IgG、IgM与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刺激型)或抑制受体介导功能(
9、抑制型)。,抗原主要是血型抗原和药物半抗原,一、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一)参与型超敏反应的成分1、抗原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抗原)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2、抗体 IgG、IgM3、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4、补体,5、组织损伤的途径(1)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IgM或IgG类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最后形成膜攻击单位,直接引起膜损伤,靶细胞溶解死亡。(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在抗体所在处由于局部补体活化产生的过敏毒素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趋化作用,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和M产生水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 章超敏 反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801362.html